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7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7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探讨

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与祖国的未来。而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新特点,这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笔者在教育实践中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怎样的对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用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在增长才干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世界局势趋于稳定、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加速、信息化浪潮等,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代大学生思维灵活,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他们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个性化凸显、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一)个性化凸显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一些大学生热衷于独具一格,关注自我,崇尚自我。无论从思想意识、生活品味、还是行为举止上,大多养成凡事从“我”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个性化凸显。近年来,一些大学生认为,只有实现了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只有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满足,集体利益才能实现。还有一些大学生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我发展,既不参加集体活动,也没有团结协作精神,对集体没有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诚信意识缺失

有些大学生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追求个人利益,造成他们功利思想、金钱意识严重,由此也引发了对先人后己、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信条的动摇。主要表现有: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毕业生求职简历,恶意违约、逃缴学费、拖欠助学贷款,在评优评先和就业中弄虚作假,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诚信意识缺失。

(三)心理健康存在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患抑郁症、孤独症、自闭症等的案例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分析其原因,一是当今大学生从小受父母的宠爱,进入开放竞争式的大学校园后,家庭条件、学习成绩、就业前景以及个人自身条件方面的差异,致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一些烦躁、焦虑、嫉妒以及内心失衡等问题。二是大学生从父母的呵护下过渡到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不能自行化解,造成思想压力大,情绪低落,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念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在当前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高等院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实现。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然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他们都将充当社会主义建设的排头兵和突击队。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让他们能够在认识层面和行为层面上,理解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

需要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主客观等诸多方面原因,他们希望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不理解或者很难理解,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各类问题缺少思辨能力,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容易偏激;他们能够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在看待具体问题时,往往体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我”的标准往往重于社会标准,有较强的片面性;他们思想活跃,喜欢独立思考,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是,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很容易受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对各种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往往带有表面性和盲目性特点,缺少现实支撑和理性支持。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这些矛盾性,使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要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讲针对性,进一步引导大学生了解基本国情,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

(三)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保驾护航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是高校头等大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既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根本要求,又是党赋予高校的庄严政治责任,同时也决定了高校育人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与根本要求,也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导地位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科学的分析被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中央结合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日益增多的现实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个人协调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更好的与他人和社会相处。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遵循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效途径。具体有:

(l)认真阅读和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尝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试点。

(2)加强对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教育,鼓励他们实事求是的分析情况,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力求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3)利用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和谐、宽容的社会理念,引导大学生,公平竞争,共同进步。

(4)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系自身及其家庭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并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要求,引导他们认识时代变革、社会发展带来的就业困难,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具体做法有:

(1)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引导他们转变对就业地域、待遇、户口的认识,走出自我期望值过高、迷恋高薪、留恋大城市等就业心理误区,鼓励他们到农村基层、边远地区、艰苦山区等就业,提倡自主创业和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2)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3)有计划的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解读、就业观念引导、和就业心理咨询等工作。

(4)建立就业信息网站,就业信息提示,提供就业咨询,拓展就业渠道。

(5)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以及开展职业规划设计,组织人才供需见面会,帮助联系就业单位,模拟应聘面试训练等。

(三)关注特殊群体

大学生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就业困难以及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我们在实际教育中,必须解决这部分大学生思想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顺利完成学业。主要途径有:

(1)加强沟通与教育,在思想上对他们进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积极学习和乐观生活的态度,教会他们应对困难和措施的具体方法,培养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营造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氛围,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开展针对性的助困活动,对于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困难问题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奖、贷、减、免、补为一体的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经济扶持和保障政策,保证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4)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学习方法、人际交往训练、就业指导培训等方式给予帮助,使其顺利完成学业。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因此,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曹文泽.育人为本、注重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J].北京教育,2011

[3]罗青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4]杨洪泽,张森林.基于接受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接受性建设初探[J].理论与改革,2013(01)

[5]邱家洪.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及影响因素[J].学术界,2013(01)

作者:高红英1,张学军2 单位:1.河套学院土木工程系;2.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第二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分析

摘要:具有“双向互动、与时俱进、持续推进”等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和谐性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主体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同频共进。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需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同行、知识传授与活动感染教学并举、新兴媒体充分运用”等多重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内化与外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什么人教,什么人学,教授什么是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所涵盖的对象范围很广,所有社会中的个人或组织都可以成为所教的目标。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兴衰成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国家栋梁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谐共进、同频共振切实发挥其在大学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诠释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内涵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我国自古以来有“和谐”共处的文化传承,古人云:“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论语•学而),“中庸之为德也,其庶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场的“和”字,把中华民族人民信守“和谐”的精神内涵展示给世界人民。“和谐”能安定天下,能实现人类的协同进步与繁盛。知识广博、思想高尚与政治素养高是大学生主体的三大基本标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者、内容与环境、认知与实践彼此自在的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联系。其哲学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同一性原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主体,主要有学校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校领导或者其他教职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客体,主要是大学生生命个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以及一系列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标志的意识形态知识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环境主要有生动的大学校园文化平台、以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媒体、以书籍和报纸为载体的理论传播工具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的实现,就是充分运用丰富的教师、教学资源,向大学生主体灌输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之融入到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再外化为正确的有德行为和政治行为的这样一个历程。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的特性

一是双向互动性。教育者与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两大主要参与者。教师向大学生传授知识,灌输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受教育者则通过自己平时的表现或者行为向教师发出反馈信号。教师就要根据这个反馈信号来确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是否内化到学生意识中去了,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备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化效果[2]。学生也不光是接收知识,还要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是与时俱进性。必须根据社会的进展情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及时做出一些教育调整。可以是方式、手段、媒介方面的调整,也可以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意识侧重点的调整。在计算机、网络没有传入我国并且被普遍使用之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大多是在教室、学校这些现实环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已经拓展到网络这个虚拟领域。如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开发网络这片教育新天地,就不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也不能取得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是可塑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建构大学生良好的价值体系。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社会先进的知识文化,同时借助其他的手段例如课堂上讲授例子、播放视频、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自觉剔除落后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达到学生塑造正确价值体系的效果。

四是持续推进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或者剔除错误的观念需要时间的配合。就好像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重复,不断的重复就会内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而真正成为自己的习惯。仅开展一次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够达到塑造大学生良好观念的效果,需要反复开展、不断刺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的本质

大学生是国家年轻的一代、知识的一代、朝气蓬勃的一代,未来社会的发展重担最终都将会落到大学生的肩上。大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缺乏一个良好的德行作为支撑,这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必须抓好对大学生的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以指导他们正确行事,为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献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的本质是教师通过向大学生灌输社会先进的知识文化体系,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大学生达到自身和谐、与他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良好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意义

(一)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综合产物。例如人要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吃饭、睡觉,如果想要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辅助条件,像穿衣、学习、劳动等。一个人只有精神追求,只学习知识寻求心灵上的释放,最终可能因为饿肚子这个问题丧失自己的宝贵生命。相反,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用知识武装大脑,不学习文化,这样的人同行尸走肉一般。所以,物质满足与精神提升是人和谐发展的二要素。但是,必须明确一点,要把握好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大学生中就存在没有把握好“度”这个问题,出现了攀比、沉迷于网络这些情况。大学是众多学生一起学习的地方,大学生年龄都差不多,但是学生间的家庭情况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再综合其他因素同学的谈论等,就自然造就了攀比心理滋生的环境,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久而久之,弊病显现。成绩落后,身体素质变差,同学朋友之间也相互疏远。也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经常逃课不学习,也导致自身没能和谐发展。大学生在自身和谐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必须寻求一定的途径帮助大学生解决好这个困难,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教师首先通过向大学生传授正确处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关系的知识,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关系,让学生从认识上清楚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关系。其次,教师再通过举例子、放视频、带领学生外出社会实践等途径帮助学生强化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最后,再观察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确认学生是否已经将正确的物质、精神追求内化到自身意识中,根据学生的表现确定后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怎样进行。不断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感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自身的和谐发展,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掌握方式方法。

(二)帮助大学生自身与他人和谐并进

社会不是单个人就能够称为社会,集体也不是单个人就能够成为集体,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不能避免与他人交流、交往。在交流、交往过程中两者就会产生一定联系,但是应该怎样把握这种联系,怎样达到两者相互和谐发展非常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并进。这个他人包括同学、朋友、教师等个体,也包括班级、学校或者其他集体、组织。“三尺巷”的故事广为人知,秘书院大学士傅以渐通过修书给家人让他们意识到争占宅基地的错误之举,自动空出三尺墙来,后来邻人也自行惭愧空出三尺,便成了六尺巷。傅以渐为开国状元自然接收过良好的教育,也懂得与他人相处的真理,以自己所有的知识体系教育家人可以称为我们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感染到邻居,最后达到两家和睦相处的效果,处理好了自身与他人和谐发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于实现大学生与他人和谐并进。通过施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让他们意识到与人相处和谐、友善的必要性;其次灌输正确待人的知识,建构正确的观念体系,指导大学生与他人和谐发展;最后,大学生再利用自己内化的思想体系指导自身行为,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实现与他人和谐发展的目标。

(三)实现大学生自身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人们连最简单的呼吸都要通过大自然来获得。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几乎都没能同时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总是走一条取资源先行,重治理晚到的旧路。并且人们在生活中都没能注意好一些细节,例如不乱砍伐树木、不乱扔垃圾等。近年来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更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协调大学生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有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大主体,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使命,自身是否有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教师通过向大学生灌输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友好共存等观点,帮助他们认清错误的观点,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然。把人和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在维护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达到自身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四)促成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和谐并存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所有人的一生都将将汇聚到社会这个大舞台。大学生在大学学习,会与社会发生联系;毕业后,最终目的也是要到社会上工作。大学生必须学习与社会和谐并存之道,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发展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成大学生自身与社会和谐并进。教师通过向学生灌输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与先进的文化,再依据学生的内化作用找准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形成规范的认识,并遵守律令、社会准则。使大学生的行为达到社会所求,满足社会所需,能促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的实现路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之同行

人们总喜欢把大学比作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就好像一个社会的缩影。大学生在校园里面生活自然有人与人不可避免的交流、竞争、学习,在交流、竞争、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事都尽如人意。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会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有压力就需要寻求压力释放的途径,如果压力堆积久了无从释放,压力的危害影响便会扩大并最终影响一个人的人格体系,也会影响他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妨碍社会有序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通过灌输学生先进的知识体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并指导他们恰当、准确行事。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理发展,一手抓思想方面的教育,一手抓学生的心理方面的教育。例如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组建咨询队伍,创办相关知识比赛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大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与他人和谐并进、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社会和谐并存的关键。

(二)充分发挥双向主体的作用

任何教育都涉及什么人教,什么人学这一问题。教师担起教的职责,学生担负学的义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的任务由相关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院和学校领导来完成,学则是大学生来完成。在教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的作用。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和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利用适宜学生学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一项教师教的活动,也是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己东西的这样一个历程。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学的重要性,学生则需要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动性,自觉参加到这项教育中去。两者可以在地位同等的条件下彼此交流,共同交流意见,促进双向交流学习,达到教育的效果。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学的重要性,学生不施展自己的能动性,就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知识传授与活动感染

教学并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事关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建构,国家未来的繁荣兴盛也与之分不开。在教师开展教育过程中,应该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积极拓展校外教学新地,知识传授与活动感染教学结合。既看重学校知识理论的传授,也强调活动感染熏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理论,不断向学生说教,没有体会学生的感受,就会存在学生反感的问题。这样既打破了师生之间的友好状态,也没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实效。将校园知识传授与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反馈到实践活动中,在无形中学生增强了知识认同感强化了正确行为,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

纵观当下,信息技术担起发展重任,被更多的人关注、应用。技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拓宽了学习的途径。大学生作为新一辈,对网络有无尽的探索渴望。从事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好大学生的这一特征,开拓网络这片新天地。网络信息含量丰富,有大量值得学习的知识,但是也存在大量不健康的信息,容易侵蚀大学生的大脑。教师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开展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宣传、研究和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正确的网络文明规范,提高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利用网络与同学实时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存在的思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7):46.

[2]杨柳.和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J].江汉论坛,2007(06):87-89.

[3]郭星星.中国政治文化的和谐性与现代政治人格的培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1):106-109.

[4]钱汉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性要素分析体系的构建[J].中国报业,2011(06):122-123.

[5]周利民.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德育和谐性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02):110-111.

[6]王绪成,施宙.和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探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6(01):64-66.

[7]金雁,杨柳.关于和谐德育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07,01:84-87.

[8]刘炯燎.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思考[J].教育探索,2008(08):51-52.

作者:谢洁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讨

摘要:首先,从理论成果和理论研究观点两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做了梳理。理论成果概述主要是收集汇总了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主要专著和学术论文;理论研究观点概述主要是对现有研究焦点如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分类总结。其次,分析了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包括缺乏创新性和系统研究不足两方面。最后,从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和注重评价反馈的研究两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对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近些年研究者们的不懈努力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同时一些有意义的研究焦点也不断地涌现出来。然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仍有空白之处需要填补。下面笔者对这些焦点问题的研究结论做简要的述评,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理论成果概述

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般通过专著和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体现出来。笔者对利用网络和西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专著较多一些,代表性的著作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项久雨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蓝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唐志龙、罗剑明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相对而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的专著少有问世。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上。笔者通过文献调查的方法,以198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笔者通过合并,得到20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文献,其中硕博论文7篇,核心期刊5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研究观点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这些学术论文和期刊研究的中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内涵界定、实现途径、困境与对策、实现的层次几个方面。另外也有涉及实现规律、实现的条件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内涵界定学界

目前对其内涵界定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即认为: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通过实践活动去满足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的需要。同时特定的价值主体(大学生)又在自身需要被满足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提升自我,提出新的要求。如张亚丹就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通过教育活动对作为价值主体的大学生的需要的引导、满足和提升,促进价值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客体属性和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良性循环”。还有张捍东认为“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价值主体通过创造性的劳动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身属性和功能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益关系”。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践中收到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困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效实现的原因何在。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了众多不同的结果。归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本身的不利因素;如王东辉从后现代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否定。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创建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李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做了概念界定,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利于其潜在价值向显在价值升华的因素总和。并且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其划分为社会障碍、学校障碍、家庭障碍;物质因素障碍、精神因素障碍;经济障碍、政治障碍、文化障碍。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学界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的研究是比较集中的,其中比较有权威性的是项久雨的观点。他从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具体途径三个层次做了分析总结。并且认为实践是根本途径;“灌输”和“接受”是基本途径;课堂教育,管理教育等具体教育方式则被归类为具体途径。研究者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这些研究既包括具有一般意义的实现途径也包括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困境或障碍的研究。例如张捍东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环境浸染、因特网教育、管理教育等。中山大学的冯诗琦、龙维从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方面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也有部分研究者另辟蹊径从优化内部和外部条件来论述实现途径。付有能、陈燕浩从优化宏观环境和建设微观环境的角度出发,陈草从资源合理利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有无层次、如何划分的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山东大学的刘贤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功能划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体价值三个层次。因此他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就应当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张亚丹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过程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理解、认同和运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并认为理解是最低层次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化的基础;认同内化的标志;运用是外化的表现形式。

三、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是十分关注的,对其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并在不断深入。但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还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新性

根据笔者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实现途径”上,且内容大同小异。更有研究者直接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些研究成果直接套用在“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上”,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详细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其他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没有实质的区别,不能够体现大学生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以及即将迈向社会进一步社会化的身心需要。这些都表现了当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缺乏创新。

(二)系统研究不足

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少有专著出现,并且现有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论述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或是在兼论另一个问题。这些研究都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某一方面研究,甚至各个研究成果之间是有冲突的,不能在总体上把握也没有准确把握各个焦点问题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得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

四、未来研究展望

(一)观照大学生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于其他价值主体的特殊性。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生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深刻而又快速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就业时的双向选择等,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呈现出了复杂化的变化。首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增强,在面对问题时看重的是自我的判断与选择,而忽视权威的指导。其次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倾向上已由集体利益向个人利益转移,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人发展,逐渐轻视社会责任、集体责任。在价值评判的标准上,更多地以个人价值为标准评判是非对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正在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和适应生活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研究,应当更多地关照当前大学生群体的这一独特社会属性。

(二)注重评价反馈的研究

评价和反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必然是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的。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问题出在哪里又如何改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有赖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评价反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找出问题,调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各环节,克服不利因素,优化有利因素,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实现。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评价反馈的研究,对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失,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应当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张亚丹.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层次和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2]张捍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形态与实现途径[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4).

[3]王东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后现代困境以及出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4]李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79-281.

[6]冯诗琦,龙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接受途径思考——关注接受主体需要的满足[J].理论导报,2013(10).

[7]付有能,陈燕浩.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环境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3).

[8]陈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9]刘贤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作者:庞永健 单位:西南大学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思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身体、心理、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达标,真正实现育才功能。育才功能的类型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集体育才功能和个体育才功能;重点内容是加强党性教育,增加党史教育;方法主要是重视课程教学,改进授课方式,增加业余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内涵;内容;方法

一、研究题目的含义

1、人才的含义

当今社会是急需人才和以人才定高低的社会,然而,对于人才的含义却始终不能确定,众说纷纭。按照中国汉语意义来讲,词典上早已给予了人才的定义,其中一个解释是外表美丽,相貌可人;另一种是指拥有内涵的、素质较高且学有所长的人。不难判断的是,现在所说的人才是后者。高素质人才无非有两类,一是某方面较为突出,超出其他人的能力,二是具备良好的素质德行和才能。现代要求的人才必是德才兼备的,所以,人才的养成是依靠德行和才能相互融合形成。人才的含义还有一种不同于上述说法的解释,就是从人才学的角度来看人才的具体含义。在《人才学原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了何为人才,即拥有一定的良好素质,利用自身的才能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懈努力,取得非凡的成果并为全人类进步做出贡献的一类人。人才是集各种优秀素质于一身的人,如知识、道德素质等,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它是除身体素质以外一切素质的基础。因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继续日后的研究和学习。曾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这说明我国在早期便注意到了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它决定了人才的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思想倾向。所以,在培育人才过程中,首先就要培训人才有正确的思想观念,错误的要及时修正,以免走向错误的道路。

2、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的含义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的含义目前还不能够明确说出,对此相关的研究较少,但是,知道其具体的含义对于培养人才是有重要的意义和帮助的。有一些同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含义的说法,但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指出其含义为发挥根本性的功能来带动人才发展以促进社会发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最后一种说法就是根据其所处的位置进行含义功能判定,主要目的是点明其功能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什么位置以及其效力对其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具体含义体现在对于受教育者的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的贡献力的大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他们步入社会前的培训和指导,学校秉承着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育才教育是充满正能量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步步的引导,以党的领导为基准,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造福全人民,造福全社会。但是,做到这些的根本是要求其有端正的政治思想,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育才中举足轻重。

二、类型

无论在什么领域中,不同的标准所划分出的类型不同,教育育才也不例外。

1、按途经划分

按照培育的途径不同,可以将思想政治育才功能分为两种,一是来源于实践,另一种就是论述形式为主的理论式育才功能。前者是指组织大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有能力步入社会,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实践模式的育才功能可以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接受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更详尽了解社会上的基本要求。俗话说的好,习惯成自然,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高素质,道德品质高尚。后者所说的理论式的育才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宣传,个人感觉没有实践形式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好,但是,理论指导下的育才功能也并不是没有价值,最好的教育效果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了解基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等,对基本的政治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自己形成一个基本框架,更有助于学习,最好的教育模式莫不是理论和实践育才功能的有机结合。

2、按整体和部分划分

按照整体和部分所包含的范围不同将育才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集体育才功能和个体育才功能。所谓的集体育才功能就是将一定数目的大学生划分为一个集体,对他们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批大学生经过培训成为同一批的人才。集体育才功能有较多的优势,大学生在集体中共同接受培训教育,可以加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广交朋友,互相交换想法,开拓视野。同时,集体的培养可以增进相互情感,促进相互鼓励成才。而个体育才功能就是着重于单个人的独自化素质培养,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教育形式可以更加符合大学生自身的情况,帮助其明确个人立场,使其性格良好,拥有较高的道德素质,称为佼佼者。

三、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育才功能

目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的研究赢得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国家社会关注着学生们的思想动向,它决定着我国未来的思潮。但是,有关于思想政治育才功能的研究较少,很少有学者把关注点放在这方面之上,关于大学生的该方面研究甚微。所以,提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的相关研究值得推崇和普及,呼吁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之中。这项研究是近期才开始慢慢提出来的,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理应得到教育界和政治界的关注。

同志曾经说过:“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所以,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个研究,这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参与其中,教育机构应给予最大的支持,加深研究的程度对其思想政治内容、正确性、方向、作用进行讨论并记录研究成果,逐步深入化。该项研究是通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活动的结果所做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向社会提供人才,明白人才的培养关键所在,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供给适应于最新现代的素质化人才。从古至今都是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活动的举行发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已经有较长的时间处于瓶颈期,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感觉乏味无趣,丝毫不感兴趣以及在改善教育模式方面遇到的例如如何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真学习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还有,怎样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个体化的育才功能做好等等。这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不容忽视。

四、育才重点内容

1、加强党性教育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为了达到教育的育才功能,应该加强学生的党性教育。增强学生对于党章等有关我党的知识教育,开展有关党的演讲或节目,为学习增添乐趣,并让学生们更容易接纳党的理论内容,娱乐之中提高自己的党性。主要学习的内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以及现今发展形势。如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被称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西藏民族大学便与时俱进,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完全有当代大学生中思想先进的学生们组成,不定时的向学生们宣传并组织各种与党有关的活动,这种由学生组织宣传的方式促进了学生们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欲望,并且提高了党性。

2、增加党史教育

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话永不过时,那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了解并真正懂得历史的人,才能够认识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呈现了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国经历艰难险阻,由共产党带领群众经过改革开放,艰苦奋斗,成就了现在新中国的一片生机勃勃和繁荣富强。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让他们充分了解现在生活的不易,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性,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为自己成为一名党员而感到光荣并学习党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这对于他们将来成才步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的重点。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育才功能实现方法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增加课程数目,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较从前减少了很多,这务必引起重视,适当增加课程课时。最重要的是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知识,真正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授模式不能过于呆板单一,应该带领学生们“走出去”,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相关内容并做出总结,回到课堂上同其他同学们分享,达到学习上的互动性,促进知识的吸收,使得枯燥的理论变得活跃起来。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学会应用技巧,在相关纪念日或节日时给学生留下课题,在不同的日子里进行纪念和学习,例如、邓小平纪念日等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并勾起曾经学习的回忆,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歌曲春天的故事等等。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理解,对于育才功能起到加强作用。

在提高大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也应该在外部帮助其提高思想政治的素养。例如,学校应该提供足够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们查阅,校报保证人手能够收到一份,分期向学生介绍当代政治发展情况以及实时政事,让学生们也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发表对于国家大事的看法,提高并锻炼他们的政治思维。学校也可以免费播放红色电影,鼓励学生观看,丰富其业余生活的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刻板较易于接受,趣味性十足。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才功能是培养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和关键,需要得到高校及教育部门足够的重视,争取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思想觉悟高的新一代素质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黄蓉生,白显良,王华敏.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王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李东城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第五篇: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实现路径探析

摘要:大学是社会人才的培养机构,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外,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大学文化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要媒介,通过以大学文化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规范的道德理念、良好的价值体系、健全的人格素养。以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实现路径为主旨进行研究,通过对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描述,主要探讨了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为大学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主要新生力量,对大学生进行大学文化的教育引导,能够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确立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有益、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的人才。

一、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中具有独特性和普遍性的文化内容,通过大学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在更多方面。首先,大学文化具有树立理想的价值,大学文化站在社会文化的前沿,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文化交融,通过不同的文化彰显能够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并不断通过拼搏去追寻;其次,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导向的价值,通过管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理念,使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正确把握方向;再次,大学文化具有人格塑造的价值,大学文化体现在大学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通过学生对情感共鸣的达成、共同价值的构建,使大学生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第四,大学文化具有情感激励的价值,通过大学中沉淀积累下的文化理念,在凝聚大学生向心力的基础上,通过大学文化内涵的传播激励情感,使大学生能够自主的通过情感激励进行进取、拼搏;最后,大学文化还具有规范道德的价值,通过制度和舆论的融合,将规范的道德体系融入每个学生中,通过有形和无形的道德体现,使生活在大学集体中的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规范与约束。

二、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1.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中的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校通过图书馆、实验室、文体设施、花园盆景等硬件的布局,将大学文化通过细节体现出来,将人文气息呈现在每一个建筑设计、学校布局、景观搭配、雕塑环境中,物质文化作为精神文化的承载者,每个大学不同的建筑都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文化,物质环境能够为学生心灵变化提供基础帮助。在大学中,学校通过物质文化的建设使学生们通过生活欣赏体会学校的文化内涵,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物质时刻为学生传达有关思想政治的精神元素与理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潜移默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精神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文化的彰显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体现在精神上的传播与存在,大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时空变迁中不断将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融合起来,在大学精神文化中,通过取其精华的方式,将不同文化中的优秀点和独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大学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将学校的理念和人文情怀表达出来,在大学中,除了教学活动也会有许多实践、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也通过活动将大学的精神文化彰显出来;大学将精神文化融入学校的每一项内容,通过不断传播、实践达到对学生精神文化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3.充分利用制度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组织机构的构建过程中体现着大学的制度文化,通过条理化、规则化、约定俗成化的制度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制度文化的形成必须符合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的道德前提,也要通过对大学道德的规范将制度具体化,在满足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通过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的确立传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规范理念都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能够使学生在具有独特文化的学校生活学习中感受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形成对大学生有着道德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充分利用行为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的行为文化中包含着大学的思想、品格及价值观念,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设立及大学活动的组织进行,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大学生的言行习惯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使大学生在满足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体现出文明的行为文化,也通过大学中精彩多样的文化活动的举办,使学生体现出先进的文化行为,通过榜样的树立,为教师、学生起到模范作用,使大学生表现出高尚的行为文化,通过行为文化的不同方式体现,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而言之,在大学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工作,大学文化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现,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通过大学文化能够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表现。

参考文献:

[1]冯亮波,魏巍.论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2]陈玲.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时长江.大学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浅论[J].中国大学教学,2013

作者:王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六篇:文化传承创新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大学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并有所创新才能在中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当今大学校园来看,传统文化缺失现象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圣诞节、复活节和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火爆,但是当遇到我国传统节日,诸如清明节、端午节等,大家显然缺乏兴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每况愈下,这很容易影响到他们对国家传统价值观的判断。从价值观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概括为“德、善、和”三个价值向度,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些理念,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误导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的冲击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是网络游戏的盛行。在大学校园里,部分学生不去上课,不去学习,而是钻在宿舍里打游戏,更有甚者,晚上不睡觉通宵打游戏,既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身体,也对别的学生带来了伤害。其次是网络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比如说色情信息的传播,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又如一些不健康信息、违法信息等也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带来了很坏的影响。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很有必要。可以说,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想要迸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紧密地结合。

(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专业学习,特别是理工科更重于专业学习和实训。但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需要我国传统文化的浇灌和融入。一个优秀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令人骄傲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思考人生,但它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联系不够。此外,在现实的高校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呆板枯燥,对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更不用说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二、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创新教育理念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中,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学校注重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被放在一个不受重视的位置。高校应该不断改革教育理念,逐渐探索与创新,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校园文化的营造上、课外讲座的安排上狠下功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入校园。

(二)充实高校精神文化建设

美国著名学者阿什比曾经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所以,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首先,要牢记学校优秀的历史传统。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挖掘特色,紧随时代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大学生要在精神文化熏陶下立身行事。其次,坚持科学育人原则。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帮助学生、爱护学生、培育学生是正确处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的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言传身教,要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在新生入学时就要求学生选修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课程,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中国传统文化。②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③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通过课堂讲授、调查研究、讲座、座谈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传统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三、结语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应结合地方特色,找准历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越将文化现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就越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些问题如果穿插到思想政治教学中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讨各自家乡具体的历史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希威,孟丹.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115-116.

作者:范明珠单位:郑州大学宣传部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创设研究

摘要: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情境”的不足,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也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发挥。因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对话情境的创设,在对话情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师生达到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问题的讨论和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真正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层面的提升,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创设方式的多样性,情境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师角色转换的自觉性和学生质询的主动性。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创设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情境”的欠缺导致教育主体较少关注教育客体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对于身为教育客体的学生来说不仅不利于他们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也不利于其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还会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排斥心理,阻碍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对于身为教育主体的教师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生活基础,变成单纯的理论传输,不仅不利于教育内容的传授和教育方法的实施,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从而削弱了教育效果。

在对话情境中进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也有助于师生双方实现精神上的沟通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产生认同感,真正做到入脑入心。教师在此过程中也能提高、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使教育真正切合受教育者实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发挥教育的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简言之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主客体间在信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对话,达成相互理解,以实现教育目标,促进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进行创设既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也能拉近师生距离,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文关怀和情感关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创设的价值体现

第一,有助于师生双方平等互动,实现精神层面的交流和沟通。对话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说教、说听的灌输式教育,而是师生在相互信任、平等、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对话。这种对话使师生不再有距离感和地位差别感,从而乐于、敢于对彼此敞开心扉。对话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传授和一些无关痛痒话题的简单对话,而是生活经验的分享,对学习、生活问题的剖析、探讨,使师生进入彼此的精神世界,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这种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枯燥、程序化,而是真正触及受教育者内心,对受教育者产生现实的积极影响。此过程中得到提高的也不只是受教育者,教育者也会在对话过程中发现自身教育方式和内容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及时纠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启发、进步。可以说,对话情境的创设是一种双向共赢的教育方式。

第二,有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授课单纯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看不到内容的现实性,从而对其产生厌烦甚至排斥心理。师生谈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自身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导,很少问及学生内心对问题的真实想法,以及给出的建议对方是否赞同接受等。一些实践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是主办人自行规定实践内容和方式,很少去问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启发。这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学生实际相脱离,不仅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会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对教育方法产生排斥。而在对话情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共同从现实的社会中选取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在对话交流中探讨、剖析、解决问题,即使是课本上的理论也会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表现及运用方法。在这里学生得到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是思想的启迪,是智慧的获得,是心灵深处对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说教、说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学生感觉自己只是接受容器,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之处和实用之性。在对话情境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并在与之进行交流中有针对性的融入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尊重感。这时他们会愿意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乐于接受教育内容并对之进行思考,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进步,当然也会乐于付诸实践。这种创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动性,也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创设的路径探析

(一)注重情境方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中的“对话”并不是简单的面对面交谈,而是精神世界的分享和沟通。多样性的对话情境方式既可以给情境以生动感,激发学生交流的主动性,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具有灵活性,促进教育活动的进行。对话情境可以在多种环境下创设,如课堂上的问答、网络平台上的交流、单独空间里的倾诉和宽慰、实践活动中的探讨等。只要活动中师生间能在平等、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良好地沟通,真诚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给与一定引导和评价)的对话情境都是可以考虑进行创设的。

(二)注重情境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中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丰富性可以使内容活起来,不至于枯燥呆板,而针对性则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加强。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讨论、总结问题的方式进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做好对话的准备,教学内容既不偏离教育主题又切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网络交流平台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员间可以就社会热点问题、共同关心话题或者成员自身烦恼发表见解,不一定要有最终答案,只要成员能获得信息和启迪就可;单独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充分聆听受教育者的倾诉,根据倾诉内容给予意见和引导,要注意意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性和适用性;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前告知参与者实践目的,有助于参与者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活动,参与者和主办者在交流探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之后的实践活动总结也可以强化教育效果。

(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性对

话情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地把学生置于听多说少,较少表达自己情感见解的教育客体地位。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达见解情感的空间,更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把学生也置于主体地位,即教师、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这要求处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情境中的教师自觉完成角色的转换,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者、说话者的身份,让学生去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自身则处于聆听者、引导者和总结者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意见不合、观点偏差的情况也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引导。

(四)注重学生质询的主动性

“对话”是双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主动说,尤其要注重学生质询主动性的发挥。只有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观点,有了观点才会在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中主动表达观点,寻求解答和建议。教师在学生对质询表述的倾听中会发现学生的思想特点,思考方式,道德水平,在解答中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强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解决学生的疑问又在无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1.

[2]于跃进.从“灌输”走向“对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引入对话教学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3):37.

[3]张壮利,庄天慧,郭文强.高校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172.

[4]丁伟民.论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70.

[5]马小侠.构建思政教育对话模式促进教育主体间融洽互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8):90.

作者:李承金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七篇:产品经理角度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方式,引发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与研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的概念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形成了巨大冲击,各大高校都着手探索“互联网+教育”的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是“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利用互联网思维,依托互联网平台,加速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传统教育的换代升级。本文将利用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角度阐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产品经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当代中国迅速崛起和发展,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目前各大高校都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但是大部分高校从根本上还是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未能利用互联网思维从本质上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导致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事倍功半。

近年来有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叫做“产品经理(PM)”,顾名思义,产品经理就是每个产品牵头人,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调查并根据用户需求,协调研发、营销、运营等多方资源,组织实施相应策略以推动产品达到计划中的目标。如果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尝试看做一个个产品,那我们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俨然就是一个个产品经理,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该如何以产品经理的思维去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生事物呢?互联网行业中,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归结起来有四点:行业认知及分析、产品战略和发展的规划、需求的挖掘和分析、用户体验及产品设计。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比作产品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具体推进和实施。

一注重领域认知,加强竞品分析

行业认知及分析决定正确的方向,是最核心最有含金量的事情!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在我们大张旗鼓地推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首先需要深入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成因以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样后续研究方案的制定才能更具针对性,盲目地推进可能导致设计的项目不切实际,与预期效果南辕北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与传统教育的结合非常紧密,需要花大量时间去了解传统教育的习惯和规则,分析传统教育的痛点和与网络的结合点,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相关的探索和研究大部分都处于初级阶段,“竞品分析”就显得非常必要。

“竞品”是竞争产品,竞争对手的产品,竞品分析顾名思义,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比较分析。教育领域虽然不存在商业竞争,但“竞品分析”的概念还是可以借鉴,相关学校和研究机构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调研分析。“竞品分析”的结果应该是形成有本校特色的设计模式,不能被已有的经验和成果牵着鼻子走。在互联网的产品圈里有一个词叫“试错”,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需要不断地试错,通过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并和别人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并深化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在实践中不断收集反馈修正自己的思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更要勇于试错,这样才能创新思路、打破常规。试错不等于犯错,试错的核心在于经过调研分析后深化思考并勇于付诸实践,收集用户反馈并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一个学生满意度高的成熟的项目。

二明确政策导向,制定发展规划

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有它自己的基本原则,也可称之为产品策略。我们在设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和项目时也要制定产品策略或教育策略,除了必须的教育意义外,还要从用学生的需求、生活行为习惯考虑。企业制定产品战略的目的是盈利,我们制定教育战略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大学教育策略要围绕精深的思想内涵、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学生喜闻乐见的推广方式,去扩大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支持,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占领主导地位。明确了教育策略后紧接着就要做产品规划,产品规划是教育项目持续发展和运营过程的风向标,项目的分解和改进都要围绕教育规划实现。

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多数属于探索性推进,缺少全局性的规划和阶段性总结,只能停留在零打碎敲的阶段,无法全面推进。以互联网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速度来说,一个季度或者半年的产品规划较为合适,某些系列性的教育方案可以是全年的规划,但最长不要超过一年,超过一年的规划会显得不切实际,互联网技术是日新月异的,学生需求也在不停的变化,虽然小的需求变化不至于导致需要调整整体规划,但时间太久了就可能颠覆原先的规划。互联网崇尚“小步快跑,持续迭代”,同样,这个“小步快跑”的概念可以借鉴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其核心思想是在有全局性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固定的迭代周期,不断完善改进产品,以便用户能快速体验到产品的变化和改进,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生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好全局规划,不断深挖学生需要,持续改进现有方案。

三挖掘用户痛点,明确用户需求

需求分析可以确保做正确的事情,具体执行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成败。产品圈里有一个知名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产品需要创造需求还是迎合需求?”同样,我们推进一个思政教育方案时是否要迎合学生的需求?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迎合并不代表哗众取宠,我们要做的是设计能解决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方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以学校为设计主体,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往往导致教育项目曲高和寡,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案,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在国家主导政策方针为主导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最为忌讳的是思想教育工作者以自我为中心,把官方的政策和需求当成是学生的需求。在明确学生需求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发现学生的“痛点”。

“痛点”也是互联网产品人必须深究的一个词,一般来说用户在生活中碰到给自己带来不便的问题都是“痛点”,那么在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痛点”是什么呢?以现有的一些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例,学生都有自己日常的社交平台,而且社交平台的种类繁多,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使用习惯。反观现在推出的网络思想教育类的社交平台,并没有能够把学生固化下来的功能,只是不定期地推出一些活动,部分活动还仅仅是与线下活动的生硬结合,导致学生也仅仅是被动参与线上活动,活动结束后便不再问津。对于我们来说,发现痛点要比解决痛点更加困难,必须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不要只看表面上存在的问题,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再从原因出发提炼学生的“痛点”,发现问题的本质,明确学生的需求。

四收集用户反馈,提升用户体验

做产品的都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再好的产品不推广出去,没有用户,也就失去了产品本身的意义。好的产品是运营推广出来的,不是说光靠运营手段就能做出好产品,而是要通过运营去收集市场的反馈,然后分析这些反馈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改善到产品当中,再继续投入市场去运营。推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也非常重要。现行的推行新的教育方案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反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是以代表座谈的形式草草了事,覆盖的范围有限,更不要说达到数据级的分析反馈。大学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大学的办学宗旨。我们推行的任何教育方案,都是要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如果不理会学生的反馈,我们设计的教育方案学生不喜欢;如果淹没在学生的声音里,设计过程难免蹑手蹑脚无法明确重点。

明确了学生反馈的主要价值,工作推进过程中就要考虑如何围绕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提升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给学生一个积极、高效的体验,他们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并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对于不同的目标用户来说,好的用户体验的定义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脱离了用户,是无法评价一个项目的用户体验的。在推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才算是好的用户体验呢?答案还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评价一个活动的好坏比较简单直接,一是是否有用,二是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自己的参与感。“参与感”应该是贯穿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制定教育策略和规划时,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进来设计教育方案,这种模式可以保证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不断挖掘“痛点”,不断“试错”,最终完成教育方案的迭代完善。

作者:原晓敏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