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信息技术教育策略

[摘要]概述了区域经济发展特色、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内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新要求,指出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教学实践分析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各行各业展现出新的发展势能,对于高层次、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大。职业技术人才在未来就业中面临较大的挑战,其需要跟上新时期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从而能够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脱颖而出。高职院校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加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人才市场调研,融合“双创”教育理念,创新评价和考核模式,深度构建“校企合作”,推进课堂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1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概述

1.1区域经济发展特色

区域经济是以地缘位置加以划分的经济概念。从国际区域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处于亚太经济合作圈,与周边相邻、相近国家开展商业往来以及经济合作较为频繁,特别是近几年来,借助“一带一路”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从国内区域经济方面来看,各个区域的划分越来越细致,而且不同区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色以及新的发展趋势,比如近几年来,西部区域板块经济增速较快,而一些老工业区的经济增速反而因为缺乏新的产能而垫底;而且各区域纷纷挖掘科技创新动能、环境资源势能,建设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发展全域旅游等等,形成多支点、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1.2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内涵

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是指基于职业院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的革新,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从“静态”的理论教学转变为“动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在新时期,信息技术本身也进入到了一个快速革新的时代,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只能是一个参考,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操作知识和技能,最终,要让学生形成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以及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能力。

1.3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信息技术培养的新要求

1.3.1区域协同,培养“操作型”人才职业院校数量多,而且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其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时大多服务于周边区域,一般本省生源占比多,外地生源占比少,大多毕业生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可见,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但是,想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高职院校百年品牌,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才输出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协调搭配。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其往往会与本地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而且这些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各类技能人才也有较高的需求量,每年都需要补充人才梯队,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往往能够为其简历增色不少,是学生入职和未来晋升的有力助推剂。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注重信息技术“操作型”人才培养。1.3.2创新驱动,培养“双创型”人才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是最大的经济发展驱动力。现如今,“双创”政策已经从社会各行各业渗透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而新时期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最离不开的就是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而且,借助网络,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能够让学生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更快实现创新创业,并挖掘出全新的市场潜力。在各地建设特色产业园的过程中,往往同步建设“双创”孵化基地,这里一般有1~3年免租、免税的政策优惠,可以吸纳一部分高职“双创型”人才,从而推进区域经济新发展。1.3.3技术革新,培养“工匠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推动着经济的转型,落后的产能被淘汰,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产业效率。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当前来看,云平台、供应链、物流网、大数据技术等的应用已经势如破竹,很多走在时代前列的企业都是因为改进了企业所应用的信息技术系统及平台,因此,高职在培养“工匠型”人才时,要-29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12期(总第512期)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工匠型”人才综合技能的一部分,通过融合这些全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理念的深度理解,从而成长为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不足

2.1教学内容忽视职业需求,缺乏拓展案例

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不同,但是最终的学习目的“殊途同归”,即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能够在未来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找到适合自己长远发展的职位。职业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却容易忽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首先,学校统一使用相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也没有呈现出职业差异化,教师只需要编写一份教案,就可以给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上课,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项目教学的有效应用和开展。其次,原本的教学内容应分为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两部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被压缩的比较严重,实操课程课时少,而且在实操课上,教师主要让学生围绕教材开展练习,脱离了实践应用。最后,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拓展案例,对于学生而言,教材上千篇一律的内容很难提起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2.2教学过程忽视校企合作,缺乏就业导向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已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工学结合”要求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合作的形式和渠道等都在不断的拓展,但是,从学生个人能力发展方面来看,仍然只停留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缺乏对学生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应用核心能力的联合培养,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校企之间的合作再深再广,也很难看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不足。与此同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也缺乏就业导向,并不能真正有效结合学生的职业特性。

2.3较少组织参加相关比赛,忽视双创教育

各省市,乃至全国,每年都会举办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了解这些比赛信息的多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而非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很难了解到这些信息,教师也基本上不会组织这些非专业的学生参加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赛。另外,还有一些“双创”比赛,这些比赛往往需要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略高一些。历年来“双创”比赛获奖的学生,大多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却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2.4课程评价模式较为单一,考核注重成绩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需要新动能,职业人才培养也需要新理念,传统的职业人才缺乏灵动的思维、创新的理念、沟通交流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很难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转变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全新的人才能力结构发展模型。就当前来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模式较为单一,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围绕教材各个单元的能力目标展开,缺乏拓展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平时出勤率和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而且考试时,很多学校不组织实操考试,只让学生在试卷上作答,将一些实操步骤写在试卷上,这很难考核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项目的具体操作。

2.5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实践经验

就当前来看,职业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有的教师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临时借调到公共课教学中,有的教师并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但是也被安排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而且大多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很少真正到学校之外的企业单位工作过,所以,其在开展教学时往往在视域上较为狭隘,无法真正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也缺乏各类行业的相关经验,在教学时缺乏“共情”思维,很难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时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不足,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急迫需求。

3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策略

3.1优化补充教学内容,融入技术革新案例

在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首先应摆脱固有的教育理念,将教材作为教学的一个参考,而非标准,在开展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补充,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更了解学校的特色,随着教学内容的日渐完善,也可以开发信息技术校本教材,使得教学内容展现出职业差异。以《实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为例,其中教学内容注重促进学生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来搜集资源、设计学习资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电子幻灯片中的媒体集成》一课,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将多种媒体文件都集成到幻灯片中,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特色来设计幻灯片,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像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配比理论和实操课的课时比例,最低保障1:1的课时比。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这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案例中发现学习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音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时,让学生了解当前各种音频录制APP,甚至是一些较为高级的混音软件,从而提高学生深入探索研究的兴趣。

3.2深度挖掘校企合作,提供入企实践机会

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着区域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各类企业产能的革新,落后产能的企业往往需要在经营过程中耗费巨大的资源和成本,利润却十分低,只有创新产能,才能提高企业的产值。基于此来看,大多企业将目光锁定在信息技术上,注重借助新科技、新技术的力量来转换企业产能,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各区域内的企业也十分关注地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希望能够将学校中最为优秀的学生招入麾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深度挖掘校企合作,更充分地应用企业的资源。具体来看,有如下两点。一是,挖掘企业的信息数据平台、硬件设备、软件等资源,因为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引进这些资源,但是学校资金有限,信息技术实操室的条件也十分简单,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可以进一步推进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企业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在企业周末放假的情况下,给学生一定的入企实训机会。二是,挖掘企业的岗位资源,在实训的过程中,企业人才培训方面的导师可以同步跟进,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3.3组织参与相关竞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

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支持推动着企业技术的革新发展,很多企业设备都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开始引进自动化设备和数控操作系统,不少企业还开始应用机器人、机械臂等高科技设备,其中必然会涉及到数控编程、G代码、JAVA语言、C++、Bat编程等技术的应用,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一定的计算机语言,并具备信息技术素养。因此,职业院校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信息技术相关的比赛,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获奖,关键是让学生能够在全国、全省前沿的赛事上对当前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有更多新的认识,能够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当学生真正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会发现,不管是在线搜集学习资源,还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记录,都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的素养和能力,往往具备较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更快地接收新知识、新理念,学会新技术,而且能够在企业中获得更好的晋升和发展。另外,职业院校还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平台、资源优势来开展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方向引导,让学生能够形成全新的就业思维。

3.4创新课程评价模式,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在职业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创新课程评价模式,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且在评价过程中,鼓励学生讨论,也支持学生发表一些反方向的意见,从而构建互动性强的课堂,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创新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另外,有必要创新考核方式,比如在针对《实用信息技术》的考核中,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平时作业的考核,二是对日常实操课表现的考核,三是最终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应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不能仅仅考查理论知识。在期末考试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大体方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来完成考核项目,而且必须要体现出专业特色。由此,可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和自己专业结合的认知,对于其未来就业也有重要帮助。

3.5提高教师专业水准,创新实践导师制度

新时期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其更应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构建一支“双师型”的信息技术教师团队十分必要。在寒暑假期间,可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开展培训,提升其教学的专业水准。职业院校还有必要引入高技术、高水平,并且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比如从IT行业、信息技术工程行业等引进人才,这样,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当前的市场就业形势、对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有更强的认知。同时,有必要创新实践导师制度,让有更强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操课,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

4结语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少职业院校还未将自身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培养重要性认知不足,在具体的教学中展现出诸多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理念,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呈现出短板,很多学生只会应用电脑上网,连最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都不熟练。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正视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开展职业人才培养时,优化和补足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校企合作,融合“双创”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活动,创新评价和考核模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秉镰,朱俊丰,周玉龙.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演进与未来展望[J].管理世界,2020(02).

[2]韩锡斌,葛文双.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

[3]赵学瑶,赵敏之,孙影.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全国23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8(16).

[4]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04).

作者:邓悦 单位: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