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传染病应急处理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传染病应急处理

2011年3月11日,保定涿州市第二中心医院报告2名外地麻疹患儿。接到报告后,涿州市疾控中心立即派流调人员前往医院进行情况核实,并对2名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标本、咽拭子标本的采集。经了解,2名患儿为四川籍彝族,近日随父母来到涿州市林屯乡砖厂,依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的暴发定义(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机构为单位,在10d内发生2例及以上麻疹病例为麻疹暴发)认定为1起麻疹暴发[1],是我市有记载以来极罕见的1起外来少数民族(彝族)务工子女的麻疹暴发案例,应予以高度关注,在当前消除麻疹的关键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现场调查

1.1基本情况砖厂位于林屯乡东北部,四周空旷,距林屯乡最近的村约2km,目前厂区内共居住181人,其中成人145人、儿童36人(其中四川彝族儿童21人)。砖厂务工人员分别来自四川、云南、河南、贵州、河北等地,于年后陆续来到砖厂,在厂内低矮潮湿的简易房以家庭为单位分开食宿,居住卫生条件非常差。值得注意的是,携带家眷来砖厂打工的多是四川籍彝族人员,不懂普通话,调查时与之交流十分困难,每个家庭有2~4名8岁以下儿童(我国少数民族未实行计划生育)。

1.2发病情况首发病例:患儿亚东,男,彝族,2007年8月13日出生,父亲阿克有色,户籍:四川省布拖县联补乡海木村4组61号。2011年2月26日患儿随父母来到我市林屯乡砖厂,3月4日发热(37.4℃),3月8日全身陆续出现红色斑丘疹并伴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查体:精神尚可,可见麻疹粘膜斑;胸片显示双肺纹理粗,可见片影;WBC7.1×109/L,N76.1%,L21.1%。根据《麻疹诊断标准》[2]临床诊断为麻疹合并肺炎。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家长拒绝,当日回家隔离治疗,数日后痊愈。家长自述近期与麻疹病例无接触史。第2例病例:患儿发英,女,彝族,2010年5月20日出生,父亲阿急色火,户籍:四川省昭觉县齿客布西乡纳吉社村038号。2011年3月3日患儿随父母来到我市林屯乡砖厂,3月6日发热(39℃),8日晚全身陆续出现红色斑丘疹并伴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3月11日和另一患儿亚东一起到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儿科就诊,查体与患儿亚东相似,临床诊断:麻疹合并肺炎,住院隔离治疗。

2流行病学分析

首发病例亚东3岁,继发病例发英10个月,2例病例居住在同一砖厂,发病后同一时间到医院就诊。经调查,英发与亚东近日有过密切接触,均无麻疹疫苗免疫史。2例病例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均出现发热、皮疹、咳嗽及卡他症状,血标本检验麻疹IgM抗体、病毒分离结果均阳性,实验室确诊为麻疹。

3控制措施

3.1应急接种疫情发生后立即组织防疫人员对林屯乡砖厂务工人员进行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除<8月龄3人、孕妇4人、生病1人未接种外,其余171人均进行应急接种,其中儿童31人。

3.2接种率调查砖厂36名外地儿童中,除3名<8月龄未到麻疹接种起始月龄外,只有2名儿童接种过麻疹疫苗,其他儿童均未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接种率为6.06%,尤其四川彝族21名儿童从未接种过任何疫苗。

3.3加强疫情监测指派专人负责砖厂的疫情监测工作,每天对务工人员进行晨检,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立即向当地卫生院或疾控中心报告。

3.4开展主动搜索林屯卫生院对辖区各医疗单位和工地进行了麻疹病例的主动搜索,未发现新病例。

3.5加强宣传乡防疫人员对砖厂务工人员进行麻疹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预防接种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6加强流动儿童管理林屯卫生院对砖厂流动人口进行摸底登记,建证、建卡,负责流动儿童的常规免疫工作。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外来务工人员14岁以下儿童摸底和接种工作。由于对砖厂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未出现新病例,林屯乡砖厂麻疹暴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讨论流行因素调查

2例麻疹病例来到本地,均在7d内发病,说明该患儿到本地前已感染麻疹病毒,是在发病的潜伏期内随父母来到砖厂。经了解,四川彝族少数民族地区偏僻,生活、卫生医疗条件差,家长文化水平低,无预防接种意识,21名四川彝族儿童均未接种过任何疫苗,是麻疹的易感人群,一旦外界环境有麻疹病毒或传染源,极易感染麻疹病毒,这也是造成本次暴发的主要原因。此次麻疹暴发原因调查结论提示,在当前消除麻疹的关键时期,加强边远厂矿流动儿童管理,特别是近几年内地经济的繁荣,少数民族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携带子女免疫接种率低,给消除麻疹工作带来隐患(3月26日,与之接壤县的一砖厂也报告1例四川彝族的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因此应高度重视,加强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子女的免疫接种工作,对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3](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