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居民消费力提升思路

我国居民消费力提升思路

一、大力提升居民消费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在经济发展动力上,长期偏重于用扩大投资的办法拉动。作为拉动力三驾马车之一的居民消费,长期表现出软弱态势,遏制了其对经济发展应有的拉动作用。要想真正把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稳定、持久的强大动力,就必须拿出不亚于扩张投资的力度,促进居民消费力的快速增强,使居民消费逐渐取资,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力提升居民消费力的增长,首先,要在观念上把消费拉动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力,把居民消费行为看作是资本投资行为,彻底扭转长期形成的消费不能产生价值、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现代的消费资本力观念。当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消费行为,实际上已变成了一种以消费形式参与企业经营的投资行为。消费者购买谁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在向谁进行投资,只不过这种投资,是投在销售环节。当生产力极为发达时,资本投在销售环节比投在生产环节,对企业来讲更有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居民消费力的增长,使全体居民消费力的增长水平与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相一致。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受国际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要促进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继续靠扩大投资拉动显然是不行了,此重任只有靠加大国内居民消费来拉动了。要真正把居民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迫切需要人们转变思路,改变长期形成的投资偏好理念,加速向居民消费方面的投资。如果国家能-F.-X~居民的消费期望与行为进行科学引导和促进,不仅会产生出无比强大的拉动力,消化掉目前已严重存在的产能过剩,而且还能促进各种产业更加合理、平衡地发展。第三,从居民消费力的内涵上看,促进居民消费力的提升,能激发居民消费力多方面的活力,为促进居民消费规模的快速、持续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例如:大力增加居民的货币购买力,就会增强并激活众多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欲望,从而提升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再如,大力加强各种有关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就会使绝大多数居民增强消费信心,提高消费倾向,从而激活大量沉淀的消费购买力。

二、我国已具备大力提升居民消费力的物力条件与环境

要使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就必须让全体国民具有雄厚的消费力。国民的雄厚消费力需要国家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财力上看,已经基本具备了这方面的实力。

(一)目前我国已具备居民消费升级的环境条件。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目前城市居民消费开始进入以汽车、住房以及享受型为主的阶段,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水平已达到l0年前城市居民耐用品消费爆发性增长的收入水平,他们的家庭消费正将进入有效承接城镇居民的消费空间时期,其一直被压抑的对大型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能量必将被释放。目前城乡这种消费构成已成为促进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的强力背景。再加上城乡居民的巨额储蓄存款,l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能量与市场,为我们依靠国民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能量和购买力。只要政府能进行科学的刺激与引导,居民消费必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与动力。

(二)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已具备增强居民消费力的承担基础。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在1992~2008年间从12.9%上升到l9.5%。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已迈上8万亿的台阶。⋯如果再加上常规预算收入之外的政府社保基金、土地出让金、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没有列入以上项目的地方政府收入,整个政府收入占GDP的比例可能从目前财政预算账面的20%上升到40%左右。20年来在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的同时,政府储蓄率节节攀升。这一切都说明当前我国政府已具有较足的财力基础,提升全体国民的消费力。

(三)国有企业目前已积累的巨额未分配利润,可转化为全体国民的财富。从1993年到2007年,14年中国企“只交税,不交红利”,已积累了巨额的资金财富。据统计,2006年到2009年,4年间中央企业的利润总额为3.26万亿元。国企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国企利润理应向全体国民分配。但1993年之后长达十几年中,国有企业几乎没有给国家上缴利润,更没给普通股民分红。虽然自2007年开始部分国有企业开始按要求向国家上交了税后利润5%或10%的红利,但上缴数额很小。如果按照国外同类企业的分红水平计算,这4年间国企至少应当向国家财政缴纳1万亿元以上的红利。如果能把国企巨额利润以红利和资源税的方式上交国家,不仅会大大增强政府对提升居民消费力的财力支持基础,同时,也能真正实现国有企业存在与经营的目的,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分配现状。

(四)原出口企业的出口退税部分额度的转移。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部分以外销为主的企业将变成内销企业,其内销产品仍是要缴纳产品增值税的,但国家无须再对其退税了。笔者认为,如果政府以这笔收入为基础,或从现有财政收入中以原出口退税平均数的比例,拿出一部分,直接补贴给全体国民,作为提升其内需消费力的资金,将会极大增强居民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三、大力提升居民消费力的阻力与难点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促进居民消费力快速增长的许多有利条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一)各级政府管理层的观念意识方面的阻力。从当前政府管理层上看,可能对大力度提升居民消费力的观念上的阻力为:

(1)仍认为消费不是生产力以及热衷于投资的偏好理念。过去理论上长期认为消费不是生产力,以及经济增长靠投资的做法,目前在许多人心中仍根深蒂固,这从当前各地仍热衷于招商引资的行为就可见一斑。

(2)过度的“比较优势论”思维。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必须要继续维持劳动低成本的优势,才能继续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这种片面的“比较优势论”,将会严重制约居民工资和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分配比重的增加,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继续陷入在“比较优势陷阱”中。

(3)认为“国民具有存钱偏好”的意识。长期以来居民储蓄率的不断上升,使许多官员认为国民具有“储蓄偏好”,而不愿多消费。在这种片面观念支配下,会错误地认为居民现在已经富足,我国消费长期不足不是因为人们手中的货币较少。(4)偏向资本分配的分配观。我国国民的总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很低,不能与经济增长同步,主要是因为在初次收入分配中过于偏重向资本分配,使劳动分配比长期偏低并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导致了居民购买力不足。上述观念不是短期内可以清除与转变的,它们必将会继续成为国民购买力增长的制约因素。

(二)现存一些不科学的制度体制的影响。目前制约居民消费力提升的制度主要有:

(1)国有企业上缴税利不足。由此使政府缺少为公众增办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的资金,缺少向国民分配的资金,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很慢,直接制约了居民消费的扩大。

(2)税收制度不合理。我国税收总体上看,“直接税偏轻,间接税偏重”。使本来收入水平就不高的居民,在消费商品中又多支出了一块较高的间接税,从而使消费能力进一步降低。

(3)资源行业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我国的资源行业一直都是既不缴纳开采资源的特许权费用,也不与国家分享资源溢价收入。

(4)城乡二元制度与行业垄断体制的负面影响。前者造成了城乡居民收入不平,后者造成了行业部门间的收入分配不公。这两个制度,造成了整个国民的消费力不足。由于其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复杂,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匕得以改革。

(三)目前仍不完善的社保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机制,在当今劳动者的收入和国民经济不同步增长的条件下,其无论是作为对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补充,还是作为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涉及到地区间、部门间的复杂利益,要想在短时期内在全国形成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可能的,众多与民生有关的问题仍会大量存在,居民消费信心仍会受到抑制。

四、促进居民消费力快速增长的对策

要使居民消费力快速增长,使居民消费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各级政府必须真正树立起消费是生产力的现代观念。要真正把居民消费作为投资行为、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各级政府必须要转变长期形成的对消费的片面认识,树立以居民消费拉动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的意识,只有这样,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才能真正摒弃和转变长期形成的与此有关的几种片面观念——如人力资源的“低工资优势”观念、强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偏好、偏重于把扩大出口作为解决产能过剩的主要对策等,才能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加全体居民的消费力,真正清除提升居民消费力中的各种障碍。

(二)建立多方面促进居民消费力不断增长的机制。以扩大内需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方式,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提高全体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机制。具体的可通过继续提高全民就业水平、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措施,争取较短时间内使全体国民的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同时,还要建立起促进与保护居民财产收益不断增长的机制,保证居民除工资外的其他财产性收入也能不断增长,使其货币购买力得以较快的提升。其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各群体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公平化,增加占人口大部分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提高全民的消费倾向,增强居民消费的拉动能力。具体措施为:通过向贫穷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以及支付资源使用费等办法,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通过对垄断行业以及资源占用行业上交垄断利润以及资源税等,抑制这些部门高收入的继续增长;强化对各群体灰色收入的监控与治理,调节过高收入,不断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以及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其三,用一部分财政资金直接补给企业,以鼓励和奖励企业为职工增长工资。通过这种办法抵补企业因为员工提升工资而增加的部分人工成本。政府可采用税收转移支付或减免税收办法实施。

(三)加大公共资金对居民消费行为的补贴支出,助推居民消费力的快速增长。首先,政府可对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直接补贴,来提升居民的实际消费力。具体办法为:一是把一些地方实施的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进行的餐饮补助办法,扩大到全体居民。二是进行消费行为补贴。当居民消费不足以拉动市场消费以及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应拿出一部分资金直接投放在消费环节,对即期消费者进行补贴。三是实施消费退税制,把对外地居民实施的消费离岸退税办法,也推广到本地居民身上,扩大政府对居民消费行为的补贴面。同时,科学进行税收体制改革,一方面进行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真正保护众多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另一方面应取消消费环节的过多间接税种,保护居民的消费力不在消费中缩水。

(四)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消费力提供基础保障。只有在全社会建立了完善的、支付能力较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才能消除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实现消费力的制约,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及信心。假如全体国民能从现储蓄额中拿出l0%来用于即期消费,以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储蓄总额26.1万亿元计,就可以形成2.6万亿元的即期消费需求,将会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威力。因此,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各级政府都应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教育、社保、医保以及福利事业等。

(五)强化金融对提升居民消费力的支持力度。我国当前消费金融资金供给主体单一,供给不足,远远落后于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应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有效激发消费需求,尤其是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需求。其一,银行业应调整传统的信贷模式,推广差异化经营模式,针对居民的不同消费,为不同客户群提供不同的消费信贷服务;其二,针对中小企业在扩大内需中实际扮演着投资与消费的双重特点,银行应成立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的专营服务部门,重点解决其经营中的融资问题。

(六)健全全体居民实现消费力的各项保护机制。该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

(1)确保政府制定的各种促进居民增收的政策能完全实现的机制措施。具体为:其一,制定给居民增加工资或收入的财源保证机制。通过该机制,把国企和资源型企业经营中获得的巨利,以上交红利与资源税等办法,转化为真正用之于民、还利于民的补贴资金,并要强化人大与社会各界对此资金实施的全程监督。其二,强化对政策执行环境与消费市场的监督,净化居民放心消费的环境。一方面在法规上加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违法,以保护居民的消费力、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强化政府、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迫使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与执法意识,变被动接受为自觉习惯。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市场物价水平的监控,控制通货膨胀,防止居民消费力因物价过快上涨而大打折扣。

(2)完善与消费实现有关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机制。如商业网、物流、落后地区的水、电、信息网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消费创造各种良好的物质环境条件,使居民愿消费、能消费,保证居民的消费力在消费过程中不被无形损耗和浪费,拉动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

(3)促进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群体不断扩大的政策。促使消费力强的居民群体快速增长,主要通过加速农民城市化的进程来实现。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力相当于3.6个农民,经济发达地方一个城市居民更是相当于5个农民的可消费能力。所以,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农民城市化,真正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