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手段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其途径和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即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学校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结构”。这既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所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与做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质与确切内涵所在。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创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成为问题的关键。因为它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也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它既是学校的问题,教师的问题,也是学生的问题,更是课程与教学本身的问题。所谓的创新,必须要系统地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与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规划》中提出了“面向未来、育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驱动、共建共享,深度融合、引领创新”32字工作方针。即四项工作中的一项就是“深度融合、引领创新”。而且《规划》用一章(第六章“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论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当前,就高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看,大多是通过建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学习系统、考试系统、评价系统等创建网络化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教学提供服务。所实现的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或一般性的融合。该文试图从变革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流程,重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等更深层次上,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即“深度融合”。并以汕头大学医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2围绕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汕头大学医学院自2002年开始,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卓越医师”为目标,提出“国际化、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在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课程整合为基础、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全新教学体系,引入国际公认评价标准(USMLE、OSCE、TOSCE,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加强国际交流和营造国际化教育的氛围。2007年试办医学教育全英班,同时引入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2008年国家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后,对照“标准”进行完善,使学校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临床能力培养及国际化3个方面。基于上述理念,通过对现有教学结构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重点进行:①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实现一种融合性与驱动性并存的技术支持学习的新模式,将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与学习者的需要完全匹配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结合,运用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②教与学结构创新。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流程的融合,改变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改变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融入信息化内容;③教学资源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现代教学设备和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形成性和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改善学习效果。在构建新型教学结构上需要体现3个特征:①能力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②交互式教学;③自主学习。教学设计上着重体现:互动性(表现交互式教学的特征,PBL、CPC、实践教学、小组学习,等)、自主性(表现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实用性(表现技术与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先进性(表现教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客观性(对学生的考核更加标准规范)、针对性(突出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上实现:①资源。资源结构、格式、标准统一,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实现整合;②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突出探究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实现混合式学习;③学习。为学生提供有趣、深刻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实现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教与学,以信息化学习平台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④考核。优化传统考试与临床能力培养方式,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考试更加客观公正;⑤评价。采取多种途径实现实时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检验教学效果和质量;⑥成效。借助技术优势,控制学习成本,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着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例

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能力就成为学院改革的起点,也是实现医学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4年正式开始。根据教育部2004年颁发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借鉴加拿大西班牙语区双语教学的范例(marianneC,200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仿系统工程的方法而开创的教学工程模式(pedagogicengi-neering):即立体地把课堂面授、网络自学(B.Morrison,1998)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模式。实施基于网络的全浸入式英语教学计划(englishimmersionprogram,EIP),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EIP的教改目的摒弃传统的单一面授教学,采用系统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教学和管理机制;力图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知识技能,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转变;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发挥计算机可反复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功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时间、特点和能力,在计算机的辅助下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有效地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注重通过学生与学生、教师和计算机的互动,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为实施EIP计划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原有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

3.1重新设计教学结构

为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实施EIP计划,一是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分布于前四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学时的四分之三集中安排在第一学期,因此被挤占的其他课程后延,以便创造相对集中的时空环境;二是学校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而非入学班级或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将学生按照EIP教学要求,划分为A、B两个不同层级且不超过30人的第一学期英语教学小班;三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固定的课程节奏来组织,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和成长支持。

3.2建立新型教学方式

建立课堂教学与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一是课堂教学着重于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策略等的综合讲授,按照读写译教学、VIDIO视听教学、外教视听说教学等三种细分教学方式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强化教学与训练。对每个EIP小班实施中外籍混编专职英语教师主导下每周不少于20课内学时的全浸入式英语教学。教师通过课堂的互动教学,如工作坊(workshop),等,大量增加学生演练外语的机会;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之中,建立随时随地的教与学环境,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机会与时空。为此,引入了“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建立了EIP网络学习资源库(包括学习工具、视听说教程、英文原版影视剧,等)和英语在线学习网站,为学习创造了自主学习环境。为保证在线学习效果,对规定的学习内容学生必须在“视听说”和“读写译”每个单元的自学中达到70分才能过级(可重复),以确保学生自学的效率和信度。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听说训练的不足,通过随时记录、了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情况督促学生积极学习,促使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3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为营造理想的符合网络时代教学实际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环境,根据EIP教学计划,建立了方便教学互动的EIP专用教室,配备了65台计算机、数字投影和扩音等设备,建立了局域网和Internet等物理环境,并建立了包括多种在线学习系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实现分组和良好交换的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了逼真的数字化虚拟全浸入英语环境,弥补课外时间英语教学环境的不足。通过实现时间的连续“全浸入”和空间的“实”、“虚”交替“全浸入”,基本形成了小班排课、课内外结合、虚实环境交替、大密度时空全浸入英语环境的实施性EIP教学计划特色。

3.4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网络条件下的混合学习,拥有在线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混合学习提升课程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一是在学生入学后首先进行1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和EIP数字化学习能力培训;二是在一年级课程中开设“终身学习”教学模块,重点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建立新的在线参与式学习文化。

3.5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为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学习效果,经过不断探索实践,EIP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一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对网络自主学习概念、过程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帮助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和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增强其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三是优化网络资源、提供便捷的网络条件,使其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四是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互,创设轻松和谐的网上教学辅导氛围。

4实施效果

从实施效果看,EIP在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开展,对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和提高听力技能、口语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均起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高,为专业课程的全英或双语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全国四级英语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2003级在旧教学模式下,四级考试平均分值为468.47,通过率为71.3%;2004级作为新模式实施的第一年,四级通过率提高了近25%,达到96%,平均分值提升到509.15;2005级通过率保持在96%以上外,平均分值提高到533.01,优秀率为37.8%。至2012年末,一年级学生参加全国四级英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连续九年稳定在92%~97%,居全国前列。

4.2英语能力在USMLE中得到检验

2007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启动全英教学班。每年在EIP学习完成后的一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学生组成,全英班全程实施英语教学,采用原版英文教材,由资深外籍教师和具备全英授课资格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英文考核。2012年8月,2008级全英班中的11名学生首次参加美国医师执照考试(USMLE,Step1),通过率100%,平均分(217分)比及格线(188分)高出29分。2013年8月,2009级全英班23名学生报名参加美国执业医师考试,22人通过,通过率为95.6%,最高255分,创新高。体现了新教学体系下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及英语能力。

4.3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基本满足国际化培养的需要

在第1学期EIP结束后,第2学期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帮助学生从公共英语向专业英语过渡。经过1年的新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已能够适应第3-10学期专业课采用全英或双语教学,以及实习阶段通过开展的英语临床教学查房、英语病历书写训练等方式,在保证医学生英语学习持续性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提升并验证了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此外,学院为实施国际化培养目标,每年均向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派出约占学生总数20%以上的学生进行交流,其语言能力受到普遍肯定。“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标准、手段和考试方式,推进基于计算机技术手段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是我们多年来探索和实施的重点,《规划》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不断探索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构建新型的教学机制和流程,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作者:解文明欧少闽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