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如何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自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特别在边疆地区,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这既是一项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将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县域经济也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操作平台。“郡县治,则天下安”。县是我国具有综合性、相对独立性、基础性层次的行政区域,是国家行政建制的重要单元,它既是城镇与农村的结合部,又是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衔接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发展县域经济要着力强化“五个意识”

(一)强化科学发展的意识。发展县域经济,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县域经济的发育程度,不仅决定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决定着社会事业和文化生活水平。县域经济不发达,不仅农民收入上不去,县域内的城镇居民收入同样上不去,县级财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无力顾及社会事业。要办好各项社会事业,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以,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而要站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既要重视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来促进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又要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科技素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二)强化特色经济的意识。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特色经济。财源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性产业,是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发展县域经济,要依托自身优势,立足现有特色,不断延伸强化特色;要立足群众增收和财政增长,把结构调整融于县域经济发展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促进支柱产业多元化;要挖掘潜在特色,不断开发壮大特色,大力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

(三)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县域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开放的,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必须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确立竞争优势。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既要立足县域实际,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置,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更要两眼向外,着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以外力促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发展县域经济,不仅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当今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坚决杜绝出现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不考虑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政绩工程。要从思想上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效益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既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搞好开发,加快发展,又要科学规划,注重环保,推进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使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均衡地发展,把环境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切实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区域合作意识。县域经济不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处于有机的区域经济联系之中。发展县域经济,不能自我封闭,而必须立足县域,面向全省和全国。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特色的确立,新型产业的布局和发展,都要胸怀全局,面向市场,注重区域合作,找准自己在大区域分工中的定位,有效地利用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积极向城市融合,主动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三、发展县域经济要抓好“六个重点”

(一)把解决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要抓住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是以政府增加投入与引导群众自主投入相结合,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要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培育“民智”,激发内动力,增强群众增收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

(二)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的观念,把加快工业化进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依托科技进步,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找结合点和着力点,拉长产业链条,推进深加工,培育富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三)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城镇化是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效结合点,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载体。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小城镇作为有效载体和支撑,把小城镇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范畴,以此带动经济更好地发展。一是坚持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一起抓;二是切实加强小城镇规划工作,把握建设重点,注重规划的超前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规划质量和品位;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体制;四是要发挥小城镇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

(四)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区域板块经济,进而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培植强势,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选准特色,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对现有的传统优势产品,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应用现代科技,改进生产工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对外交流中要积极引进适合当地条件的、有发展前途、有生产优势的产品,变成自己的特色产品。对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特色产品,要进一步壮大规模,努力做大做强。

(五)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广泛性、多元性的特征。民营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民营化,是一种机制灵活、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激活生产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县域经济水平的发展战略。换句话说,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县域经济民营化主要体现为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利益分配要素化、生产经营社会化、产品生产标准化等等。要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

(六)坚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从县域经济的竞争基础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间资源、市场、效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了关键的因素。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经济环境,一是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二是在服务领域上,要从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做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三是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