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战略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精选

发展战略论文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1篇

控制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控制企业战略对于企业的竞争性强弱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因管理的失误而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的现象,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科学的制定战略方案。企业的战略方案会受到外部、内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宏观经济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动、行业和竞争企业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一般有:

1分析外部环境,发现机会和威胁

在外部环境的分析工作中,我们能够研究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然后制定应对方案,并成分发掘机会,设立出一套最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方案。

2在内部资源的分析

工作中,要准确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对企业拥有的资源、人才、能力及竞争力进行深入客观的分析,明确企业的长处和短处,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的扬长避短。对企业的定位,要在正确评价企业的业绩、财务、市场、产品技术以及人力等各项资源情况下,不仅要评估企业的水平,还要和同行企业进行对比。设立战略规划时还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市场竞争地位、技术领先程度、生产规模、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用户服务、社会责任等,在了解全球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对行业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估后,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制定好发展战略。制定的战略目标要包括企业的现今状况、未来发展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努力,必须要科学、合理、可行,切忌假大空。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必须要有长远目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落实,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实施

1加强对发展战略的实施

大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战略规划的积极作用,并开始大力的推进这项工作,但是他们的工作热情却只局限在战略方案的制定上,所以,战略方案贯彻落实的并不好。在落实战略方案时,管理者一定要发挥指导作用,保证资源分配、内部优化等工作的科学、合理性,这样才能有利于战略方案的执行,体现战略方案的真正作用。

2战略分解落实

企业管理者要将战略方案进行细化,这样有利于战略方案的更好落实。首先,要有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案,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要将总体发展目标进行细分,并设立年度发展目标,其次,编制全面预算,以资产负债规模、利润的增长幅度等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衡量,确保发展战略的实施。再次,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成季度目标甚至是月度目标,降低2目标实现的难度。最后,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现责任到人制,规划好每位员工的工作目标,并把员工的任务完成状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

3完善战略实施保障机制

具体包括:①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但这个企业文化一定要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协调,促进员工生产观念的不断更新,把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目标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②要优化调整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以适应发展战略的要求。③对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资源的供给能够满足战略目标的要求。④不断的优化管理模式,促进发展战略的更好落实。

4强化战略宣传培训

首先,严格开展领导工作,在企业内部应营造浓厚的战略氛围,领导人员还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以身作则,更好的保证培训质量。其次,借助多样化的形式将发展战略渗透入员工内心,使其积极响应企业的管理号召。最后,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员工个人发展挂钩,使员工明晰每一步需要做什么,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实施,确保整个规划的落实。

三战略转型

在确定好战略方案后,要尽量避免变动。可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是很复杂的,这可能会导致发展战略与实际环境产生矛盾,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这时,企业必须适时的实施战略转型。

1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的监控

企业要设立战略评估规定,主要进行事中及事后评估。前者是对发展战略的工作过程开展评估,以此为依据确定是否需进行战略调整。后者则是评估发展战略的工作效果,重点是评估发展战略的作用。在分析评估工作中,要评估实际工作与计划方案是否一致,若两者有出入,则应该深入分析原因后制定解决方案,保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进行战略评估工作时,使用频率最高的工作方法有定性与定量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两类。

2要根据监控情况持续优化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2篇

SO战略

重视深加工产品开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茶叶的保健、药用功效逐渐被消费者认知。针对这一特点,茶企业可以在饮品、食品、医药、纺织、化工等领域,开发出多种功能性茶饮品、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用品、茶洗涤品、茶纺织品等系列产品[7]。随着建瓯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领域的拓展,茶叶产量和产值将会得到大大提高。建设茶庄园,发展旅游观光。茶庄园是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经营单位。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茶庄园可将茶园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向附加值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拓展与渗透,使茶园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得到更好体现,从而拉动需求、刺激消费、增加就业[8]。借助北苑茶都建设契机,大力挖掘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做好规划和建设北苑贡茶摩崖石刻遗址、百年矮脚乌龙原产地、凤山茶神庙等旅游景点的常年性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结合农业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开发建立以果蔬、花卉和森林种养等为特色的季节性观光休闲农业景点。发展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联动,打造建瓯标志性旅游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ST战略

发展绿色生态茶。推进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等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产销。充分利用建瓯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坚定不移地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保护现有生态资源,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以“北苑贡茶”地理标志为抓手发展绿色生态茶。即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为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加快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支持茶企业规范生产,对进行“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认证的企业实行奖励。合理配置茶资源。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茶叶产品香气。针对不同销售区域的消费者对茶叶滋味的需求不同,在生产环节中进行相应控制;结合品种资源优势,选择性地推广开发白芽奇兰、紫龙袍、丹桂、台茶1号、金萱、八仙茶等品种产品。同时,加大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丰富茶类花色品种,生产高、中、低档产品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WO战略

与高校对接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茶叶产业与高校对接,将对建瓯茶产业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有利于提高茶业工作者素质,有利于产业规划发展,有利于通过建立课题组促进产业标准化,同时也能很好地争取和利用财政支农资金。尽快制定产品标准,规范产销。由建瓯市北苑贡茶协会和建瓯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施QS认证制度,制定精制茶产品茶叶标准样。组织对产品质量检查监督,开展诚信经营,对劣质产品严肃查处,取缔违法企业的经营,确保茶叶产品质量,维护建瓯茶叶的声誉和形象。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战略网络战略合作关系

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汁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在整个社会和企业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应用,网络通信技术已经从一种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工具转变为和现代社会相整合的一种资源。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随着网络化而兴起的远程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手段作为公司的新型的组织形式。

一、来自战略网络的竞争模式的研究的主要观点

1.RGuh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被称为经济社会学派

RCuhfi最早提出了战略网络的概念,他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参与其中的企业所因此获得的资源具有独特陛且难以模仿,因此这种战略网络关系可以构成能够保持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核心竞争力。

2.J.CJaf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的理论,被称为组织学派J.CJarillo认为战略网络本身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这种组织安排的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他进一步通过对比“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蟹挤时代最佳组织模式。

3.以PJ.R.chtex为代表的文化学派

他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他认为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Richter实际上以日本企业为考察对象从人文角度研究了战略网络的构建因素。

4.以波特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波特所研究的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组成的网络。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而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被称为商业生态学派

Moor提出的主要观点是,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而这些企业和组织构成了—个所谓的“企业商业系统”。这些有利益关系的相关主体之间构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了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

二、战略网络的范围和特征

1.组织形式

从范围上看,战略网络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组织形式。这种网络和原来意义上的战略联盟相比范围和结构都得到了延伸。消费者、市场中介、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价值增值企业、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都可以构成战略网络的一部分。传统型企业的研发部门一般都存在于企业内部,由企业自身完成。随着科技的创新,日益复杂的课题往往难以由企业一方完成不少企业将眼光投向高校,通过与高校联合研究开发新项目。这种外包的形式可以看成是战略网络形成的开端。

2.合作基础

从战略网络内部企业的合作层面上看,战略网络需要更广泛的合作基础。战略联盟的合作基础是共享资源,从而改进竞争地位提高绩效而战略网络的合作层面往往是战略层次核心竞争能力的分享,即企业通过和其他组织进行战略层而上核心能力的分享从而改进和补充自身能力的不足。在共享战略网络内部其他企业的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同时,企业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构建战略网络的企业往往需要平衡自身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网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作为战略网络而言,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独立性比联盟或者普通合作伙伴关系要小得多,所以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相当强大的促进和制约作用。而且这种战略网络关系一旦组建,任何网络内部企业的改变或者变更效果都会被这种网络关系所放大,因此企业在战略网络内部做出决策的时候必须承担比起独立企业更大的机会成本。

3.放大作用

企业的战略竞争网络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分享,所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对网络各个环节贡献的资源、能力的利用和网络对这些资源、能力的整合能力两个方面。各个环节专注于在价值网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有效发挥其核心能力的杠杆作用,取得竞争优势;同时,各个环节企业贡献自己的核心能力于网络之中,通过网络的价值链的整合及管理,产生一个正向的“网络效应”,又可取得网络竞争优势。而传统的战略思想则认为竞争优势只由企业所在的产业结构特征或由其内部的核心能力所决定。

4.利益整台

在竞争的目标上,战略网络中企业的战略目标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网络的共同利益,这也是战略网络区别于其他企业共同体的特征之一。战略网络强调企业与其它组织的互动关系,这决定了企业战略网络的目标不同于传统的竞争战略目标。它不仅仅追求各自的利益,更强调共同的利益,为了共同的利益,企业在战略制定中,不再仅仅以对自身是否有利来研究战略,而是以对整个战略网络是否有利来研究战略。在这个基础之上,企业的利润回报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企业自身培育的核心能力提升和创新投资对最终产品形成的贡献;另外一部分归于企业对战略网络的投资建设和利用管理。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和两者都有关系。

三、战略网络的培育及管理模式

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网络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网络和信息网络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它将自身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以整个企业关系网络视角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来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并以所建立,维护、扩展和进化的企业关系网络为管理重点,通过战略网络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

1.战略网络的组建

任何企业基于战略的管理和研究都离不开环境分析。作为企业的战略层面的设计和管理同样要和环境分析挂钩。对环境的分析又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

(1)从企业内部环境出发,也就是分析和评价自身的各种能力,识别出企业现有的核心能力(较强的能力、一般能力和弱的能力)。明确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提升的方向、未来核心能力可发展的方向和企业网络合作、战略外包的方向。这是选择合适网络节点、成功构建战略网络的前提,也有助于认清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贡献和收益,增强企业作为网络节点的吸引力。通过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识别和评价,使企业在价值链的各项活动中的能力及其作用一目了然。

(2)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出发,也就是要分析、识别和构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合适的战略网络,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外包业务的选择相似。企业在确定组建自己和某个领域的其他组织之间的战略网络时,首先要确定这种战略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要确定正在构建或者将要构建的战略网络能够有机地整合到自身的发展中来,能够弥补自身能力之不足或者通过网络的协同作用放大自己在该领域的核心能力优势。

2.战略网络的维护和适应

战略网络将原先独立分散的主体整合成一个战略目标相对统一的共同体,必须经历一个适当的磨合过程这个磨合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战略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磨合;战略网络整体和外部环境的适应。面对各种不确定的情况,战略网络中的主体可以采取的策略是适应网络或者退出网络。

在磨合和适应过程中企业通过与战略网络内部原先企业的资源,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方面进行相互衔接性的沟通和交换,目标是使得企业能够和战略网络内部企业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填平劣势,优势互补。在这个磨合期内,企业必须找到战略网络中适合自己的某个位置,同时还要积极评估战略网络对自己现在,将来战略的影响作用。如果经过分析发现整合战略网络的净收益比原先保持独立或者仅仅采用“外包”策略外取资源还要低,那么构建或者加入战略网络是失败的,企业就会选择退出。

随着商务环境的不断变化,有时候企业必须被动或者主动地去改变战略网络。如果原先市场环境不存在了,或者是企业发现当前战略网络中其他主体的功能并不能够足以发挥足够的作用,这个时候企业就要积极推动战略网络的改革来适应当前已经变化的环境。如果某一个战略网络和自己的企业目标相差太远,那么企业很有可能会退出战略网络。因此,无论是新主体加入网络还是原主体退出网络,网络环境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波动,通常认为网络内部某部分的波动会被网络结构放大。所以在对战略网络的任何修改和变动都要小心谨慎。

3.战略网络的评估和反馈

从动态能力的战略观分析,企业的战略竞争力的持久性关键取决于三个要素:组织过程、位置和发展路径。

从“组织过程”看,战略网络的第一个作用是调和整合。企业构建战略网络的目标之一要尽其所能保证战略网络和自身的发展—致,这就要求企业对战略网络和自身组织进行协调和整合,将战略网络纳入到自身能够控制和管理的范围,使其与自身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性。第二个作用是学习。学习是通过重复和试验而能更好和更快地完成任务的过程。将战略网络纳入自身组织的学习系统同样可以加强组织结构之问的协同性,并且这种协同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升,战略网络结构也越来越有机。第三个作用是重构和转变。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网络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本质上说,战略网络用网络结构代替了传统企业的内部组织,企业对环境的适应也由战略网络内部很多企业同时作出反应来代替—个大企业的内部组织和他们之间的反应,对环境变化的协调自然加强了很多,这也和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道理一样。超级秘书网

从“位置”上看,—个企业的战略境况不仅取决于它的组织过程,而且还取决于它的特定资产。特定资产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包括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声誉资产、结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结构)资产。战略网络的组建对企业“位置”的影响可以由网络对企业相关的特定资产的贡献来反映。企业通过和战略网络中其他组织进行资源共享从而能够组成自己独特的战略资产。这种资产随着企业对网络其他企业资产利用的整合能力的提升和网络结构内部其他企业资源提升得到优化。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4篇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包含着众多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从隶属关系来划分,高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中央部委管理的院校,另一类是由地方政府主管的院校,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从财政支持来看,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从所属层次来看,以本科院校居多,但也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类型来看,有部分综合性大学,但大多属于多科性或者专科性院校;从社会功能来看,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教育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校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一大批原属中央有关部委的高校转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管理,一些需由国家管理的学校由行业主管部门划归教育部管理,还有一些院校加以合并组建成新的院校。截至2002年,中央部门所属的普通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多时的367所减少到111所,减少256所,缩减比例达70%。在目前全国1396所普通高校中,有1285所为地方政府所属,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不难看出,地方高等院校无论是在学校数量还是学生总数方面,都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和主体的组成部分,因此,这一部分高校的建设发展从整体上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水平。

二、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地方高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教育的质量和速度,还是教育的规模和布局,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条件、地理位置、财政投入、发展观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高校在总体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诸多矛盾。下面仅就资金投入、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一)资金投入:重硬件轻软件教育要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众多高校纷纷加大了对办学资金投入的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以达到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的目的。然而,在资金的使用方面,却出现了顾此失彼,重硬件轻软件的不合理现象。从客观上来看,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大都缺乏历史的积淀,如校舍、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扩充基础设施方面确属必要。问题是,大学并非等于大楼,把本来就有限的资金过多投入到硬件方面,那么在师资建设,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软件方面的投入势必不足,难免造成一头大一头小的畸形态势,最终影响学校整体进步和长远发展。再从主观上来讲,一些地方高校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很好摆正规模、速度、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一味追求规模、档次和速度,将十分紧张的资金不仅用于新建实验室、教学楼和学生公寓等必要设施,还不顾客观实际需要,斥巨资扩建办公楼、新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多功能体育馆、塑胶跑道等等,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不合理地挤占教学经费,忽视对学校全局的长远考虑。由于对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很多地方高校不仅没有实现学校整体水平较好较快的发展,甚至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二)师资建设:引得进留不住大学不仅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良好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生命线。但是,目前的地方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步伐,再加上高校之间的无序竞争,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地方院校难免会被“挖墙角”,出现部分优秀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严重影响了这些学校的师资稳定。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地方院校由于自身因素所带来的师资不稳定的问题更为主要。一是如上所述,一些学校资金投入过分偏重硬件建设,长期忽视对教师待遇的改善,造成部分教师外流;二是即使一些学校也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吸引人才,但主要单纯用高额安家费、住房补贴等手段来招揽人才,却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在人才的使用、生活设施的完善、科研仪器的配备、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瞻前不顾后,人才引进一段时间后再次外流;三是部分高校出于节省办学成本的考虑,采取校际互聘的方式,通过引进一定数量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外聘教授来扩充师资力量,但又往往没有制定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难以对这些教师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合理的使用,再加上这些教师本身身份多重、工作繁重、精力和时间有限,经常不在状态,不能全身心地为聘任学校工作,有违校方聘任的初衷。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由于自身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在吸纳高素质人才方面不占优势,而且人才外流现象还比较严重,地方高校在教师的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方面难有改善,已成为制约它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生源培养:好招生难就业人才培养的好坏,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步伐的加快,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在地方高校中主要表现为招生容易就业难。一是一些基础较差、校舍设备师资等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的高校不顾自身能力和条件盲目扩招,不仅全日制本专科大量扩招、研究生大规模培养,而且在“多招生多创收”的利益驱动下还无限制地举办各类成人教育,短期内使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二是一些高校借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义,不顾自身原有学科专业优势,在专业调整设置上搞“一窝风上”,争先恐后兴办“热门”专业。由于新增专业过多,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加分散,相对削弱了原有传统优势专业,而且由于条件不够、投入不足,这些新设置的“热门专业”办学条件没有实质上的改善;三是不顾自身特色与定位,在办学层次上盲目地追求高水平,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谋求升格。办学层次的提高主要不是通过“强强联手,优化组合”,更多地是“弱弱合并、生硬对接”,结果是“大而全,小而全”,重复低水平建设。凡此种种,都不过是把教育的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生源数量递增、学校规模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显露无疑。这些短期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生源质量下降、高校超负荷运转、教学质量滑坡,最终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与生源急剧递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下滑,学生就业出现了“热的不热,冷的更冷”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全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十八届三中全会也继续重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因此,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在当前形势下,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正确解决当前地方高校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使然,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质量先行、内涵发展的质量立校战略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阶段,必须适时地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和理念,从注重外延式发展切实转变到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立校的战略。所谓质量立校战略,就是把教育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充分挖掘潜能,合理配置资源,在发展中正确处理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第一,质量先行,领导是关键。地方高校的领导应该努力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精神,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科学发展的大局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的政绩观,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不搞花架子,努力把学校发展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科学的限度之内,量上稳定,质上提高。第二,内涵发展,尊重规律是根本。地方高校的自身实力一直比较薄弱,教学基础设施、教师资源等都与中央部属综合性大学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经历了特定历史时期的跨越式发展之后,要把握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节奏,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强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的关键时刻,地方高校的发展要注意外延扩展与内涵强化相结合,在经过几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内涵强化上来,坚持走数量质量兼顾,质量优先的道路,在办学资金多元化的基础上注重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突出硬件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并重。

(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才强校战略教师队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大楼,没有大师,注定不能成就好的大学。地方高校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心思,打造名师工程,走人才强校之路。所谓人才强校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办学的思想,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第一,以教师为本,切实落实教职员工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要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切实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要充分发挥校、院(系)教代会和工会的作用,广泛发扬民主,认真倾听一线教师的心声,真正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监督;充分尊重和发挥校、院(系)学术机构在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与学术有关工作上的决策权,把教授治校与管理专家治校有机结合起来。第二,以和谐为着眼点,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必须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整治力度,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在校容校貌、绿化美化、清洁卫生等方面长抓不懈,特别要注意提高教师生活待遇,改善教师的住房和生活环境,营造适合的人居自然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更要重视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它主要包括学校严谨的校风教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等。通过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成材的机制和环境,形成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校园文化和氛围,建立公正、公平和透明的人才选聘机制,探索有利于团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及考核机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岗位要求,制定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师的评价、聘用、待遇、晋升、流动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教职工个人发展的有机统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的创新兴校战略激烈竞争是时代的显著特征,教育领域的竞争也在所难免,在学生之间,在教师之间,在院系之间,在国内高校之间,在国内外名校之间,竞争无所不在,竞争无不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是每个地方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对此,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说的虽然是世界一流大学,但对于众多的地方高校而言,也不无意义。因此,地方高校应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行业、面向实践、以特色求发展,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之路。所谓创新兴校战略,就是以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三个面向”为指针,立足自身,放眼周边,以前瞻性的眼光回应时展对高等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定位是基础。所谓科学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高等院校定位系统主要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科专业定位等。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学校所在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以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为基点,结合学校实际和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论证,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发展战略论文范文第5篇

新兴战略产业是以新兴技术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而新兴技术(EmergingTechnology)是“基于科学的,有可能创立一个新行业或者改造一个现有行业的创新”,即新兴技术概念有三方面内涵:新兴技术是知识基础正在扩展的新近或正在发展的创新技术;将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新市场正在形成或者正在革新原有市场。新兴战略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一是创新效应,即依靠科技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率;二是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它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我国著名学者黄鲁成教授领导的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黄鲁成等(2007)将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定义为一项新技术实现大规模生产(应用)并获得商业利润的可能性,判断一项新技术是否具备产业化潜力,不仅要考虑技术本身,还要考虑是否具备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基础条件及符合社会发展规划的程度,并带来相应的经济利润和社会效应;黄鲁成教授提出了辨别新技术的商业化潜力的新思路:认为应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确立新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反映主客观要求的方法论框架,并阐述了应用该方法的基本步骤;黄鲁成、卢文光开展了新兴技术的识别研究,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属性综合评价和决策系统,对一组技术进行了判别,进而对其进行了分类。

2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浙江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实践与策略

浙江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科学定位、组织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等,一系列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前沿实践成效初现,迅速崛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引人注目。

2.1立足浙江实际,制定浙江省战略性

新兴产业规划科学发展,规划在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一思想,深人调研浙江省情并结合国家及全球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确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浙江省确立的三大重中之重的新兴产业领域分别为物联网、生物产业以及新能源。浙江省经信委专门新设了“转型升级办公室”,作为浙江发展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保障。

2.2充分发挥政府政策鼓励和引导作用

作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浙江省政府拟定了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5%,主要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在政府推动及政策引导下,浙江企业投资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已至少有500亿浙江资本投资太阳能。从2006年至今,温州正泰集团累计投资太阳能产业20亿元,实现产能约为130兆瓦;最近又宣布在甘肃再投资2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预计到2013年其产能将超过1000兆瓦。昱辉阳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第一家上市的太阳能企业,其年销售额已从2005年投身太阳能产业时的5000万元上升至2009年50亿元以上,4年增长100倍,预计2011年销售将达500亿元。浙江省对于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基本是价格补贴。例如,对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浙江省政府对每发一度电补贴7毛钱,再由县市级政府补贴7毛钱。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也享受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近日,浙江省政府出台《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2年光伏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结构的1.5%以上,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浙江将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社会和民生发展等多方面统筹安排,力争实现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成为国内重要新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浙年集团生产的12米低入口的电电混合公交车,将中国新能源公交车推向了国际市场,至今已经销售600多辆;康迪生产的KD08型纯电动汽车已经批量出口美国1000多辆,购车者享受美国政府每车补贴从原来的2500美元提高到目前的4435美元,个别州政府还给予购车者每车购车价的50%的补贴。

2.3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必须围绕这一核心。为此,浙江实施了“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即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浙江省要培育和引进上百名国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学家,要培养上千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上万名科研开发骨干,这样构成一个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而创新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一个重要的抓手,创新团队是攻克核心技术、创造重大科技成就的突击队,是凝聚、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浙江已于2009年底遴选了首批50家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通过严格的评审遴选的这50个创新团队的负责人,都是在国内外优秀的、拔尖的创新人才。第二批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的申报、遴选工作也于2010年上半年启动,并即将完成。浙江希望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把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加以推进。浙江许多企业也制定了有效的人才战略,将人力资本的打造提升到了制高点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力争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使员工得到同步的提升,个人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施展,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2.4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妥善处理新兴战略

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积极促进新兴战略产业集群化、项目集中化、用地集约化、产品的品牌化、技术的引领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给予项目申报、土地供应、银行信贷、企业上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政策倾斜,并且以亿元以上企业为基础,实施扶优扶强和“一厂一策”,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据一定地位、带动能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骨干,真正实现龙头企业和专业化企业的良性互动,把协调推进发展要素作为浙江夯实根基、体现特色、优势扩张的重要着力点。积极协调省直有关部门、金融部门,召开银政、银企对接会和重点项目推进会,全力为企业和项目解决审批、资金等方面的困难,既将企业“扶上马”,还将企业“送一程”,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持续发展赢得先机。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2010年,作为“四大建设”战略主要载体,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项目、大企业纷至沓来,一条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加速崛起。例如,作为浙江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的大江东新城,发展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发展优势成倍放大,成为集聚各种高端发展要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平台,已吸引东风—裕隆汽车、中国南车集团、世界500强ABB等大企业集团均带着数十亿资本相继落户。截至2010年9月,大江东新城在建产业项目共91个,总投资达304亿元。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大江东新城工业经济总量将突破1500亿元,远期产出年工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以上,等于再造一个“杭州工业”。浙江的产业集聚区立足可持续发展,注重产业招商,坚持择优招商,体现“绿色招商”。浙江重点培育的企业也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研发、制造和产品使用的全过程,顺应了世界环保的需求,赢得了环保竞争力。

2.5坚持统筹兼顾,构建若干高效的新兴战略

产业链针对浙江现有产业现有发展基础,从有利于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行业带动性強、能够提升浙江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技术产业化項目入手,结合“四大建設”(大平台、大产业、大項目、大企业)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努力构建高效的新兴战略产业链,即上游原创开发,加强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中游生产制造,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下游营销零售。三个环节同时发力,统筹协调。徐蕾、李靖华通过对浙江57家行政服务中心的实证分析,认为:从“大政府小服务”到“小政府大服务”的再造的最主要决定因素是中心和部门领导的企业家素质,其次电子政府的推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浙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应着重培育各级政府及各行政服务中心领导的企业家素质,快速推进和优化电子政府,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实现浙江新兴战略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