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策略探析

摘要:在新课程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也有了新的内涵,有了新的价值,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需要重新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和学”,而是应该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观察和思考,通过自主提问题到探究,再到自己找到答案,理解书本知识。如何刺激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重视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文章主要着重讲述问题情境设置的重要性以及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为促进学生更好自主学习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策略

一、引言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再只是沉浸于书本知识的教育,而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探索欲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等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激发学生进入到问题探究。这些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维、发展创新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树立长久的学习观具有重要影响。

二、在小学课堂教学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小学课堂上,如何吸引小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面对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的情况,将课程正常进行下去并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可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可能还比较小,但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早已迫在眉睫。由于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小学生学习条件、家庭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加上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容易造成学生沉迷于电子产品中,不好好学习,更不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从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意味着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也意味着学生能够更快地把握到学习的关键所在,更容易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如何能让学生具有自主的学习能力,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乃至整个人生的影响。而小学课堂教学能够设置有效问题情境时,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感受到主体性的存在。

(二)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除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也应该具备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能够主动深入地学习,去探究问题背后的本质,而不只是为了做对某一题。在实际教学中,能够碰到许多学生只盯着一道题目的对与错,由于无法抓住题目背后的数学规律,就容易导致学生在做题中,即使同一类型的题目也可能会做错多次。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题目的表面之上。在小学课堂教学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深入情境之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要学生能够进行探究学习,就可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在学习数学方面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提高学生解决能力

数学就是教会人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许多问题过于理论化,让学生感觉不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甚至觉得数学离生活很遥远,让学生无法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和生活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学习数学成为书面算数,没有实际意义,也就导致学生解决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一旦提高了学生动手解决能力,就能够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比如出发去某个地方,选择哪一条路线更近;比如在设计黑板报或者做手工的时候,如何选择长度。这些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缺乏一定的解决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生活化,没有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提升解决能力。而在课堂上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将生活中一部分与数学关系紧密的例子放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与理论知识结合进行讲解,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解决能力。

(四)全面优化课堂效果

除了上述所讲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解决能力有所帮助外,对教师的课堂效果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以往课堂上,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小学生在讲台下很可能在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不与教师配合,教师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效果也不会取得好效果。但是通过在课堂上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参与感,当学生能够参与教学中,教师的讲解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就可以增加有效的交流,其课堂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全面的优化。同时,由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也会增多,对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有很大的促进。

三、在课堂上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

在小学课堂上设置有效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设置有效问题情境呢?唯有设置好正确的有效问题情境,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只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一)运用故事将问题情境故事化

作为小学生,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天性,对于刚开始接触的数学,他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数学中有趣的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具有好奇心、探索欲这些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古诗词中的故事、趣味性比较强的数学故事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将课堂氛围调动起来,变得更加轻松、有趣、活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真正让学生走进故事里。只要学生能够走进故事里,往往就会开动脑筋,积极进行思考。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根据教师展示的数学现象主动思考并且分析涉及的数学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且爱上数学这门课。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一年级学生时,知识点“连加连减”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为学生设置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孙悟空要救师父,但是妖怪在门口设置了许多关卡,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孙悟空才能进入到洞穴中去救师父。孙悟空细看发现每一个关卡都是一道口算题,只有做对这一道题才能进入下一道门。否则,只能听见师父在洞穴里喊着“悟空,快救我”,这时候孙悟空就开动脑筋开始努力地解决关卡出现的问题。但是孙悟空的精力有限,难免所有的都能算对,需要小朋友们的帮助。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拿出事先准备的关卡卡片,让小学生一起解决卡片上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受到数学计算的魅力所在。

(二)回归生活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在小学阶段的知识还是比较浅显易懂,贴合生活的。特别是在课改之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小学生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接触、可以用得上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情境设置的时候,可以贴合现实生活,设置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思维发展需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从书本知识中看到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当然教师应该认识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对书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年龄不同、对生活的经验也有所不同。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喜欢有趣的生活场景,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两个同样的水杯,朝里面加入相同的水,然后一个杯子加一勺白糖,另一个杯子加半勺白糖,然后问学生哪一杯水更甜。学生根据生活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杯水更甜”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亲自品尝一下杯中里的糖水,感受杯中水的甜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哪一杯糖水更甜呢”,从而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中。这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课堂上的趣味性,将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三)运用游戏将问题情境游戏化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对许多新鲜事物格外好奇,对玩游戏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将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对之产生极大的兴趣时,也就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其中。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特点,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情景。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许多卡片,卡片中画着“汽车”“火车”“卡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按照一定规律放置。这时候让学生说出一个数字,教师先说这张卡片是什么内容,然后再翻出来给学生看。学生不管说什么数字,教师都能够知道那张卡片的内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一定会觉得很神奇,会觉得这个游戏像变魔术一样。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想不想像教师一样”,由于刚才的游戏,这时候一定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从游戏导入到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中,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会前所未有。

(四)增加实践将问题情境活动化

小学生正处于爱动的年龄,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效率。增加实践将问题情境活动化需要教师事先找好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更加独立地参与其中。毕竟,有些数学知识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更需要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展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数据搜集和整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活动,选出最受班级同学喜欢的三本书。教师事先给出十本名著选择,让学生每个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本书。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不记名的投票,再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让他们使用不同的标记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参与,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到做出决策、制订图表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思考,避免纯粹理论性的学习。

(五)提出问题将问题情境悬疑化

学贵存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才是对知识最为渴求的时候,这时候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更是教师的教学能够取得最好效果的时候。小学生本来年龄就小,对许多事物存在着很大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好教学内容的新知识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问学生们一些问题,比如8888×9+8888=?138×27+72×138+138=?108×125=?98×46=?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比赛,看谁第一个先算出来是多少。基本上都是教师最先回答出来,这时候再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计算得这么快,然后顺势导入新课的内容。学生对计算方法会有一种好奇,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也无形中给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新内容后,能够像教师一样快速回答相应的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进行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不再只是关注课本教学,不再只是盯着课本进行授课,也是对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挑战。由此可见,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运用故事的方法,将数学问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将实践活动增加到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游戏活动,在课前提出问题将问题情境变得更加悬疑化,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盛燕.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J].家长,2019(32):170.

[2]林伟华.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小学,2019(8):152.

[3]杨桂娟.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赤子,2016(5):99.

[4]宋文卫.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J].新课程:小学,2016(4):215.

[5]彭爱萍.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问题情境[J].学园:教育科研,2012(13):136-137.

作者:李平平 单位:阜南县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