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金融衍生品

金融衍生品

摘要: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国内外学术界和实业界对它的存在与发展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关注。我国加入WTO之后,开设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提到议事日程。通过对我国1995—2007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大部分文献进行评析,总结了金融衍生品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了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深入研究金融衍生品的学者提供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文献评析;研究建议

Abstract:Thefinancederivethearticleisafinancialcreativecore,thedomesticandinternationalacademiccirclesandindustrialcirclesesneveredaretoitsexistenceanddevelopmentstopaywiththeangleconcern.TheourcountrysetupthefinancederivethearticlemarketafterjoinWTOtohavealreadyspokenoftheargumentmatteragenda.Passthecharacteristicsto1995-2007yearendsofourcountrycarryonthecritiqueinbigandpartsofculturalheritagesof"thefinancedevelopsthearticleresearch",tallyingupthefinancederivethearticleresearch,andputforwardtoopenthesuggestionthattheexhibitionfinancedevelopsthearticleresearch,takingexpectasthescholarwhothethoroughresearchfinancederivethearticletoprovidethefoundationandreferences.

Keywords:financederive;literaturecomment;researchsuggestion

引言

近来,关于我国要推出股指期货金融衍生品的呼声日高,尤其是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的学术理论界也显示了极大的热情——这几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文献也日益增多,主要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方面给予了不同的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目前,还没有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综述的文章,笔者搜集整理了1995—2007年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大部分文献,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定价、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以为加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的结构是:一、文献回顾,二、文献评析,三、加强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

一、文献回顾

目前,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文献不是很多,共搜集到五十几篇,其中包括11篇学位论文。根据查到的文献,目前研究的角度、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研究

这类文献侧重于研究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分类、风险管理,少数文献研究的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与度量。相比之下,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观点有代表性,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成因:由金融基础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相关性所带来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引发的风险;金融衍生品的产品性质决定了风险的存在。

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分类,目前普遍认为根据巴塞尔委员会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共同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准则》(1994年)作出的界定,衍生产品的基本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种。有的文献分析了各类风险之间的关系,具体参见刘静(2002,5-16页)。

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刘静(2002)系统论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程序、技术、措施,并且对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做了评述,具体参见刘静(2002,45-66页)。

另外,邓超(2005)的学位论文里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度量方法、金融衍生品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进行详细的论述,值得借鉴。

(二)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研究

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文献极少,并且散存在学位论文的某些章节里,期刊文献几乎没有涉及到衍生品定价的文章。李楠(2004)的学位论文涉及金融衍生品的定价。下面简单介绍其主要内容:

期货定价理论,分析了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关系、持有成本模型、预期未来价格模型、指数期货定价。

金融远期定价,分析了金融远期和金融期货价格的关系、无收益资产远期合约的定价、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远期合约的定价。

金融期权定价,分析了期权价格及其影响因素、期权定价的理论基础、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方法、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

金融互换定价,分析了利率互换定价和货币互换定价。

(三)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研究

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历史梗概、金融衍生品在美国、欧洲、亚洲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现状、不同金融衍生品结构下的市场现状。

期刊文献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分类及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文献有徐建炜(2005)、安毅(2003)、钱瑞梅(2007)、李畅(2007)等。

(四)其他研究

目前,关于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三个方面,有少数文献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现状分析”和“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品的思考”以及“中国衍生品前瞻、发展路径选择”等。主要文献有:鲍建平(2005)、张光平(2006)、都红雯等(2006)、王帆等(2005)、唐立尧(2005)、张美华(2005)、巴曙松(2006)等。

二、文献评析

笔者查到的我国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的文献最早的一篇是1995年,十几年来,国内关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文章数量逐年递增,研究的角度、范围逐渐深入。其成就主要表现在:

第一,充分论证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原意是要减少、规避和转移金融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但由于衍生品本身的杠杆作用和定价的困难,往往在实际操作中成为金融风险的来源。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已经呼之欲出,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既是一个增加投资品种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更多层次的风险。因此,现有文献尤其是学位论文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在众多文献里,其中,邓超(2000)的学位论文与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较有代表性,尤其是刘静(2002)的学位论文,非常系统论述了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分类、特征、度量、管理、监管。特别指出的是,刘的论文里大胆地使用了VaR参数方法中的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十年大规模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突破性结论,VaR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的风险度量及管理有很好的效果,填补了VaR模型在我国应用的实证研究的空白”(刘静,2002,103页)。

第二,对于如何借鉴外国经验进行了有益探索。事实上,当前很多观点是在外国经验总结基础上提出来的。例如,巴曙松(2006)通过总结分析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路径选择、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衍生品路径选择,结合中国金融衍生品试点状况总结,提出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品种选择:股指期货有望成为突破口,恢复国债期货交易时机成熟,货币类衍生产品发展的必要性日趋强烈。

第三,与期刊文献相比,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更有深度,主要体现在论述的深度、广度上,例如,关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介绍中”,期刊文献可能是由于篇幅所限,介绍的很简单,没有分析;而博士学位论文内容详尽且论述充分。再如,关于金融衍生品风险的研究,期刊文献基本上都是文字描述风险的成因、分类,几乎没有涉及到风险控制、度量、预警等内容,模型也较少提及;而学位论文要花几十页的篇幅详细论述风险控制的模型,并进行比较。目前多数学位论文虽没有公开发表,在中国期刊网、图书馆等处搜索、下载,我认为比期刊杂志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但是,也有不尽如意之处:

第一,关于金融衍生品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国内对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只有短短的十年时间,尚未形成权威的、系统的研究体系。

第二,实证研究很少,对策研究偏多。在查到的文献里,虽然有的文章中有大量模型,多数是解释一下,用数据进行验证的可能只有刘静(2002)使用了VaR参数方法中的组合正态模型对我国股价指数十年大规模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第三,研究的深度、广度有欠缺。现有文献研究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较多,但多数是文字描述,文中涉及到的模型也大多是介绍性的。

第四,对于金融衍生品定价的研究极少。金融衍生品的定价问题一直是金融衍生品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中最复杂、最艰深、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有金融衍生品业务,但缺乏自主定价能力。金融衍生品定价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

第五,没有把握国际前沿研究动态。目前最多的文献就是介绍外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及对我国的启示。还没有“国外金融衍生品研究综述”之类的文献来系统介绍国外研究动态。

三、关于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的建议

我国加入WTO之后,开设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提到议事日程,因此,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定价、市场、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笔者关于开展金融衍生品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大学开设金融衍生品课程,尤其要要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金融期货业之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名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提出,中国应该在大学和高校开设有关金融衍生品的课程。梅拉梅德表示,中国国内已经有了一些衍生品的专家或者是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机构,但是这个专家的群体规模现在还太小了,不能服务于政府和私人部门来满足衍生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衍生品市场需要不断有新人的加入,新鲜血液的加入,中国必须要培养那些有机会在复杂和一些尖端的金融期货方面成为专家的学生。

关于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数学知识,从代数到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等等,统计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随机微分方程等。还通常应用数值计算和模拟仿真,其中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如知识工程和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模拟退火、定性推理、基于案例推理、混沌理论、小波理论,等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杂和。因此,高校要开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引导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金融衍生品方面的选题,高校联系相关部门最好设立专项基金资助

笔者搜集的1995—2007年的文献中,相比之下,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论述得全面、系统、有创新。一篇博士论文的完成要经过选题、开题、写作、预答辩、盲审、答辩等“工序”,并且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可以说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某一研究方向的前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扶持博士生开展金融衍生品定价、风险控制等尖端课题的研究。

(三)充分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结论

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属下的国际货币市场(IMM)率先开办了外汇期货业务,并获得很大成功。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其对应的基础市场规模。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而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等尽管在亚洲是发达的市场,但以全球视角观之,其地位还很不突出。相应地,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前沿也集中在美国、欧洲,1997年,两位美国金融学教授默顿(RobertMerton)和斯克尔斯(MyronScholes)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研究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对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定价、市场等,充分借鉴国外经验,这不但是金融衍生品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我国推出金融衍生品实践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静.金融衍生品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2.

[2]邓超.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度量与预警研究[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0.

[3]李楠.金融衍生品的经济学分析[D].保存于国家图书馆,2004.

[4]王石.中国金融衍生品研究与中国期货市场实践[D].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并下载,2006.

[5]徐建炜、杨光.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分析[J].济南金融,2005,(5):64-65.

[6]安毅、梁建国.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新发展及国内相关研究述评[J].经济界,2003,(6):71-76.

[7]钱瑞梅、极星.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其价格风险特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2):58-59.

[8]李畅、徐苏红.结构性金融衍生品市场上的发展及启示[J].新金融,2007,(3):56-59.

[9]鲍建平.论金融衍生品交易在商业银行改革中的作用[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1):35-38.

[10]张光平.中国银行业金融衍生品发展的现状及未来[J].中国外汇,2006,(9):10-11.

[11]都红雯、杨晓敏.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浙江金融,2006,(11):10-11.

[12]王帆、王洪会.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业务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2005,(15):76-77.

[13]张美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高等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5,(2).

[14]唐立尧.中国工商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结构研究[D].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并下载,2005.

[15]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从国际经验看中国选择[J].金融监管与研究,2006,(5:8-13.

[16]巴曙松.中国金融衍生品前瞻[J].大众理财顾问,2006,(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