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审计非财务信息管理

审计非财务信息管理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视了非财务信息的作用,论述了非财务信息在审计模式发展中逐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过程,并据此对审计实践中非财务信息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非财务信息审计模式风险基础审计

审计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它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目的。艺术就表现在你选择的方法是不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它不仅仅体现了审计人员对财务信息的掌握,更表现在审计人员对非财务信息的把握上。

1非财务信息的内涵及外延

财务信息是指以货币形式的数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资料,用来表明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及其特征的经济信息。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非财务信息是指以非财务资料形式出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信息资料。一般而言,不在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信息内容大都可以认定为非财务信息,它客观存在于经济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与财务信息相比,非财务信息具有以下特点:①空间上的广泛性。非财务信息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而财务信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通畅,获取非财务信息的途径也进一步得到扩展;②时间上的延续性。非财务信息可能与企业过去事项有关,也可能与现在甚至将来的事项有关,而财务信息一般只与企业过去事项有关;③非货币性。非财务信息一般不以货币形式出现,而且大多是一种定性地描述;④真实性。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外部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企业刻意去修饰它的可能性比财务信息要小。特别是外部的财务信息,就更加真实可信,一般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总体看来,非财务信息可分为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和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及其生成的相关记录。内部控制结构包括控制环境、监控、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5个部分。其中控制环境是基础,反映了管理当局和董事会关于控制对公司重要性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它既可以增强,也可以削弱特定控制的有有效性。对于审计师来说,首先应该了解董事会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授权和责任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员工诚实性和道德;员工胜任能力等相关内容,因为这些都是企业控制环境的要素。内部控制结构的其他四个要素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审计人员主要应了解实物的控制和职责的分离,因为它们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公允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企业外部非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宏观国民经济环境。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政治因素、自然灾害因素等;②行业情况。主要指国家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公司处于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发展趋势是衰退、稳定还是增长,对产品的需求趋势如何,行业的经营特点,是否季节性经营还是周期性经营,行业对哪些影响因素敏感,本年发生了哪些影响因素等;③企业的商业经营环境。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筹资环境,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是否单一,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的影响;④其他因素。如是否更换审计师、律师,是否存在所有权之争,是否与主管单位,母公司有关联交易等。很明显,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多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关,因为存在业绩压力的管理当局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比正常的企业要大的多。

2非财物信息在审计中的应用

非财务信息和财务信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审计实践中人们对非财务信息的认识和运用经历了从忽视到重视的过程,这与审计模式的演变是平行发展的。审计模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因而人们对非财务信息的认识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并且随着审计模式的演变,非财务信息在审计中的运用越来越重要。

在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埋头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信息载体,还没有认识到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因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出审计结论需要大量的审计证据,且加大了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审计犹如瞎子摸象,既无效率又无效果。当企业规模不大,经济业务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审计模式基本能适应需要,但在经济业务规模扩大,内容更趋复杂的情况下,账项基础审计这种忽视非财务信息、成本高、效率低的审计模式必然被淘汰。

20世纪40年代,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审计人员可以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实质性审计程序,因而大大提高了审计的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在这个审计阶段,非财务信息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因为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就需要依靠了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评价在审计中的运用,使审计人员摆脱利用财务信息鉴证财务信息的束缚,第一次从非财务信息的角度来印证财务信息的,是对非财务信息认识的新阶段,使审计模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审计方式的一次革命。

制度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以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为主要目标,理论上认为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是企业管理部门的责任,是内部控制应解决的问题,不是审计人员的职责。但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审计诉讼的增加,法院的判决使这种审计无过错的观点再也不能成为审计人员的挡箭牌,特别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ContinentalVending和Hochfelder两案法官都认为独立审计人员有责任揭露重大欺诈舞弊,这也促使独立审计人员不得不把揭弊查错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制度基础审计可以发现员工的舞弊行为,但对高级主管人员串通舞弊,最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失去作用,审计也就不可能揭示这种错弊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欺诈舞弊案的增加以及针对审计人员的诉讼证明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审计目标,促使审计人员更广泛的收集审计证据,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且企业外部的非财务的信息更是被独立审计人员所重视,风险基础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孕育而出。

风险基础审计并不是对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完全否定,它包含了前述两种模式的优点并予以发展,从制度基础审计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中扩展开来,将企业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入手,更多的考虑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全方位了解影响企业的因素,评估企业风险。虽然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部分是一种间接的证据,但由于这些证据是管理当局无法控制的,所以它往往比直接的内部财务信息更具说服力,与直接证据相互印证,对审计师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风险基础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比制度基础审计更宽广,也更符合现代审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以风险基础审计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对非财务信息的认识大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重视,甚至根本不予考虑,审计人员的目光仅局限于财务信息的平面;在制度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人员开始关注来自企业内部的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逐步从财务信息的平面中解放出来,处于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构成的二维空间;在风险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人员更加关注来自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由于外部的财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它更加全面、公允,使审计效率更高,审计效果更好。

3获得非财务信息的途径

既然非财务信息如此重要,那么独立审计人员怎样才能获得这些非财务信息呢。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获取非财务信息:3.1间接法

间接法是指从侧面了解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信息主要来源于证券分析资料、政府管理部门文件或者行业分析资料。我们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从互联网上往往能获得非常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例如蓝田股份的鱼塘产出奇高,我们虽不是养殖专家,但通过分析蓝田公司与邻近的武昌鱼和洞庭水殖等其他公司的资料,我们就会对蓝田股份的业绩产生怀疑。有时通过互联网,审计人员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如西部的一家医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产品大部分都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对外销售,可是在互联网上却查不到它的交易平台,而在公司的网站上却可以发现电子商务公司因为是高新技术企业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作为审计人员就不得不在这里打上一个问号,该公司是否通过价格转移在避税呢?并且据此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如果我们直接从财务信息入手,费时费力不说,及有可能还会遗漏这个问题。

3.2直接法

直接法主要是对有关场所和人员的调查、询问。包括对经营场所,生产场所,仓库等地的现场调查以及对高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库管员、统计员、业务员、律师的询问。

现场调查和询问是获取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的生产记录和制度是比会计报表更可信的资料,我们在现场调查和询问中应该始终坚持谨慎的态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带着疑问去。如在某知名饮料企业申报上市过程中,审计专家一开始并没有审查会计资料,而是首先到生产车间调查,发现资料中的某种产品根本就没有开工生产,从而怀疑该公司上报资料可能有问题,进而对整个资料产生怀疑,顺藤摸瓜,结果查出问题,上市资格取消。又如黎明股份公司的造假,主要通过虚开发票、虚构交易来制造虚假会计利润,从财务信息角度来看,它的程序是完整的,记录也是完备的,审计人员很难从报表和凭证上查出它的问题,但经过现场的调查和询问就能够很快发现问题,因为虚构假的财务信息容易,虚构假的非财务信息就不太可能了。

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实践中,大多数事务所还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基本上是走过场,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不要说风险基础审计了。我们不应该苛求他们,毕竟要掌握风险基础审计需要审计人员非常全面的素质,而在我国,民间审计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行业,人员流动频繁,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要全面推广风险基础审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了解企业的风险点,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现在风险评估基础上的账项基础审计或制度基础审计是我们现实的选择。这就要求独立审计人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关注被审计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广泛收集外部的信息,认真调查企业的内部情况,了解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提高审计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胡春元.风险基础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陈景,晓顺敏.倍受瞩目的非财务信息[J].中国农业会计,1998(8)

4孙彦民,王彦文.非财务信息不可忽视[J].中州审计,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