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办高校管理

民办高校管理范文精选

民办高校管理

民办高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资金筹集;现状;对策

Abstract: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privatecollegescannotbeseparatedfromthemulti-channelmodeoffinancing.Constrainedbyinternalandexternalconditions,nowthesinglechannelofcollectingfundsandthelackoffundsforprivatecollegestosurvivalanddevelopmenthavebeenthemainbottleneck.Toopenfundschannelsandtocollectfundspluralisticallyandall-roundlyhavebecomethekeylinksofpromotingtheprivatecolleges''''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privatecollege;funds-collection;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作为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民办高校,通过学校经营、金融市场或其他途径获取办学所需的资金、保持正常的资金链的活动,是其日常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当前法律政策、金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尚不够畅通,相当部分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还受到资金的困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民办高校的投融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有所裨益的。

一、我国民办高校经费筹措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资金筹集与运作是民办高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说,要创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必须要有稳定、足额、持续的资金投入。然而,受内外条件的制约,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筹融资却处于困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办学经费渠道单一且不稳定

我国民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2000年所占比例约为84.9%,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其他分担成本的比例很少,如民办高校自身分担的成本——校办产业及服务收入,只占1%。这也表明家庭及个人在民办高等教育中分担的成本占了绝对主导地位[1]。另据邬大光博士的调研,在被调研的39所民办高校中,学费收入占学校总收入100%的有14所,占90%的有9所,占80%的有8所,三项合计31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80%;其中获得政府资助的仅有8所,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20%,且资助数额极为有限[2]。这也表明,我国目前的大部分民办高校靠学费支撑办学,教育成本分担主体单一,除了单一的学费收入外,捐赠收入、服务收入、政府资助等其它收入来源甚少。这也是我国民办高校办学资金匮乏的重要原因。

2.融资渠道单一,且手续费昂贵

这是我国民办高校投融资陷入困境的另一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融资集中在银行贷款上,它与学生缴纳的学杂费、投资者的投入并列民办高校资金来源的前三位。就贷款的期限来看,民办高校获得的多是一年的短期贷款,有的甚至只有几个月,只有少量的中期贷款,基本上没有长期贷款;就贷款形式而言,主要是担保贷款(其中主要是保证贷款和质押贷款),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就贷款种类看,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只有不多的用于校舍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这样的贷款使得民办高校为了保证资金流,不得不用很大的力量去跑贷款,以便以新还旧或增加贷款量,而每贷一笔款都需要提供担保或保证,都需要与银行人员联络感情,从而增加了财务费用。然而,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也仅限于此。西方发达国家私立高校惯用的或我国企业界惯用的其他融资手段,如信用贷款、发行债券、发行股票、资产证券化、投资实业、融资租赁以及投资基金的设立与运作,等等,尽管有的已在公立大学得到广泛应用(如信誉贷款、融资租赁等),但在民办高校中所起作用很小,甚至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我国民办高校筹融资之所以陷入困窘,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主要是下列两大因素:

(1)现行法规政策的不完善或缺位限制了民办高校筹资渠道。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筹措渠道单一化,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捐赠法规与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社会捐赠在民办高校中微不足道。与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私立大学不同,社会捐赠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收入中微不足道。这固然与我国社会力量的不成熟有关,更主要的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缺乏捐赠的动力和刺激。如遗产捐赠方面,西方国家的人之所以热衷于捐赠遗产,而不全部留给子女,是因为政府对遗产征收很重的税,有时高达50%以上。而将这部分遗产捐赠公益事业,不仅可以获得减免税,还可以获得慈善家的好名声。而我国的遗产税一直没有出台。在目前状况下,我国企业家和公民个人可以将自己的资产全部留给子女,而不用考虑纳税的问题。我国法律虽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教育等公益事业提供捐赠,但对捐赠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既不提供配套资金,也不鼓励税前捐资。如果实行税后捐赠必然增加捐资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捐资力度。正因为捐赠法规与机制的不完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缺乏捐赠的动力,学校及其他公益事业也就很少或基本没得到捐赠。

第二,政府公共财政资助法规政策的缺失,使得政府财政资助与民办高校无缘。政府资助在美日等国家私立高校收入中占有着重要地位。这与美日政府已将对私立学校的财政资助制度化、法律化有着重要关系。美国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中几乎都附有给予私立院校相应财政资助的条款。日本政府有关私立学校财政资助的立法更为完善,先后颁布了《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1970年)、《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1975年)、《私立大学等经费补助金分配基准》(1975年),明确规定了对私立高校的资助办法与途径,法规政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虽明确规定对民办学校给予资金资助与扶持,但是,资助办法、资金来源以及资助方与受助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却没有从法律上具体化,实际操作难度很大。

第三,银行信贷等方面法规政策的“滞后”,限制了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及额度。《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这表示了政府对民办高校信贷政策的新态度。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9条、37条又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也不得抵押贷款。所以,《民办教育促进法》第48条款在实际过程中很难操作。虽然,目前大多数省份已放开对民办高校的贷款,但大多数民办高校获得的基本上都是保证贷款,以相关业务单位或担保公司做担保,基本上没有信用贷款,且贷款年限较短。

(2)民办高校的“民办”性质限制了融资。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我国社会中仍存在着强烈的“官尊民卑”的意识。虽然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办民营事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国有国办事业,多数人也承认这一点。但观念的转变非一朝一夕之功,一遇到合适的机会旧观念意识仍会显现出来,这也会反映在金融领域。长期以来民办高校和民营企业一样,在金融市场上受到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工具操有者的忽视或“歧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而民办学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家族制管理盛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

民办高校筹融资渠道单一与不足,直接制约着民办高校健康发展。首先,办学经费渠道单一与不足,直接导致了民办高校收费标准维持较高水平,进而制约了民办高校生源规模和质量的提升。由于高教成本的递增性以及经费来源的单一性,为了获得更大、更快发展,民办高校只能保持较高的收费水平以保证发展资金。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费相当于公立高校学费的2~3倍。以湖南省标准测算,一个家庭负担一个子女读完四年制民办大学,约需支付学杂费及生活费6~7万元;而依浙江省的标准,大约10万元。这样的收费标准,无疑将影响较低收入阶层子女的入学机会,从而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其次,办学经费渠道单一与不足,直接制约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高校建设是庞大的综合工程。校舍、教学设备、仪器等硬件设施动辄需要几亿元的资金投入。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社会捐赠和国家投资甚少,而办学成本在不断攀升,尤其是生源竞争无序,大量广告费用的支出,直接挤占了办学经费,使学校教育教学设备的添置、教学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职工工资待遇提高等方面投入减少。办学条件的简陋直接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第三,办学经费来源的高度单一,严重制约了办学积累运作水平,由此导致了民办高校数量变化大、平均办学年限短、机构变更频繁、难以持续发展。以中国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为例,从1984年的第一所学校开始至今,平均办学年限只有9.7年,而且最近几年机构合并、撤销数量呈上升趋势。1991年以前,陕西批准成立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7所,合并、注销5所;1992年~1996年,批准成立101所,合并、注销5所;1997年~1999年,批准成立34所,合并、注销33所;2000年~2002年,批准成立10所,合并、注销31所[3]。其中被合并、撤销的学校主要是由于办学者经营管理能力差、招生乏术生源市场枯竭、经济基础崩溃所致。此种情况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单一的经费来源,抗风险能力差,使得社会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成本。因此,那种以学费为单纯的融资渠道的办学模式必然会使民办高校丧失其社会地位性,最终导致办学困难。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急需巨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现行法规政策的不完善与滞后,民办高校投融资渠道高度单一,对学费的依赖性过强。这种愈来愈突出的资金困境,极大地阻碍着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壮大,甚至威胁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化解巨大投资需求与投融资渠道单一的矛盾,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成为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点。

二、对策思考

民办高校的资金筹措渠道应该多元化、全方位化,政府、商业银行、民办高校、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社会力量都应在民办高校资金供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现有学费上涨空间有限的背景下,前三者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1.完善法规政策环境,搭建有利民办高校投、融资的平台

(1)完善财政资助政策,减轻民办高校的财政压力。获得政府资助是民办高校筹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民办高校具有强烈的公益性,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这效益中的一部分是由政府所享用的。根据成本分担理论中的“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政府理应给民办高校一定的经费资助。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减轻私立大学的财政压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增强私立大学的公共性,具有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资助私立教育的作用,从而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开辟更广阔的财源。借鉴美、日的做法,我们认为,政府应制定出《民办学校援助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援助资金的来源、援助的范围、援助项目与计算方法、以及援助学校和受援学校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等等。通过该条例,政府职能部门能根据受益程度对民办高校进行资助,分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

(2)修订和完善信贷担保法等法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民办高校提供多种方式贷款。银行贷款是私立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采取的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的许多知名民办高校,都是通过“选准项目、借贷资金、负债经营、超常规发展”,完成了学校的原始积累和建设。现在大多数民办高校仍然在运用这一融资方式。实践证明,通过向银行融资,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校的规模建设,是一种符合国情的迅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成功的融资模式。当前,政府应修订和完善《担保法》的有关内容,规定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法人财产进行借贷抵押,并授权有关部门通过中介机构对民办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及其与举办者、其他投资者的来往进行监管。

(3)完善捐款税收优惠机制,引导社会直接捐赠。当前,社会捐赠在我国普通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社会捐赠者为了实现捐赠效用最大化,偏好在质量、品牌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普通公办大学,对民办高校的社会捐赠可谓“微乎其微”。为改变捐赠者的偏好,积极支持民办高校的发展,政府应该采取倾斜政策,认可对民办高校的税前捐款,形成以财税调节捐款的良性机制。一方面,向民办高校提供与捐赠相配套的资金,鼓励捐资办学行为;另一方面,提高向民办高校捐款的个人和企业的扣税比例,以吸引更多的个人和企业向民办高校而不是向公立高校捐款。

(4)制定教育法,发行教育。目前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资金运用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教育事业。美国在1776年建国后,国会就曾发行4种来筹集资金,建立起了哈佛、耶鲁等几所大学。现在美国有13个州部分或全部把收入投入到教育中,加尼弗利亚1美元的就有34美分用于教育。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在全国发行的运作规范的有中国福利和中国体育,这对推动我国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根据我国市场的现状,发行教育筹集社会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发行教育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制定教育法,对教育进行依法管理,确保教育的健康成长;二是规定省级教育部门设置专门的教育管理中心,作为区域性发行、销售教育的管理职能部门,按比例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支持社会信誉高、发展潜力大的民办高校进行校舍建设、进行设备投入等;三是根据各省市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目标与里程,发行实行额度管理,严禁没有额度及超额度发行销售,同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适度放开资本市场,鼓励民办高校或其企业通过发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投资基金、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方式融资,实现投资多元化

资本市场即长期投资的资金市场,它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具有很强的融资功能,它作为直接融资的手段,能有效地筹集资金并直接转化为投资。当前,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筹融资,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缓解资金短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4]。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处于发展初期,在我国公共高等教育财政能力有限、捐资办学空间有限、学费上涨空间有限、降低高校贷款风险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筹融资,不失为化解我国民办高校资金困境的有效手段。发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投资基金、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形式来筹措资金,可成为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介入资本市场的主要形式。

(1)发行高等教育债券。高等教育债券可以考虑以两种形式发行。一是发行具有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该教育债券就是由国家教育部面向社会发行的用于教育支出的专项债券。在将中央发行的教育国债转贷给学校的过程中,应淡化公私界限,平等对待民办高等学校,要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做到优中选优、避免资金使用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考虑到我国民办高校还处于发展初期,可对民办高校校舍建设、仪器设备进行适当的优先扶持。二是发行企业债券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在这一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解决学校持续发展中的燃眉之急,美国各高等学校往往凭借大学的声誉,依照商业界的惯例,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券。1995年发行债券的高等院校达到160所,债券总额达26.7亿美元,1996年发行债务的学校增加到189所,债券总额达到41.4亿美元,债券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债券,一种是免税债券。债券偿还期分中长期和长期两种,中长期债券的还贷期在20~30年间,利息在5~6%之间;而长期债券的还贷期要长得多,利率也要稍高一些。例如耶鲁大学于1996年发行的跨世纪债券100年到期,发行债券的主要用途为周转资金、偿还债务、用于学校大型项目的建设。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我国那些已形成一定办学规模、有良好信誉和办学积累的知名民办高校可通过发行债券,以解燃眉之急。

(2)成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投资基金。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基金可采用公募与私募结合的发行方式。公募部分针对养老基金、企业等机构投资者,私募部分针对社会上的个人投资者。这样可以吸引尽可能多的投资者来持有基金股份,尽可能扩大民办高校筹资范围。该基金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充当发起人,也可由若干民办高校联合充当发起人。组建的基金针对若干所高校进行投资、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可在基金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退出,退出的方式是向社会转让基金公司股票,这样就形成纯由社会资本对高校进行投资的局面。在基金封闭期内,由所投资的民办高校在每年的盈利中按事先约定的比例提取资金作为基金收益进行分配,其余的盈利用于学校的再投资。

(3)建立教育发展投资公司。教育发展投资公司,是以学校为主体,负责学校校产经营管理,并面向社会和市场融资后投资学校的,比如,美国的阿波罗教育集团、艾梯梯教育服务公司、斯特亚教育公司等教育投资公司,以及我国浙江万里集团、黑龙江东亚集团、无锡中锐集团等公司,均属于此类。与前者相比,因诸多条件限制,国内的教育发展公司尚未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教育投资公司下设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两部分,拥有最高管理权。公司和学校之间签订各种授权合同,将学校所衍生出的产业通过法律的形式授权给公司进行教育产业开发。学校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学费和集团投资,学费上缴财政专户,办学资金部分在安排预算时给予保证,学校收入的其他资金由投资公司进行产业化运作,或由公司自有资金一起投入学校,建设教学及其支持系统的基础设施,扩展学校教育供给能力。这样,把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校产运作与学校运行的关系明确地加以区分,并且以董事会的组织形式管理校产和学校重大决策。教育事业部分(学校)能够遵循教育公益和非营利的原则,又能通过衍生产业品牌授权开发的方式不断获得教育发展的投资;教育产业部分通过授权获得的教育品牌经营和拓展教育产业,依据市场原则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社会投资者通过投资公司向教育投资,同时分享教育产业给予的合理利润回报。这样,一方面坚持了民办高教的非营利性原则;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企业化运作民办教育衍生产业来为学校吸引投资。

3.推进民办高校自身制度建设,充分挖掘自身的投融资能力

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民办高校本身的运营。只有民办高校本身的管理、运营、资产等达到相应的水平,获得了金融机构及有关监管机构的认可,才能获得相应的融资。加强自身建设,成为民办高校拓宽筹资渠道的关键。

(1)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推进管理的科学化。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离不开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当前,民办高校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增强民办高校发展的后劲。只有当学校具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后,众多融资瓶颈才能解决。

(2)树立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一要依法积极主动争取政府的资助。即使暂时不能与公办高校“平起平坐”,也要尽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要树立起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事实证明,质量越好的学校筹集到的资金也就越多,这就是高校筹资中的“马太效应”。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质量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那种盲目追求办学规模而忽视质量提升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是不可取的。三要要善于制定灵活机动的融资策略,吸引社会捐款。比如,成立专门的社会联络处,负责与校友及社会慈善团体等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有重点地进行更深入的社交活动,畅通经常性或规范性的社会捐款渠道;丰富校董事会的成员,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广开财路。

(3)树立市场经营意识,加强自身服务创收。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服务收入在其经费来源中比例还很小,与国外服务收入成为私立高校仅次于学费收入的经费筹措渠道相比,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借鉴国际经验,民办高校作为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之一,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收能力。如,通过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有偿服务获得相应收入;通过经营资产、饭店、旅馆、大学医院、房地产、设备、场地出租等途径来增加校产经营收入;通过销售服务和兴办产业来获得收入。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撑,以学费为单纯的融资渠道的办学模式必然使私立高等院校丧失其社会性,最终导致办学困难。所以,民办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之目标,就必须广开财路,多渠道、全方面筹措资金。这既需要政府“作为”、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民办高校自身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牟阳春.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3.

[2]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1,(2):23-28.

民办高校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资金管理

引言

资金是整个高校实现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民办高校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资金管理工作,通过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措施,对融资等工作进行规划。因此,需要对当前导致民办高校财务出现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将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以此保证企业能够在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工作支持下,实现更加长远、健康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资金管理现状

民办高校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一种补充,虽然具备公益事业的属性,但是明显与接受国家支持的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区别,无法将公办高校中的资金管理相关制度,直接套用在民办高校实际资金管理工作中。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高校扩建等重大支出方面缺乏政府资金支持,依赖于民办出资方投入或自行筹集经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的以经济效益作为实际管理目标,必然会导致财务部门等各种功能部门出现功能失位的情况。而如果只追求短期的利益,不立足于长远的角度进行考虑,财务部门也不开展长远规划,那么民办高校自然无法实现长远发展。此外,由于民办高校与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同,其由于受到相关监督机构的制约,在资金的管理方面存在一行局限性,无法通过合理安排资金,保证高校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民办高校资金管理风险主要表现

(一)负债筹资方面

首先,针对我国的大部分民办高校经营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还处于自行筹集经费、自行负责盈亏的经营模式中,虽然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但是民办高校依然没有获得财政资金方面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没有外部资金支持、自由资金不足的高校,会完全依靠外借债务,对办学条件进行改善,对教学资源进行扩充。这种负债过度的实际经营模式,对于没有获得财政支持的高校来说,根本无法抵御资金方面的风险,一旦资金链出现小缺口,就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大到无法控制的水平。其次,从各个高效负债资金的管理情况来看,虽然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将负债的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与资金的实际使用要求相符合,但是也不能够排除一些院校在资金运用方面不到位、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导致消耗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为高校带来了非常大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管理方面

首先,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由个人、社会团体出资建立,办学者不仅会经营高校,同时也会有其它经营性质的企业。因此,如果民办高校、企业二者能够实现非常好的发展,在投资管理方面的风险也不会出现,但是一旦其中一方出现各种经营方面的问题,如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就可能面临倒闭、破产等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办学者一般会挪用高校的部分资金,保证企业能够继续运行,这种体系结构方面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影响高校实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会导致高校在经营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高校资金方面的风险。其次,民办高校与一般的企业在性质上存在一定区别,不仅投资大,而且收益期也比较长,因此很多高校为了能够延长贷款的实际期限,经常会出现短贷长用的情况。如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形式,将资金进行周转使用,导致还款的周期被无限延长,如果其中某个环节没有交接好,相关的财务风险也会立即出现,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高校破产。

三、合理规避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实施有效资金管理的相关策略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细化资金支出管理

针对民办高校资金管理的工作来说,管理效率和质量,能够直接影响到高校能否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高校能够更加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对企业的贷款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积极的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合理运用银行贷款。具体来说,一,民办高校需要积极的争取更多贴息、征地、扩招等,各种在政策方面的优惠,保证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经费支持。其中政府对于教育用地,一般是按照公用事业用地的相关规定,适当的给予优惠。这些政策优惠都能够非常有效的降低高校办学成本,提升高校在资金方面的利用率,合理的规避资金不足导致的风险。二,为了保证资金能够真正应用到有资金需要的环节中,需要对资金的支出进行细化管理,提升资金的实际应用效率。首先,需要对预算收支项目进行细化,实行综合的预算管理工作,对学校各个部门、各项资金的来源与支出需求进行统筹安排。支出预算需要将统筹兼顾、兼顾一般、保证重点、勤俭节约作为基本原则,在总体上体现出学校的实际发展方向,进而保证在每个阶段中都能够体现出预算年度的综合目标。其次,需要在保证人员经费支出、正常运行支出的基础上,对事业发展支出进行合理安排,勤俭办学,努力找到合理降低办学成本的方法,保证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最后,对于一些经常性的支出,需要实行定额管理,将指标落实在各个部门中,严格的控制资金使用情况,并且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提升职能部门的管理参与积极性。此外,需要通过对基础设备使用和建设情况进行质量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避免出现重复购置的情况,避免浪费。

(二)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为了保证高校融资管理工作能够体现出应有的作用,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成立高等教育发展投资基金项目的形式,将社会中资金吸引到高校中,稳定高校的融资体系,促使高校能够更加稳定的发展。同时也要正确、巧妙的提升银行贷款利用率,规避贷款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具体来说,一,首先,高校可以成立“高等教育投资基金”项目,将社会中的各种资金吸引到高校中,投资可以针对企业等各个机构的投资者,也可以针对社会中的个人,通过吸引更多投资者持有高校的基金股份,对高校的融资、筹资范围进行扩大。其次,可以通过组建相关教育发展的投资公司形式,对高校的经营、管理负责。投资公司通过与学校签订相关的授权合同,对学校衍生的各种产业负责,实现教育产业的开发。学校其它来源收入的资金,主要由投资公司进行负责,通过产业化的运作,促使学校中的教育事业部门遵循教育非盈利、公益的相关原则,将衍生的各种产业品牌进行授权,保证高校获得教育发展方面的投资。教育产业部门则通过学校授权获得的教育品牌,对教育产业进行经营和拓展,社会中的各种投资者,利用投资的方式,向教育进行投资,享受教育产业给出的合理回报。二,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好可以借鉴的各种国家政策,合理的对银行贷款进行利用。首先,高校在发展阶段中,可以以分期贷款的形式,向银行中借款,并且加强在财务方面的管理工作,完善高校建设方面的规划工作,提升高校活力,保证高校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其次,在高校发展较为成熟之后,高校就可以将基本账户、招生收费等质押给银行的形式,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以此保证高校能够获得更多的闲置资金,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高校在融资的风险。

(三)完善现金流的管理,合理安排投资项目

民办高校中现金流的管理、投资项目的管理,是资金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两个部分。一,针对投资管理工作来说,可以按照高校的资金实际收支特点,对资金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改变相关管理人员的传统理财理念,结合民办高校中支出均匀、固定的特点,对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如一般情况下,高校通常会在8月份或者是9月份左右的时候,集中开展学费的收取工作,在这个阶段中,资金的数量非常庞大,而相对于收入来说,支出相对比较固定。因此高校可以按照近几年的业务实际发生情况,先对每个月的资金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并且与合作的银行进行合理沟通和交流,制定出个性化的相关理财要求,保证银行能够与学校配合,按照“滚动式”的形式对资金进行规划和安排,以此保证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收益。同时还可以考虑将一部分存款实施中长期存款,获得更高的银行利率。二,需要对学费的监控分析相关制度进行完善,通过学费审核岗位、管理岗位、记账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实现监控的目标。具体来说:首先,在每年新学期开始收取学费之前,高校中的财务部门需要和教务部门,对学生的学籍进行合适,确定学费的具体金额,然后在学生缴纳学费时,就可以由审核岗位在管理系统中,打印出对应的单据,开展学费的收取工作。其次,可以采用线上收费形式开展具体收费工作,学生缴费时可根据手机微信关注学校APP自行缴费,避免现场收取现金。收费岗可根据收费系统数据与银行流水核对后由记账人员录入财务系统,并每月与收费系统核对。最后,记账的岗位将各项信息录入到财务软件中。如果二者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要及时找到原因,并且提供对应的证明。通过这种形式对现金流进行管理,能够非常有效的保证学费数据统一性,保证收入的完整度。

四、结束语

资金管理是民办高校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点就是完善筹资、融资策略,获得更多金融资本上的支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更加应该重视资金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不断的对筹资、融资方式进行完善,以此保证民办高校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一鸥.民办高校政府扶持资金管理实践探索———以上海杉达学院为例[J].新会计,2018(6):25-27.

[2]孙静.民办高校加强财务内控管理的优化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1):182-183.

[3]韩莹莹.提升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路径分析[J].财经界,2020(24):136-137.

民办高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筹资投资财务制度

近期报道的山西南洋教育集团旗下10所遍布全国各地的南洋国际学校接连关闭。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第一品牌”的民办教育集团,因无力偿还数亿元的教育储备金而崩盘,说明了在我国民办高校中,如何合理的利用资金、有效地投资、筹资、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都是必须要迅速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1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民办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民办高校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了众多问题,如有的学校在资金对外投资中,为片面追求资金的高收益,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期满难收回、投资效益不好等情况,给学校造成了损失;少数学校出现个别人为了谋求私利,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学校在新生招收中,利用工作之便收受钱财,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学校在基建项目发包中索要或收受钱财,产生经济案件等等。由于买方和卖方市场的利益冲突,引发了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内部控制的薄弱。

1.2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知识急需更新,财务管理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财务管理仅仅局限于报账和记账的核算功能,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1.3投资意识较差,忽视资产的管理

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注重学生费用问题,但对于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甚少考虑。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同时,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入的办公家具、固定资产等管理不严,保管不善,资产损失现象也相当严重。

1.4经费不足的问题

(1)基本建设经费严重短缺,办学场地不足。在民办教育事业中首要解决的是办学场地的问题,这必然要考虑基本建设(即教室、宿舍、图书馆、实验室等)。根据调查,现有许多院校仍旧长期租用校舍。

(2)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必须大量增加教学配套设施、教学设备。

(3)需要大量资金引进人才。据全国民办高教委“百所民办高校”的调查统计,2/3的院校专职教师人数不超过40人,有近8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或专职教师人数很少。因此,师资的引进同样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4)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重点学科的建设,科技、科研的建设,学位点的建设,这些都是影响着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样都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支持。

2建立有效地财务管理机制

2.1依法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

民办高校不同于公办高校,它大部分没有国家投入的资金,所以更应广开财源,多途径的引资筹资。国外民办高校总是想方设法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包括企业界、社会名流)募集经费。我国民办高校应借鉴国外民办高校经费的取得方式,加大筹资力度,以解决民办高校资金不足的根本性问题。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建立健全的学费收缴制度。目前,民办高校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学费收入,但过高的收费标准不仅增加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同时也影响到民办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制定民办高校的收费政策是民办高校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然而学费的收取,要遵循成本(由基本建设投入、维护性投入、日常运转费用投入等构成)核算原则,并要考虑社会承受力等因素,科学、合理地来确定。

(2)积极争取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投资。目前,民办高等教育正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有比较高的收益率,可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民办教育的发展之中,这也符合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中国民办高校应该积极大胆走向企业,甚至走出国门以寻求跨国企业和国外基金会的支持。

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基金数据库了解基金会的情况,根据基金会资助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基金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计划书。同时民办高校还应该通过一些渠道与基金会取得联系,进行现场或面对面的交流来提高获得资助的可能性。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基金会的联系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吸引更多的社会捐赠。此外,民办高校还应该积极拓展筹资的对象,积极开展对学校的朋友,学生的家长、校友的家人,以及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筹资工作。

(3)提供产学合作,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机制,增加附属事业收益。高校创办的校办企业大多依托于高校的人才、知识,占用其房屋、设备、资金,享有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校办企业的创办力度可以大大增加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促进高校发展。同时,科研收入也是民办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进而增强科研力量的保证,它包括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转让和科技服务收入。民办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设备、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承担政府下发的科研项目或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从而获得经费,通过申请科研课题,民办高校也可以获得部分科研经费。

民办高校还应加强科技创新来研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等,由对其感兴趣的企业出资将科研成果转化,这不仅创造了社会效益,也增加了民办高校的科研经费。(4)加大社会捐赠力度。在美国,筹资工作开展较好的私立院校中,来自社会捐赠的收入已经超过或者接近学费的收入,在学校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纽约还设有一个FoundationonCenter专门收藏基金会的资料并举办各种培养发展筹资技能的培训班。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在筹措社会捐赠方面较为成熟的理论和经验,积极吸收社会捐赠来扶持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政府也应该同时出台一些税收方面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捐赠。

(5)向金融机构借贷,学校不能盲目借贷,民办高校应该考虑自身的财务能力、政策规定、客观环境,确定并及时调整资金结构债务比(贷款与全部资金之比),考虑民办高校的偿债能力,从宏观上进行控制,保证本息的按期归还,避免财务风险。确定合理的债务比是学校从总体上防范债务风险的关键。

(6)社会集资支教。社会集资主要是指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为高校建设垫付资金。例如,我国当前大学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大多都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出资建造的。学校和企业签订关于资金投入和返还的协议。大学新校区建成后,学校将资金返还给企业的途径主要是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此外还包括新旧校区土地资产的置换收益、配套服务的经营收入以及后勤部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入等。

2.2合理有效地进行投资管理

这里所说的民办高校的投资主要是指人员经费开支和经常性支出、具有资本性支出性质、能产生长期效益的投资,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同时,也不仅仅只以学校自身实物资产投资,可以以“无形资产—学校声誉”进行投资。为了提高投资效益,民办高校可以采取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进行合理成本计算的前提下保持较低的收费标准、提高师生比、降低基建、购物成本、多层次办学、后勤社会化、发展教育产业等措施,精心运作,努力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数量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对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促进高校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3加强民办高校的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

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预算是民办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民办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进行的。财务预算反映出高校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实践中实行综合财务收支预算,是民办高校对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强化资金管理的有力手段。学校需要将不同渠道聚集的资金全部纳入综合财务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使学校充分、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全部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将集财、理财、用财统一起来,既满足学校教学经费、基本人员经费、行政经费日常开支的需要,又能保证教学重点建设和学校长期发展。

2.4建立适合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

建议将“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向“经营型”转变。会计处理要体现允许投资合理回报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须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节余中取得合理回报。

从这一政策可以看出要想合理计算投资回报,首先,要正确计算民办高校的收支结余,实现民办高校净资产保全,这就需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引进此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正确计算结余的前提,确定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正确计算各期教育成本,使当期的收入与当期的支出相配比,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其次,要改变我国现行的高校中对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只按收入提取修购基金的方法,这不利于正确反映和计算学校当期的实际教育成本。要合理确定办学节余分配顺序,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保证金,用于弥补各种风险导致的亏损或收支不平衡,避免学校发展的不稳定性,其计提比例可根据情况研究确定,并计提预留发展基金。预留发展基金可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比例提取。第三,建立新的报表体系,注重财务分析。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及收入支出总表两张主表及相关的附表,这些不能准确反映民办高校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因此,要建立新的报表体系,采用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平衡公式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盈亏及其分配的损益表来替代收入支出总表,注重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管理范文第4篇

1.旅游经济发展驱动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正式,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高,作用日益加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我国的旅游消费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旅游已经成为拉动内需、扩大生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随着居民可任意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带薪假期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加上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旅游业必将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旅游业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推动校企必须协同进行人才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辽宁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业已取得较大的发展。辽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优秀的旅游人才,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

2.人才培养驱动

辽宁旅游业的大发展,人才需求量大增,提高了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热情,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没有给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带来明显提升。一方面,辽宁旅游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寻找合适职位的难度有加大趋势。人才培养供需错位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广泛思考。目前的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并未满足旅游业对优秀的旅游人才的迫切需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协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提高育人的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实践技能,而且能够增强对所从事职业的了解,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通过校企协同合作,民办高校可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解决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3.创新发展驱动

民办高校是完全市场化的办学模式,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实现长久发展,必然主动改革,寻求发展。民办高校要将“创新”理念贯彻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突出“创新”在办学理念中的重要位置,把“校企协同”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学校的优质资源,深度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共同体,主动为辽宁旅游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提高民办高校的社会美誉度,实现民办高校的创新式发展。

二辽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模式

协同创新类型多样,民办高校主要采用的是校企协同的模式,校企双方自发组织,操作简便。但是校企简单联合缺乏规范性和法律保障,政府、行业组织应该主动介入,积极引导,沟通协调各方利益,搭建合适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民办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进一步扩展。“高校—企业—政府”要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模型,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创新发展。民办高校办学机制优势明显,办学方式灵活,市场适应性强。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属性,要取得长久发展,为旅游业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加强校企协同创新的力度。由于辽宁省民办高校的建校时间大都不长,学校文化底蕴较为浅薄,社会知名度不高,企业认可度较小。在寻求校企协同创新的路途上,必须取得政府的支持。依靠政府的保障,与企业进行联合,优势互补,达到强强联合,共同育人,培养适合旅游经济发展的优秀应用型人才。旅游企业要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在课程设置、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民办高校支持。政府要发挥宏观作用,制定政策鼓励高校进行校企协同培养创新性人才,建立规章制度对主动发挥作用的企业进行扶持,比如税收减免,鼓励企业担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市场适应性较强,能够有效立足自身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集中优势师资,根据市场要求科学设置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性强、能力突出的优秀的应用型旅游人才。在具体的校企协同合作中,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强调以加强素质教育为依托,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创新地采用校企协同模式。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更应取得政府的支持,积极寻求与旅游企业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实现共同育人。民办高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教师队伍年轻化创新性强,为培养旅游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旅游企业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给高校,促进高校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民办高校和旅游企业在协同的过程中,进行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系更加紧密,提高协同育人的成效。在实施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该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深化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要主动发挥在校企协同过程中宏观调控的作用,制定民办高校进行校企协同合作创新的法律法规,给予企业经营政策支持,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才能更好地获取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的机会。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正确引导,给予经费保障,激发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规范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协调校企进行合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2.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职能

高校担负着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巨大责任,而要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人才,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校企联合协同创新。首先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举办讲座等多种方法,加强校企双方交流,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其次优化课程设置,依托市场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到旅游企业的用人状况,科学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尤其是要合理安排学时进行社会实践的方式,考虑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利益诉求,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最后,要充分利用高效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助推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3.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民办高校管理范文第5篇

教师的聘任制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者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制度。民办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推行的是完全的聘任制。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自身价值,给教师更大的选择空间,开发教师资源;另一方面又对民办高校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不会产生“吃大锅饭”的现象。

2、灵活的分配机制

与传统公立高校的分配制度相比,民办高校薪酬水平以市场定价为依据。这就使得民办高校不像公办院校一样容易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也不会存在过剩教师的情况,这样的学校才能够真正“轻装前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一方面,民办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引进所需的人才,随时优化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强化考核,使教师的报酬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和贡献直接挂钩,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兼职教师过多

与公办高校特别是建校时间长的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在许多民办高校中,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甚至全部是兼职教师。没有做到全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

2、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与公办高校相比,在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中,55岁以上的退休老年教师和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中年教师相对较少,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殊结构。

3、薪酬体系不合理

民办高校通过收取学生的学费来发放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参加所在地的社会统筹,工资标准多数赶不上当地的公办高校,社会统筹的标准也比较低。在管理上注重与工资待遇挂钩,忽视了制订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重要。这样会使教师心中认定与学校的关系为契约关系,当其他学校提供更多的薪水,有些教师就会义无返顾地去投奔。

4、考核和评价机制不科学

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总体上分为教学和科研两大块,在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时,基本是以这两方面的成果作为衡量标准。为了减少成本,通常都是让教师满负荷上课,师生比往往都是远远达不到国家的规定,并且科研经费几乎没有,在评价教师的成绩时,科研往往被置于忽视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也会去,但是并不做学术研究,仅仅是为了应付评审。这种考核和评价机制并不合理,在一味强调上课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科研能力、自身水平的提高,长期下去会导致教师队伍质量的下滑,打击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热情。

5、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

由于民办高校的用人、招生、内部管理等等都是遵循市场规律运行的,因此,民办高校的教师是否流失和流失率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待遇。同时,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公办学校、事业单位是最好的归宿。因此,一有机会,青年教师就会想办法进入公办高校或其他事业单位。

4.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措施

1、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引进人才

学科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民办高校应当逐步把学科建设提升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把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学科专业规划好,特别是本科院校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2、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

人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用人单位为人才提供的待遇上的竞争,所以民办高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合理的待遇。

3、设计科学的教师培训体系

民办高校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素质,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产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特别是对事业心强、有发展后劲的中青年教师,更应该提供培训的机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1)要依托和发挥高校和其他社会组织力量办学的作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教育网络。

(2)支持和鼓励专职中青年教师报考定向在职研究生,在政策上给予保证。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看,应当将提高教师学历层次为主的培训作为教师发展的主要项目。

(3)培养的人才要与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学科专业结构特色相结合,要与课程建设、专业调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相结合,要以中青年专职教师为重点,更新和拓展知识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4、制订完善的激励制度

民办高校在保持学校的整体需求和教师的个人需求一致的前提下,要注意到教师共同的心理特点和工作特点,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用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每一个人。例如在薪酬激励方面,可以建立综合性的薪酬激励体系,既有直接酬劳(薪资),又有间接酬劳(福利),同时福利也可分为有薪假期、免费,旅游、购房支持等方式以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提高教师对学校的依赖感、忠诚度,从而达到吸引、稳定教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王晓莉,刘辉.试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