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摘要: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智媒时代”已然来临。一方面,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机遇,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推进“精准思政”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立场、智能推荐机制漏洞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教学情势变化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等挑战。基于此,政府应加强思政教育指导,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媒体平台当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价值理性;高校要布局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精准思政”模式。最终集各方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智媒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智媒体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媒体,它以网络空间为基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当前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为95后、00后,他们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被称为“网络世代”,因而受“智媒时代”的影响也更为强烈。智媒时代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它的出现必将深刻影响其他要素,促进其他要素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变化。

一、智媒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智媒时代万物皆媒,各种媒体深度融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亿,其中微信、微博、QQ的使用率分别达到85.1%、42.5%和47.6%,网络新闻用户达7.31亿,网络视频用户达8.5亿,网络直播用户达5.6亿。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平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两微一端”,如今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类应用和网络直播也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青睐。此外,一些非主流网络设备也逐渐走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智能家居产品、智慧语音机器人等,极大地拓宽了教育教学的平台。同时,这些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及内容,智能推荐机制的应用则更加便利了教育者的资料搜集整合工作,为教育者及时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设了良好条件。

(二)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内容的抽象性和学理性,教育方式局限于理论灌输与经验说教,不仅对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授课水平要求很高,在学生心中也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不科学”的刻板印象。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更多地依托媒体数据平台进行案例讲解与实证分析,有利于增强说服力与实效性。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因场地、经费不足等原因存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困境。在智媒时代下,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可以依托VR/AR技术走进课堂,营造沉浸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氛围,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教育吸引力与亲和力。

(三)有利于推进“精准思政”教育理念。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1],教育者因时间、精力有限对于教育对象的了解是笼统、片面、静态的,教育的精细化程度不高。而在智媒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社交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数据,将这些数据串联便可得到完整的数据链。高校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群体或个体思想、心理、行为进行精准分析、预测、追踪,进而开展针对性教育,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二、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体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立场。智媒时代下,信息源头进一步丰富,不仅有官方媒体、企业媒体、自媒体,还有支持自动生成并精准分发的智媒体。信息源的庞杂不仅导致了网络媒体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增加了对于网络媒体信息筛查与过滤的难度。而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网络空间充斥的各类“看似人畜无害,实则居心叵测”的媒体信息会以各种形式迎合与适配大学生群体的口味,从而冲击主流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动摇其价值立场。

(二)智能推荐机制漏洞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智媒时代对于信息接收与最为典型的影响便是智能推荐机制的运用。当前最为典型的智能推荐机制是算法机制,它可以使营销商根据采集到的用户信息对用户进行画像,从而实现平台信息的精准推送。然而当前算法机制存在的一些漏洞极易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虽然听起来算法只是一种计算机程式,但实际上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都会内嵌在算法规律中,例如判断标准的选择、数据提取、语用分析和结果解读等[2]。以往适用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要求并不适用于算法工程师,当算法工程师的价值观被侵蚀时则会深刻影响新闻信息的分发与推送,加剧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信息的智能推荐也极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破坏其“公共性”,对受众的价值观影响十分为深刻。

(三)教育情势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智媒时代师生间形成的信息势差会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快,在媒体智能发展的趋势下,其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因信息优势而形成的教育主导地位受到削弱。另一方面,智媒时代各种媒体深度融合,也催生出众多新兴网络平台,如以抖音为代表的各类短视频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这些平台较之传统课堂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这些平台与阵地如果思政工作者不去占领、不去发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免受到削弱。

三、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的应对路径

(一)政府:指导高校思政教育,加强网络空间治理。面对智媒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教育面临的种种挑战,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与指导,给予其应有的重视程度。一是要加强与高校党委的联系与沟通,确保高校党委始终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二是要健全智媒时代网络舆情的预警防控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跟踪与关注,并与高校共享相关数据信息。其次,政府要加强智媒时代网络空间的监管和治理,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一是要与互联网企业一同加强对网络信息源头的筛查与过滤[3],秉持“谁谁负责”的原则,做好信息把关工作;二是紧密观察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并完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法律空挡、规则悬空的问题。

(二)媒体平台: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价值理性。智媒体的“智”应当具有三重内涵:一是智能,即能够实现信息智能匹配;二是智力,即智媒体的自我演化和发展;三是智慧,即具有高尚的价值观。因此,在智媒时代,媒体平台除了要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还应当考虑的信息是否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有利于维护价值理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媒体平台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合作,所谓“术业有专攻”,算法工程师优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信息生产、匹配、分发的效率,因此要加强与人文学者的交流合作,共同制定行业平台准则;其次,要加强人机协同,在智能技术运用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人的作用,在内容核查与价值判断环节应加强人机协同,维护价值理性;最后,要注重新闻的“公共性”,在匹配用户喜爱度的同时兼顾公共信息的传播,突破因过度追求信息的精准分发而产生的“茧房”效应。

(三)高校:布局网络思政教育,探索“精准思政”模式。智媒时代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正视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名存实亡”的现状,细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方面,高校要利用智媒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平台受众广泛的优点,打造高校间多媒体网络思政课程联盟,共享课程资源;另一方面,高校要细化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与工作绩效挂钩等措施,鼓励教育者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还应当积极探索“精准思政”的模式,首先要依托DT数据技术健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协调学工、团委、教务等各部门采集学生全方位、全流程的数据信息,并完成数据的筛查与清洗。其次,组建涵盖多学科的专业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信息研判系统,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实现对学生状况的精准把控。再次,建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动态评估与反馈系统。通过分析数据,将学生的思想变化与行为表现及时反馈给施教主体,便于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最后,学校要完善相配套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机制。如加强各部门的联动配合,确保采集数据的真实性与适配度;建立数据采集与使用工作条例,细化数据分析与使用授权,最大限度保障学生数据的安全等。

参考文献:

[1]黄丽多,李东玲.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20.

[2]方师师.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6(9):39-50.

[3]姜金林.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70-72.

作者:耿浩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