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医内科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分析

中医内科教学改革的思考研究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医内科的教学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作为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内容得到了改进调整,实践性与临床性得以加强,但在现阶段的中医内科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对中医内科教学改革进行必要的思考与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中医内科;教学改革;思考研究

1中医内科教学改革面临的现状

中医内科是以中医为基础,合理运用医学知识进行治疗的临床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深化中医内科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中医内科的教学质量成为必然的趋势。纵观我国现阶段的中医内科教学开展,虽然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得到了调整、优化,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着中医内科的教学改革。(1)教学内容问题仍然存在。虽然中医内科的教学内容得到了调整,但是就课本知识而言,要想应用于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难度,并且课本内容的枯燥单一,也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材中的“52病证及附病”教学,课本无法将各种病证的变化情况呈现出来,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制定有效的实际措施。(2)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实践性较强的中医内科学习,成为了以应试为目的背诵记忆式学习,其教学成果自然很差。再者现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教师忽略实际教学情况,按部就班的采取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行。(3)教学计划问题。中医内科的教学内容,相对而言较为宽泛,知识面在医学学习中较为复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环节,是保证中医内科教学改革质量的重要措施。

2关于中医内科教学改革的策略

2.1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模式,是中医内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对于教学内容而言,由于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性较强,因此如何深化教学内容,以便更容易的应用于临床实践是一个难点所在。其次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延伸性以及时代性,优化知识结构层次。教育的发展促使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进行选择。例如应用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进行“心悸之心血不足”的学习中,针对病例产生的问题:心悸判断依据?病因病机的变化?哪些证型?选药依据是?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综合素养与技能,这也是PBL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只不过在某一些方面与PBL方法不同,但也是以病例为基础进行中医内科的教学。2.2强化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中医内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临床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深理解与感悟,培养自我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书本教材的内容,同时也要重视知识的延伸与渗透,形成丰富的知识层次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中医内科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践应用,因此要加强临床实践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完善自我综合能力与素质。例如在胃痛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将“通则不痛”简单的归纳于“通法”,也就是将常见的胃病治疗方法皆归于“通”字,不区分理气、散寒、消热等方面的不同,这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深,无法建立良好的基础,导致临床实践能力低下。因此要强化理论知识的教学,“通则不痛”的另一部分是“不通则痛”,以及“不荣则痛”的说法,要合理的区分胃病,掌握不同的益胃养阴、温运脾阳等方法。同时加强临床实践的教学,结合具体病例辅助教学,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2.3重视学生中医内科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培养严格意义上来讲,学生中医内科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这其中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综合能力以及价值体系的教育教学,涉及面较为宽广,因此教育教学的掌握尺度也必须科学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中医理论体系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独特性的进行临床实践探索,从而系统性、整体性的进行中医内科的学习,对其有一个整体宏观的价值体系与认知体系,然后再细化学习内容,完善学习体系,从而形成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学术思想体系。

3结语

中医内科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的工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正确认识教学改革所面临的现状,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措施,促进中医内科教学改革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秀峰,钟云青,毛德文,江家鹏.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

[2]钟建,韦玉娜.讲授中医内科“水肿病”的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4).

[3]胡节惠,介思,石慧.浅谈中医内科课堂教学的生动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

作者:郭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