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风险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风险社会中的高等教育

当代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正遭遇多层次的挑战,贝克曾对当代中国的情况做了如下的描述:“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与西方市场经济上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压缩饼干’,以历史浓缩的形式,将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呈现出来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1]20世纪以来,中国人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

当前中国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方面的风险从世情看,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这使得中国的建设必然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强化军事同盟、加强军备竞赛的倾向继续回潮,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和极端宗教势力猖獗,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亚北非局势持续动荡,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东海、南海不断发生的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我国在继续发挥大国作用的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妥善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对我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2.国内方面的风险从国情看,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矛盾:第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依靠投资拉动,依靠消耗大量资源、依靠粗放型经营。实践证明,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可为继。在我国,如何全面实现科学发展,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从根本上解决13亿多人口的民生问题,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史无前例的宏大工程。第二,世界上不少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增多等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往往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怎样解决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行业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满足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新期待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第三,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建设国家,我们要在一百年的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西方国家在几百年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我国可能会浓缩在几十年内集中出现,使我们社会的风险系数增大,各种矛盾积聚,各种问题叠加,需要我们要完成很多双重的任务,譬如工业文明的任务没有完成,信息文明已经到来,这就需要有处理矛盾叠加的能力。第四,当前我国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和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损害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第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都在55%以上,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城市缺水;环境污染严重,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现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石漠化面积占1.3%,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2](P143)。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风险与挑战,显性和隐性并存,涉及领域宽泛,表现形式多变。尽管社会风险不断增加,但人们仍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并未认识到风险社会的到来,对各类危机,或熟视无睹,或浑然不觉,更谈不上应对风险的冲击与挑战。因此,当务之急是,真切描述各种社会风险问题,以唤醒人们的风险意识,并为治理与防范各种风险寻求良策。

风险社会与高等教育

在风险社会,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第一,从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看,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社会教育观念因素导致的风险,由社会上对教育目的的认识、教育功能的理解、教育价值的取向等因素演变成的风险事件导致的高等教育观念偏差,甚至教育本质失真等高等教育风险。二是由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因素导致的风险,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领导体制、办学投资体制、招生考试制度等因素相关的风险事件不断发生,学校运行不畅,缺乏办学自主权和资金,办学形式单一的风险。三是由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因素导致的高等教育片面发展的风险。

第二,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应试教育是教育的功利外壳,已经对高等教育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自觉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如同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同质化而非多样化,知识化而非能力化[3]。在应试教育中,考试和应试成了最终目的,升学率成了考核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绩效的唯一凭证。应试教育的风险在于把大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忽视了教育“百年树人”的目的,偏离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4]。应试教育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必将带给高等教育极大的挑战。

第三,教育不公平引起人们普遍不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显著特征。教育公平是突破城乡地区二元结构、突破贫穷代际传递的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在相同的标准下能力相同的个人不应因性别、地域、家庭背景、个人出身等差异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教育权利平等主要是指从制度与法律上保证公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5]。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城乡家庭收入差距和城乡基础教育不均衡导致的高等教育起点的不公平,高等学校区域布局的不平衡和高考地域招生录取的不公平导致的高等教育选择的地区公平性问题,现实社会各阶层对高校与专业差异性选择的不平衡导致的受教育者的阶层公平性等问题[6]。除此以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等问题也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四,外延扩张忽视内涵建设。从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大招生政策以来,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一方面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实践表明,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高等教育需求与市场供给失衡等一系列矛盾,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高校扩招的初衷旨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但是扩招之后却出现了一系列的诸如教育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质量下降、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困难导致的教育投资风险增大等问题,对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第五,偏离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一些高校重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很多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的失范,主要凸显在理想信念淡薄,存在一定的投机取巧和功利主义的思想;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要求过高,对自我要求过低,关注自我价值,漠视社会价值,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得失。

风险社会中高等教育的变革

风险社会无法逃避,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主动应对它所带来的挑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的。一方面,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风险社会的到来,引起了社会的变化,受社会发展制约的教育,必然要顺应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为了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高等教育也要有所变革。由此看来,无论是从适应社会发展而言,还是就促进社会发展而论,风险社会中的高等教育都必须有所改变。

1.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应遵循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原则,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高等教育反过来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在设置新专业和进行专业调整时,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这样既可以体现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思想,又可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应遵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确立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把每一个学生都看做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要启迪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调动所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坚持主体性原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是尊重所有学生发展的权利,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均等受教育的机会,关注教学活动的层次性,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动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创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7]。

2.从微观层面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普及风险意识。应对风险社会,首先需要变革的是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严重缺乏风险意识。理性的风险意识要求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实然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持敏锐的态度,既不会出现过度恐慌,亦不会漠然无视。它要求人们既能客观看待风险,又能运用适当的手段来规避风险。人们缺乏风险意识,必然导致对社会风险认识不清;认识不清,必然导致准备不足;准备不足,便无法在风险社会中立足和生存,更谈不上去应对和变革社会。因而,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普及风险意识,提高人们对风险的警觉性,认识到自己身处风险社会的现实,并有意于现实的改变。

第二,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应变能力。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应变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风险社会,复杂多变,各种潜在的或表征出的危机此起彼伏,这就要求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在面临各种问题与矛盾时,能够判断、选择并做出决定。反观当今的教育,打着培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幌子,行应试之道。培养出的所谓人才,仅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以及纸上谈兵的考试技巧,完全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特别是应变危机的能力。例如,学生们在地震面前不知如何自救和救人、遭遇社会暴力或校园暴力时无法自保、走上社会之后无法适应等。因此,教育必须以素质为目的,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应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处理社会问题时,能根据学得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恰切的选择。

第三,更新教育内容,增设风险教育。更新教育内容,增设风险教育,是应对风险社会挑战的一种重要途径。风险教育,能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培养预防风险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能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危机,客观、理性地应对困境;最重要的是,能增强他们对风险社会的适应性,亦能缓解风险社会造成的危机和压力。因此,应当对当前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更新。在学校教育中,适当设置相关课程,实施正规的风险教育,增进学生对风险的认识和了解,整体提升学生的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外,风险教育还应面向社会大众,多手段普及风险意识,使之具备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而风险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有关社会风险的知识和理论之外,还可采取案例分析法———引入食品安全、群体事件以及生态恶化等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理风险。另外,还可采取社会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应对风险的社会实践,提高其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理性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以及合理处置危机的能力。总之,当今社会已成为“风险社会”。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之一,有必要也必须做出相应回应———变革自身,应对挑战。高等教育只有从上位去拓宽教育管理的执政观念,从深层去剖析教育实践的运行机理,从长远去构架教化育人的培养目标,才有望尽快根除其病症,使整个系统成为协调一体、配合有序的健康机器,和谐畅通、良性循环地运转起来。

作者:张珺单位: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