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范文精选

发展前景

发展前景范文第1篇

一、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进程一直缓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又出现了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南亚各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集体自力更生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南亚7国元首于1985年12月6日在达卡举行会议,通过了《南亚区域合作宣言》和《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宪章》,宣告南盟成立。

南亚各中小国家对印度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地位,这使小国对它产生不满和疑虑的情绪。印度也担心各邻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导致了长期以来印度与邻国历史形成的天然互补贸易关系日益萎缩。另一方面,近年来由于印巴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一年一度的南亚各国首脑会议自1998年以后再三延期。缺乏信任也是导致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近年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条件分析

进入新世纪后,南亚各国工商界人士对本地区区域合作停滞不前的状况深感不安。认为国家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和平协商和互惠合作来解决。“9•11”事件后,印度希望在国际组织以及反恐等重大国际问题中得到本地区国家的一致支持。于是也给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1.印巴双边关系的改善。2003年4月18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对克什米尔视察时,在记者招待会上向巴基斯坦伸出友谊之手,呼吁开创印巴关系的“新时期”。巴基斯坦方面很快给予积极回应。

同时,巴基斯坦在对印政策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坚持其长期以来要求首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才讨论其他问题的立场,提出就所有未决问题进行复合对话。

南亚的稳定有利于美国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美国一再要求印巴恢复谈判,使双边关系正常化。中国希望两国能够和平协商解决问题,将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

2.印度对南盟态度的转变。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这与印度对南盟的战略考虑是不无关系的。印度一直在该问题上采取非主动的态度,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够的责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战前与南亚其他国家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三是印度在发展区域合作问题上患得患失。冷战后,印度逐渐调整了对南盟的政策,从冷漠到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有几方面原因:1991年7月上台的拉奥政府进行了经济改革将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而南盟无疑成为印度发展经济有力的借助平台;印度推行与南亚其他国家改善关系的睦邻政策政策为南盟的发展扫除了一个巨大障碍。其他地区合作联盟的发展,给了印度以很大启迪。

3.印与小国的经贸合作加强,给予邻国税收优惠。印度与斯里兰卡于1998年12月28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被视为突破性的进展。印度对尼泊尔原产地生产和制造的所有进口商品实行零关税。孟加拉国继尼泊尔之后可能成为印度公司的制造天堂,这将会有助于更多的印度企业在这些国家设厂。但是,南亚区域合作也存在着不少的消极影响因素现阶段仍一直影响着南盟的发展。印度各个方面都在南盟国家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力量。如果印度对邻国是友善平等的,那么它的强大和力量可以成为合作的基础,但是印度如果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国之上,只会使南盟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第二,由于南亚国家经济结构类同,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之间的差距悬殊使得它们合作的领域有限。

三、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的前景展望

南亚地区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特别丰富,加之各国相近的文化、相邻的地理位置,南亚区域加强经济贸易合作有着巨大潜力。

1.多条河流从北至南流经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水力资源丰富。各国合作开发这些水力资源,不仅可达到控制洪水泛滥和内河通航的目的,而且将极大地缓解该地区的能源危机。

2.由于运输和关税等方面的原因,南亚与区域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竞争力不强,各国贸易均处于逆差。南亚区域加强经贸合作,各国都将受益。

3.南亚国家有建立合营企业的可能性。印度的许多中间技术适合中小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要求。

南亚区域经贸合作虽然存在巨大潜力,但因存在许多政治经济问题,印巴矛盾是南亚区域合作的最大障碍。1997年5月,印巴首脑会晤,两国关系有改善迹象,但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短时期内不会取得一致。此外,印度与尼泊尔、印度与斯里兰卡等国存在一些政治分歧严重阻碍了南亚区域经贸合作。南亚国家为一些共同问题所困扰,最主要的是贫困和洪水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些共同问题,各国必须团结一致,加强经贸合作。

总之,随着世界经济和其它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南亚区域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南盟成员国的共同努力,该区域各国间的合作和交流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彼此间的猜疑和矛盾随着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强会逐渐减少,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

发展前景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分析发展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前提下,对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流派作了回顾,着重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发展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一、发展经济学的来源

对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从它的起源开始深入研究它的发展历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萌芽,经过十年,该学科就被冷落。从发展经济学定义看这一问题,在上个世纪经济迅猛发展,很多国家渐渐摆脱了发展中国家的桎梏,逐渐走上经济发展道路。

最早的经济学萌芽是从1938年威廉姆·吕彼克用法文发表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一般把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初。这是结构主义兴盛时期t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得到迅猛的发展;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这是新古典派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复苏并出现依附论,这是发展经济学发展昌盛时期,紧接着在7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断节。直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发展经济学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新增长理论时期,这个时期发展经济学达到了理论成熟的时期,很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学家渐渐地在理论上有所创新。

二、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概念是:凡是研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都可以算是发展经济学;狭义的概念是:发展经济学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经过战后50余年的探索,人们对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研究方法选择上,以及方法论认识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不过,即使如此,人们尚无法解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许多问题。可见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性。了解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一些研究方法,这有助于在研究过程中减少因研究工具短缺、选择不当带来的各种困难,也有助于更方便、更科学地解释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大体划分为三类:实证主义、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只有通过观察(感觉)获得的知识才是可信赖的,旧的实证主义甚至认为推理亦不可靠,而较新的实证主义则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产生的知识也可以认为是可靠的,称为逻辑实证主义。自然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认为,只有直接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即有形的事物及其关系才是真实的,认为只有当理论或命题能够用数量表示时,这种理论才是有效的。

四、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如果说发展经济学中工业化理论对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那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工业化进行了比较准确的定义。前世行副行长、经济学家钱纳里把工业化界定为“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我国的张培刚教授则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从技术创新角度对工业化进行解释,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础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概括起来说,工业化的实质就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比例上升,低效率的农业部门比例下降。

其次是工业化理论历经几十年发展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参照物。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工业化问题的最初阶段,以刘易斯模型为代表。刘易斯认为,主导经济发展的是工业部门,决定经济成长的关键是工业部门自身的扩张过程,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他还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三种工业化战略:农产品出口,强调国内市场和制成品出口。

新古典学派这种发展观点,显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实际。事实上,市场机制起不了合理调节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利益并不能普及人群。贫困,失业、社会矛盾、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现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增无减。除了前述对发展的基本看法外,发展经济学也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方法,并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经济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从而在贸易条件、商品出口、跨国公司投资各方面都蒙受损失。但一些发展经济学家却往往从发达国家的角度去解释和辩护,从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发展前景范文第3篇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为国家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就等于占领了市场地位,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煤炭企业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煤炭企业合理的规划布局:一方面控制了当前煤炭企业的数量,另一方面又保护了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煤炭是确保中国未来20年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资源,其经济价值将在未来稳步提高。兖矿集团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判断,总体方向把握正确,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发展模式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风险预控等方面都作了周密谋划,总体规划项目前期调研和论证充分,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该规划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好规划的调整和优化。兖矿着力做强做大煤炭、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装备制造“三大主业”,加快建设并形成省内鲁南、邹城、兖州“三个园区”,兖矿本着“资源有偿使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加大对外开发力度,积极与国内资源大省新疆、陕西、贵州、山西、内蒙古等省联合,共谋发展,取得良好效果。

2.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规划

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之一,国家一方面通过宏观调控来限制当前煤炭的产量,另一方面也通过一些政策倾斜,鼓励煤炭企业拓展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多元化发展,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煤炭企业能够规避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当前很多煤炭企业所做的非煤产业,多数属于安置型的经营范畴。在煤炭企业竞相崛起的今天,“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各个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身上,也践行在他们的实际发展中。兖矿一直把非煤产业作为煤业企业发展战略支柱共同发展,培养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加快煤炭内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精简机构,合理配置资源优势,开展煤炭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快煤矿大型装备制造技术和煤矿现代化建设,提高国产化技术水平,推动安全高效矿井和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经过几年的投资,兖矿已经形成煤化工、煤电铝及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与煤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兖矿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发展,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资源即将枯竭恶性局面;提高煤矸石、矿井水、瓦斯和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了更多就业问题,同时提高了产业结构科技含量,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技术水平,随着煤炭企业产业有效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了资源利用,促进了煤炭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3.兖矿抓住煤炭当前发展机遇,加快资源整合的发展规划

兖矿集团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快对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的整合,兖矿集团根据我国煤炭分布情况,很早就实施了资源储备超前策略,兖州煤业利用公司的上市平台,累计5次融资发行股票,实施了10次战略性收购。外部资源开发成效显著,把握国家鼓励煤炭资源重组的发展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先后在贵州、陕西、新疆、内蒙古鄂尔多斯和澳大利亚取得15个井田、2个矿区探矿权,贵州、鄂尔多斯、新疆等能化公司被确定为资源整合主体。贵州能化公司加强多元化经营、国际化合作,成功引进战略投资,发展前景广阔,新疆能化公司抓住国家支持新疆发展机遇,靠实绩赢得地方支持,“一基地四矿区三园区”加快建设。榆林能化公司甲醇项目获2010年国家优质工程银奖。兖煤澳洲公司突出“走出去”有效发展,在境外树立兖矿品牌形象,为向国际化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兖矿煤炭主业实现产销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产销运行良好,尽管和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企稳密不可分,同时也体现了兖矿集团加快煤业建设突出的重要成果。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储备,为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发展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WTO,入世,农业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农产品贸易

我国加入WTO已经历时5年,迄今已经全面完成了入世议定书中承诺的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各项义务,进入了所谓的“后过渡期”。在这5年中,我国的农业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比1991-2001年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0.04和0.08个百分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以WTO农业协议定义的农产品加上水产品作为统计口径,据商务部统计,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06年后,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月累计出口额达到21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可以说,我国农业基本上平稳地完成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

上述情况与入世前人们的普遍预期显然有相当大的反差。加入WTO时,我国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做出广泛的承诺,包括大幅度削减关税、对部分重要农产品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立即停止使用出口补贴、限制农业国内支持支出、规范动植物检疫措施和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等。履行这些承诺使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远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入世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做出判断,我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但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而入世后会出现在增加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进口的同时扩大畜产品、园艺产品和水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的局面。鉴于当时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因而人们预期入世会导致这些产品的价格下跌,进而对农民收入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从各方面情况看,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变化要比预想好得多,这种局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从外部看,主要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在2001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减轻了我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从内部看,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鼓励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粮食品种实施保护价收购、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产品出口退税等,而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信号变化和激励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实现优化调整,更好地适应了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然而,虽然入世后的实际情况与入世前有关研究做出的判断存在较大差距,但这些研究所强调的一些长期趋势性因素仍然是有效的,并且将决定我国今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的演变前景。

首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农业资源外流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土地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下,地方政府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机,借助于行政力量从农民那里廉价征用耕地后将其转用于各种非农业开发项目,从中获取各种形式的收益。这导致大量耕地被合法甚至非法占用,直到近年中央采取严厉控制措施后才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这一局面。这一情况与国家为保护环境而实行的退耕还林计划和农民在市场机制驱动下扩大蔬菜等园艺作物种植结合在一起,导致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到总产量的增长。

第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导致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需求总量的增加则主要体现在农业部门提供的工业原料上。受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的影响,尽管从2000年以来我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显著低于1996年创造的414公斤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国内市场上并没有显现出粮食短缺的明显迹象。实际上除了2004年外,我国在谷物贸易上一直保持净出口地位。与此成对照的是大豆、植物油和棉花进口规模急剧增加,成为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赤字的主导因素。然而,我国大量进口大豆是由于国内榨油能力急剧扩容引起对原料需求的增加,而榨油业扩大加工能力则是由于国内外企业预见到国内市场对植物油和饼粕的需求增加而大量投资所致,这一过程在入世前已经启动,入世后放宽对大豆进口的限制只不过是为这一发展增添了额外的活力而已。统计数据表明,入世后我国的大豆生产并没有下跌,而是维持增长,即进口增加只影响到大豆生产的增长幅度。类似情况也出现在棉花上。我国棉花进口急剧增加发生在2003年之后,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纺织业界面临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进入所谓的“无配额”时代而产生乐观预期,进而扩大纺织品加工能力所致。虽然2002和2003年我国的棉花产量低于入世前2001年的水平,但随后两年产量大幅度增加,2004年更创造出新的历史纪录。

第三,非价格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农产品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更为关注食品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标准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点,发达国家实施的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越来越严格,日本和欧盟于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就反映出这一趋势。恰恰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例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公害频繁发生,面临这一形势,政府监管机构表现出严重的能力缺失或不作为。由于这种情况,我国具有很强价格竞争力的畜禽肉类产品并没有能够如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大量出口海外,进口产品却显著增加,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也成为净进口方。虽然我国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势头,但也多次受到进口方限制措施的打击。然而,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成功地突破了进口国设置的“绿色壁垒”,例如山东省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日本加强食品安全管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主动改善产品质量和调整生产结构,把别人失去的市场转变为自己扩大出口的新机会。第四,只有不断扩大农民在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持续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2001-2005年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了30%,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提高了约20%,消除价格因素后,农民农业经营纯收入年均仅增长2%左右。鉴于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升,即使政府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单纯靠发展农业显然不足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更不要谈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了。另一方面,入世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农业经营活动得到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考虑到第一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2.6%,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实施支农政策的空间构成严格限制。入世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选择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入世承诺的约束。这种情况在大豆产业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加入WTO时,我国完全开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场,大豆进口关税率为3%,豆粕为5%,进口数量不受任何限制;对豆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配额内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调到9%,配额外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调,到2006年过渡期结束时改为9%的单一关税。入世之初,我国利用制定转基因产品管制办法的机会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进口,但2003年后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2006年上升2658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将近2倍;豆油进口量更由2001年的7万吨上升到2004年最高时的252万吨。面临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只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等间接措施支持大豆生产,对进口数量却无法有效实施调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绿箱标准的政策在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模式下面临操作成本过高的限制而难以实施,而价格补贴和口岸保护等操作成本较低的政策则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这使得政府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上面临困难的选择。

总结我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实践,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我国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变化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条件下,农户和企业也会理性地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为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例如,我国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

第三,我国尚未形成适合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产业链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一方面,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赢机制,在缺乏社会征信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常常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出现“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当作为常常不仅未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造成“政府失灵”。这种情况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

第四,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尽管我国顺利地实现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但今后的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决定了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最近商务部了关于农产品出口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加强质量效益、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针。根据规划,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规划体现了将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发展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型汽车市场特征发展前景

微型汽车一般是指发动机排量不超过1.1L,车身长度、宽度、高度不超过3.8m、1.6m和2m,最大载货量不超过600kg的汽车。微型汽车产品具有燃料消耗少、使用费用低、占地面积小、用途多、适应性广等特点,包括微型轿车、微型客车和微型货车。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微型汽车业快速增长,成为汽车行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车种之一,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重要拉动力量和生力军。我国的微型汽车在国际上也有着一定的竞争能力,在价格、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实力。目前,微型车在汽车行业的比重已增加到31.65%,并已初步形成了长安、天津汽车、昌河、柳州五菱和哈飞五大微型汽车企业,这五家汽车的生产集中度超过了90%。

最近几年以来,微型汽车行业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潜在的市场空间将不断扩大,行业整体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微型汽车行业出现了新的市场特征:

1产品呈现高档化、环保安全化

国内微型轿车新产品动力配置集中在1.1L黄金排量,成为最近两年以来国内微型轿车市场最明显的变化,它是微型汽车厂家针对市场变化需求及大中城市对1L排量微型轿车限行政策,为获得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所做出的选择。各大厂家的最新一代微型车排放完全达到欧II标准,基本配置档次明显提高,用户根据需要还可选装助力转向、自动档、ABS、安全气囊和中控门锁等,甚至包括高级音响和DVD、电子导航选装件。而且随着购买能力提高,消费者已经逐渐脱离了以前一味对车辆经济性的要求,现在对舒适性、安全性和个性化的要求也已经大大提高。产品发展趋势上,化油器车型已退出微车市场,微型汽车实现了全部电喷化的换代。今后的微型轿车将告别低档、简陋,迈向高档化、个性化、安全环保之路。

2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线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为适应新形势和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推出的微型车新品之多、更新速度之快、产品档次之高、市场影响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微型汽车新产品的内涵正在扩大,上市速度明显加快,几大微型汽车厂家已制定了推出新产品的计划,不是一年推出一个新产品,而是几个新产品。长安、五菱等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推出新车型新品种,形成了从微货、微客到微轿的多系列产品梯度格局,产品价格为2~8万,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3产品突出品牌价值特征,市场竞争延伸到多方位

目前,全球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丰田通过控股和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国内微型车行业,国内微型汽车市场将成为世界汽车公司激烈角逐的新场所。在竞争激烈的微车领域,汽车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和形象展示。新产品开发方面,微型汽车企业已开始打破单纯从国外引进的途径,多采取合作方式,强调理念性和时效性,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国内推出的第一款微车雪佛兰SPARK正是倚靠通用汽车雄厚的全球研发实力和品牌优势,成为全球畅销的品牌之一,其全球销量在通用汽车公司所有品牌中占首位。

服务方面,微型车行业与普通消费者联系密切,其服务特点是亲切、快速、有效、合理。各厂家也纷纷展开了系列竞争,长安的“长安亲情,春季关怀”服务活动,哈飞的“哈飞关怀星月服务”活动,上汽通用五菱的“专业服务,真情回访”的全国集团用户回访活动等,微车市场竞争延伸到售后服务领域。

价格方面,中国国内微型车的价格比较低廉,微型货车一般为2~4万元,微型客车一般为3~5万元,微型轿车一般为4~7万元。在现有价位上,各厂家在增加功能、增强载货能力、提高性价比上狠下功夫。在保持现有成本的前提下,使微型货车具备载货拉人的功能,形成与微型客车一样的特点;同时,选择扩大货箱和载货能力进入轻型货车领域,争夺轻型货车低端市场。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汽车政策和油价上涨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列入其中,微型汽车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受到市场各方的格外关注。

3.1油价上涨使微型汽车优势得天独厚

在市场强劲需求拉动和国际游资的推波助澜下,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在国内,国家发改委几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如今随着油价的持续高涨,绝大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年初至今,汽油价格已经上调过多次,93号汽油上涨过5元。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绝不是个可以忽略的数目。节能实用、品质优异的小排量微型汽车无可厚非地成了他们的明智选择。

3.2国家政策鼓励微型汽车发展

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十二章消费政策第一条明确提出:培育以私人消费为主体的汽车市场,改善汽车使用环境,维护汽车消费者权益。引导汽车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新动力的汽车,加强环境保护。10月28日,中国首个油耗强制性国家标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并于2005年7月1日开始实施第一阶段标准。尽管有业内专家对标准制定的依据有不同看法,但标准对降低油耗及小排量车发展的促进作用却是肯定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月25日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为强化节能,国家将研究鼓励发展节能车型和加快淘汰高油耗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鼓励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政策。在国家发改委专门举行的新闻会上,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择机实施燃油税改革方案。

3.3国际流行深入国内人心

能源的紧缺使经济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和推崇小排量汽车。目前,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经济型车占轿车总销量的60%左右;欧洲排量在1.0L以下的小型车年销量达到450万辆;法国、韩国、日本都不同程度地对购买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给予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支持。

不利因素包括:地方限制微型汽车政策依然存在;国家主管部门也有所考虑,但取消不合理的地方法规尚需时日;国家相继停止个人购车贷款和经销商销车贷款,使个人和企业货币支付能力减弱;降价对微型汽车形成打压;近年来,各汽车厂商相继宣布大幅度降价,拉低了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几万的轿车越来越多,消费者根据价格和配置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轿车降价必然波及微型车的市场;国家有关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微型车在价格不能提升的情况下成本上升,影响其企业利润。

未来数年,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成熟,根据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微型车市场可能发生较大改变以适应市场。

3.4微型轿车所占份额将逐渐加大

随着国家法规对汽车安全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另外,包括民营企业(如力帆)和外资企业的所有微车企业都已大举进入微型轿车行业所引起的价格大战,使得微型轿车价格继续下降,开始贴近普通百姓。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微型货车基本呈现负增长,微型客车的增长速度也逐年弱化,只有微型轿车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两位数,高于微客,若以现在的增长速度发展,微型轿车成为微车市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3.5微车企业进军大排量中高级轿车市场步伐加快

微型汽车行业虽有规模产品,但经济效益却总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现有的局面,民营以及外资等微型汽车企业纷纷将上马大排量中高级轿车。哈飞、江南汽车等推出的中级轿车都已经投放市场,长安也将加入到国内中级轿车市场的竞争,其他微型汽车企业也看好了国内大排量轿车市场,都准备进入市场。

3.6微型汽车将替代农用车进一步扩展城郊及农村市场

农村、中小城镇及城郊将对微型车产生巨大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国家对达不到欧Ⅰ排放标准的农用车实行淘汰,因此,农用车正面临升级,车主需要既安全又能遮风避雨、能装载200~400kg的货物、售价在1.8~3万元的廉价四轮车,微型车正好可以满足这类需求。另外,燃油价格上涨导致农用车营运成本增加,在运输少量货物时,使用微型载货汽车更为合算。而且相对于摩托车,微型汽车在安全性、环保性、舒适性等方面更胜一筹。上海通用五菱的五菱之光正是切合了这个市场,使其超越长安占据龙头地位。

3.7微型汽车行业联合重组将继续上演

2003年3月,长安重组南京金蛙,建立溧水基地,巩固了南京在长安集团的地位。一汽重组天汽后,吉林以微型客车为主,天津以经济型轿车为主,把幸福使者放到了云南生产,微车布局日益清晰。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着力打造微型汽车“航母”,该公司拥有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和东安动力的控股权。另外,外资、中国汽车巨头、民营资本的纷纷涌入会促使微型车行业的自我整合及不断扩大规模。这样,在国际跨国汽车巨头鏖战中国的背景下,微车行业联合重组形成微车五霸或进入三大集团之一,或自我组合、布局的发展趋势仍将延续。

3.8微型汽车企业将加快国际化进程

微型车行业进军国际市场。据报道,2004年,长安微型车实现整车出口4000辆,吉利微型轿车也有1000多辆出口海外市场,而且微型轿车技术首次实现出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