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民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分析,提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两翼,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构建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构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识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品质课程,挖掘学生自学潜力;注重过程考核,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创建优质的通识教育保障机制,培养学识渊博、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内涵式发展;通识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方式变革,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需求猛增。在国家倡导“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背景下,通识教育在各个层次高校中越来越受重视,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民办性质的这类高校能否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是其生命线,能否结合自身实际构建适合自身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关乎学校社会信誉度和生存的重要课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分析

1.应用型本科与应用型人才内涵分析

应用型本科是国家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产物,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三大类之一,三者通过人才培养定位来进行区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或区域经济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办学思路,培养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和技术性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用于一身,将知识转化成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知识,懂管理,从事一线生产、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它的内涵随着时代与时俱进。它具有知识结构多样化、实践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应用创新意识强四大特点。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只是单方面强调动手能力强,还要求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受过一定的研究训练,要求熟练掌握本专业科学基础和技术理论,专业知识扎实。

2.应用型本科人才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区别

应用型本科人才很容易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相混淆,其实他们有很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培养目标来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在宽厚的通识教育基础上培养懂技术并具有技术创新潜力的人才;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够用、能支撑其从事其专业的技能和实用人才。(2)从知识结构来看,应用型本科人才注重知识框架的搭建,受过系统的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完备,知识储备丰厚、科学创造力要强;高职高专注重技能的熟练与应用,不需要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够用、会用即可,以学生能掌握岗位技能操作要求知识、能上手为目标,要求职业技能扎实、操作运用能力强。(3)从能力培养来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说知识和能力并重,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和开发能力;高职高专注重的是技术和规范的传授,培养上手快速、适应工作要求能力强的人才。综合上述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自己的特征。首先,它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突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创新意识、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夯实理论基础知识贯穿人才培养始终,铸就扎实的基础,培育创新开发的潜力;其次,它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再次,它是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在知识方面,不仅要求知识广度,还要求知识深度;在能力培养方面,要求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兼顾;在素质方面,要求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相融合。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视域下的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内涵来看,不仅要求具备结构多样化的知识体系、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需有敏捷的思维、满满的正能量、精准的判断。而这正是通识教育的任务之一。从社会层面来说,通识教育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健全的人格养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从个人层面来说,通识教育更注重个体高层次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陶冶高尚情操、形成正确价值选择和判断力,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专业教育,顾名思义,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精良的人才。专业教育下人的知识面不一定有多宽,但是专业化程度高,业务精良。因此过度强调专业教育的后果就是培养的人才知识面不宽,思维定式固化,变通性差。而通识教育正好能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独靠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需经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联手共同实现,因此二者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譬如鸟之两翼,不可偏颇

(1)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侧重于最基本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它能为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储备更加充分和厚实的知识资源。通识教育涵盖多个学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除了知识面的宽广,更多留在脑海里的是面对问题时的解题思路,在解决专业问题时好的思路犹如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通识教育以其广博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全面发展铺就平台,在此基础之上因材施教,更能培养高素质、尖端科技专业人才。(2)通识教育服务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专业知识要求更精细化,带着宽厚的通识教育积累、习得的综合能力进行专业学习如虎添翼,能很快抓住重点,与通识基础较薄弱的人相比学习效率更高,尤其是随着交叉学科与专业的兴起,更需要通识教育提供基本素养支持。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专业教育的问题逐渐显现,长期专业化教育模式呼唤通识教育为其做铺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通识教育的任务正好满足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中不能缺席,它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质量和特色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尤其在民办性质高校中探索适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严格遵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把握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摒弃过度注重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观念,从顶层设计入手,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从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出发设计、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民办性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在课程资源、师资数量和水平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可通过对已有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引进优质精品课、慕课等资源。学校可结合各学院特点将部分通识教育资源纳入必选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可与专业教育课程进行结对搭配,建立有机联系,实现深层次融合,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比如,沧州交通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包含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素质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对于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坚持整设计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对部分同类课程学时学分进行分类设置,供各专业按照需求进行选择,满足专业教育需求。(图1)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在全校征集遴选,鼓励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一定教学能力的教师开设公选课,为保证课程质量设立课程竞争淘汰机制,选课不满80人的课程不予开课;二是引入超星网络公选课,以解决本校课程数量和质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借助互联网相关教学平台,整合原有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试点,使选修课在教学内容、授课质量上有大幅提高。在课程设置上精挑细选,注重学科的全面性,既有涵养学生人情怀的文史哲课程,又有培养科学思维的天文、地理、数理化课程;还有提高艺术修养的艺术、音乐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融通性的知识体系与思维结构,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兴趣方向等选择一定的课程进行修读,学习完成后将成绩记录到学生成绩单予以肯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作为纯理论通识教育课程的补充,开展素质教育实践,也可称作第二课堂。它不占用课堂时间,属于隐性课程。素质教育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制定了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办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制定学分内容框架及认定标准,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包含五类: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类、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类、文体及身心发展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类、其他类。

2.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1)改革传统授课方法。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授课方法的弊端凸显,沧州交通学院变革原有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引导,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组建教学模块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改革,逐步提高通识教育课程吸引力,加强其与业教育的有力衔接;加强通识课教师能力提升与专业课教师沟通,让通识课教师真正了解专业教育对于该门课程的实际需求,结合专业案例,找好切入点、真正做到相互融合;借助网络信息化有利条件,引入优质超星网络公选课,以兴趣促学习,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互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为典型案例,培养一批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学生喜爱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传统授课方法方面,思政教研室“想方设法”让思想政治课程走进学生心里。数学与物理类课程为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按多种学时授课,以供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加以选择,结合专业相关案例进行讲解,根据教学生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于部分难以理解和推导的公式采取简化推导过程、识记结论的方法,根据考研学生需求单独以课下培训形式补齐相关内容,针对部分专业开展数学建模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2)开展通识教育翻转课堂试点。充分利用学银在线、雨课堂、超星尔雅、学堂在线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开设物理实验类、思想政治类必修课;面向全校开设人文类、哲学类、历史类、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翻转课堂试点。其中,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校级精品课建设的基础上立项建设成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通识教育翻转课堂试点为后续其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以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为手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课程考核结果是评价一门课程学习效果的标准,增加过程考核环节或加大过程考核环节比重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在通识教育课程考核方面,沧州交通学院结合本校课程特点、学情,改革课程考评体系,细化过程考核内容,适当提高过程考核比例。比如,将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平时作业提交与完成情况、实践环节等多项指标纳入平时考核,由原先侧重对学生知识记忆能力的书面考核转换为侧重对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初步形成了一套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见图2)公共必修理论课程考核成绩基本由三部分构成: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公共必修实践课程将实践考核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比如,大学物理课程平时考核成绩比例为20%,期末闭卷笔试成绩比例为60%,演示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学习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并占总成绩的20%。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采用闭卷形式,注重加强平时考核,包括学生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次数、读书报告等,并把考试与平时综合考查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占比25%,社会实践成绩占比25%,期末试卷成绩占比50%。公共选修课程考核全部采用考查形式,把学生课堂表现、课下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点考核之一,通过期末小论文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掌握和写作能力。

四、结论

结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境遇,构建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铺设宽厚基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拓展知识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对于促使学校尽快走上质量和特色兼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等继续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5(24):41-43.

[2]王玉萍.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3]刘奇玉,王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10):27-31.

作者:刘娜 刘宝元 刘晓飞 张秋辰 赵玥 单位:沧州交通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