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地区的小康进程近些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协作,构建特色经济,已成为该区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

[关键词]*区域经济全面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是党的十六大为本世纪初叶中国经济发展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是新世纪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所以,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积极推进*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对加快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全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一词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后儒家创始人孔子阐释了“大同”、“小康”思想。孟子发展了小康社会的内涵,既包括了社会相对稳定,也包括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既有“恒产”。荀子强调礼,重视法。西汉《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大同”和“小康”两种理想社会,认为“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古代思想家们所描绘的小康社会大都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基础上。近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古代小康社会的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曾对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做过许多乌托邦式的设计,赋予它很多的思想内涵。今天与“小康”相关联的词语在老百姓的话语中意频繁出现,亲切而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借用了“小康社会”这个名词并对其赋予了全新的内容。1979年12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1984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①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列为“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作了更加详尽的描绘:“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不断完善。”“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1992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中国小康标准”。到2000年,我国顺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8日,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明确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十一五”计划基本思路研究课题组,参考世界许多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编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远景发展的目标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及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2020年目标

经济主题1、人均GDP(美元)3000

2、非农业就业比重60

3、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最低收入1/5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30以下40以下50以下

4、城乡居民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人均村收入(元)200008000

5、基尼系数0.4以下

社会主题6、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100%

7、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

8、出生时预期寿命(岁)75

9、文教体卫增加值比重(%)10

10、犯罪率(起/万人)15以下

11、日均消费性支出小于5元的人口比重(%)0

12、能源利用效率千克煤当量产出达到20元(1999年价格)

13时用经济改善过水源的人口比重(%)100

环境主题14、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正在研究

制度主题15、廉政建设万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就业人员中检察机关立案件数降至10起

16、政府管理能力非正常死亡率降至5%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总计16项指标,其中经济方面5项指标、社会方面8项指标、环境方面1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这些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整个小康社会的状况。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立足于国家和都区的现实基础,认真对比差距,探索缩小差距的方法和途径。

二、*地区的小康进程

*地区包括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土右旗、达茂旗、固阳县、石拐区、九原区、白云矿区和稀土高新区,共辖10个旗县区,62个乡镇。面积27768km,2003年末人口209.33万。

(一)*地区小康建设进程状况。

①主要指标有了稳定的增长。10个旗县区可准确计算出小康指标体系中三项指标,即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牧民纯收入这三项权数较大的指标值,如表1。

表1:2003年*地区各旗县区三项指标比较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人)

稀土高新区27482367293003601

昆都仑区5297338699570——

东河区52191478283344619

青山区6582227369558——

石拐区791141258312391

白云矿区80189448824——

九原区1691695391414205

土默特右旗134796248953369

固阳县35838747272581

达茂旗61674364153183

②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稳步增长。近年来产业结构构成如表2。

表2:近年来*市三大产业变动表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

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数量(万元)比重(%)

第一产业1832918.61914488.41868037.52248406.72372505.2

第二产业129204960.4136956160.0148392759.7180346554.2253383056.3

第三产业66467231.072264931.681499832.8130195539.1173083038.5

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市有公路、铁路、民用航空3种主要交通运输形式。现有公路里程3764公里。铁路有京包、包兰、包神、包白、包石线,境内里程346公里。民用航空客运量于2003年底已达8.87万人。邮电通信设施比较先进。2004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5.1万门,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7万户。按常住人口测算,全市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56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突破10万户。城区基本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光纤化,并实现到县(市)长途传输数字化。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日供水生产能力108万吨,日供煤气生产能力16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能2232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9.9%,用气普及率达72.0%,供热能力达每小时2427兆瓦。环境保护水平较高,全市污水处理总量5980万立方米,处理率达46.00%,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710吨,处理率达96.00%。建成区绿地率25.39%,绿化覆盖率33.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5平方米,在全自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中,连续多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

④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0%以上;⑤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两基”达标任务如期完成。⑥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道德觉悟有较大提高。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政治文明初露端倪。

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一)树立全局意识,发展特色产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市应着力增强开放意识,切实推进生产力布局南移,并依据市内力量加速建设沿黄河经济带。推进方式主要是可以依托化工厂在铁路沿线区域发展大型沿线石油化学工业,、依托包钢在西部地带发展大型钢铁工业、依托高新区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电力产业以及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坚持建设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全局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营造“众星捧月”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充分体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二)加强区位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的地理区位向西纳入到陇海--兰新沿线和黄河中游经济带,向东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接,按优势互补原则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共同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或规模经济要求高的加工工业拓展合作空间,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大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突出重点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集聚的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动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因地制宜,构建县域特色经济

*地区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各地区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发展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尽相同。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利用中心城市和驻区大企业较多的优势,加强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应大力发展加工和服务业。九原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构筑钢铁、电力、煤炭运销等产业。固阳县基本形成了矿产业、冶炼业、建材业三大支柱产业。达茂旗稀土、铁精粉、能源、口岸、旅游、薯业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石拐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东河区突出建设*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土右旗加快煤炭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白云矿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城区经济,着力建设“小而强,小而富,小而美”的精品城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是一个融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目标体系。*地区只要从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我们相信,*地区就能与全国一道携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