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发展临港经济国际经验

发展临港经济国际经验

港口作为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一个国家或区域资源配置和物资流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港口城市已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与载体。近半个世纪以来,沿海地区临港经济迅速崛起并持续高速发展,依托海港建设、大型船舶运输发展起来的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在跨国公司的运作下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大生产,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经济带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大生产的强烈辐射带。

临港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指依托港口及港口城市发展相关产业(如石化产业、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粮油加工业、海洋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的沿海区域经济增长极。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依托沿海优势,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临港产业带动战略、贸易促进战略,利用港口及港口城市的集聚辐射等功能发展临港经济,实现临港工业、临港物流业、临港商贸业的协调发展,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临港经济是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省海岸线漫长,港口(湾)资源丰富。在新一轮产业带建设中,我省应着力开发利用沿海港口(湾)资源、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重点建设全球化大生产的大进大出的基地,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目前我省临港经济发展的不足

我省临港经济体现了港口的“集聚——扩散”、“支撑——带动”作用及与周边地区动态关系,同经济社会关联度密切。目前,临港经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优化了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有: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布局有机联系少;临港工业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长;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压力加大,水、土地的自然要素资源供给总量不够充裕;人才数量和结构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现代化港口人才紧缺;政府服务有待改善,等等。

二、发展临港经济的国际经验

1.临港经济发展是寻求自由贸易的演化过程。沿海的港口毗连海洋,邻接陆地,具有充足的水源、广阔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有力的协作和能源供应以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条件,加工冷却和排水可以利用海洋,直接利用海洋资源作为原材料。从发达国家及地区看,临港经济最初模式源于自由港贸易,以经营商业和贸易为主。1547年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湾的里南那港,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17世纪以后,一些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和航海业发达的欧洲国家,为了扩大对外贸易,陆续把一些著名港口城市辟为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如德国的汉堡和不莱梅、法国的敦刻尔克、丹麦的哥本哈根、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到20世纪50年代,临港经济在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以出口加工区为主要形式,主要发展“出口替代”工业,有些出口加工区还发展了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发展旅游业,搞综合经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和贸易相互依赖,港口不仅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2.临港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港兴城兴、港衰城衰”,这是世界各大港口城市几百年来的普遍现象。近半个世纪来,在沿海出现了造船、修船、水产品加工和原料加工这些直接与海洋有关的工业部门。发展中国家开采的石油60%以上都经海上运输,有通往沿海港口密集的管道网输送石油;随着油轮的容量越来越大,使超级油轮出现,沿海炼油工业迅速发展;港口城市的钢铁工业也迅速发展,形成临海巨型钢铁城,钢材成品直接供给造船工业以及出口;沿海建立核电站,海水用于核反应堆冷却水非常便利等,从而形成了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密集的港口经济带和沿海地域的工业群。这些吸引了大量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又促进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学、电子、电力等工业向沿海转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沿海的经济功能,提高了沿海工业的重要性,使得依托港口发展的城区日益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

3.新兴国家得益于临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韩崛起是当代世界的两个经济奇迹,其关键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业,形成了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基本特点是: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各自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强有力的基地。全球化时代的港口已不仅仅是运输枢纽而且成为全球化大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首先,临港经济造就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分析日本的生产流程图式,共同的是把工厂内部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同全球航运物流流水线,在深水港湾的码头前沿直接地并联在一起,从而造就了一种贯通全球的自动化流水线;现代远洋航运物流业形成一种有巨大能量的、规范化严密保障体系的、可准确无误的系统作业链,如同现代化大工厂里的系统化、自动化流水线一样,可按企业经营的需要实际运作。其次,现代港口信息网络的发展,已使现代枢纽港成为综合运输系统的“神经中枢”,确保同临港工厂的对接准确无误。加上海运和陆运卫星定位技术的广泛采用,以及国际间海关和大型生产商销售商的信息系统连接,最大限度地实现世界大物流格局,造成全球物流一体化。第三,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法规等因素完善了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两国经济奇迹对于陆域资源也相对贫乏的我国发展,临港经济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4.实现物流业与临港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经济全球化使临港工业和海陆运物流业在海港前沿对结,三种流水线的结合统一,引发国际航运和物流的新发展;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展即时运输和就地生产,引发了对集海、陆、空等运输方式为一体的多式联运的需求。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各国普遍重视物流在港口及临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各国企业为了充分运用大批量运输的规模经济效应,纷纷在港口建立了仓库或物资配送中心,安特卫普港有美国福特公司、孟山都化学公司的配送中心,鹿特丹港有韩国韩进海运公司、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物流中心。为了适应企业对在港口设立仓库和配送中心的需求,世界主要港口都专门开辟特定区域、配备所需设施为企业提供仓储和物流配送所需的全部服务,如鹿特丹港的埃姆海浪、波特莱克和马斯维莱克特物资配送区、新加坡港的开平分拨区和日本横滨的“综合物流码头”。汉堡港因地制宜地发展物流业,兴建物流中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投入产出比为1∶6。物流业和临港经济的发展需要广大经济腹地的支撑,鹿特丹、新加坡、香港和休斯顿等港口都是有广阔的腹地支持而得以发展的。

5.拉长临港产业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许多国家发展本国港口的指导思想从单一追求港口吞吐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向以实现港口长期价值最大化,即利用港口发展国家经济、增加就业机会,比从投资港口基础上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更加重要,港口创造的经济增加值以及就业机会已成为发达国家衡量港口对国民经济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如洛杉矶港是美国西海岸重要的贸易港口,临港产业创造出产值268亿美元,洛杉矶市约70%的收益和港口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临港产业还创造了几十万的就业机会(每11个职位中有1个与港口业务有关)和数以亿计的工资、奖金、州和联邦政府的税收。临港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洛杉矶城市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也较早关注产业集群问题,并制定了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兴建了大批临港产业园。主要做法是,将临港工业划分港口,由港口出租、组织招商引进项目,依靠港口运进原材料,在港口加工,再向外出口。如比利时的根特港,利用土地出租给VOLVO汽车制造厂,由瑞典引进设备及原材料和零部件,到根特港分厂组装成成品,利用港口出口。这个厂又带起来一批三产产业,像这样的工厂举不胜举。滚雪球式的发展,越办越大引进了不少外资项目,互相受益,使城市围绕着港口的建设而发展。

6.港口日益作为独立的主体、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的需求与挑战,要求更新港口经营理念,改革港口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确保港口的生存和发展。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经营和现代技术进步的迅猛发展、集装箱运输船舶的大型化以及国际班轮公司向全球承运人和全球性联盟的转化,港口在国际经贸和综合物流中的战略意义和枢纽地位日益增强,迫切要求港口拓展其综合物流和信息中心之功能,实施港口多元化经营战略。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可行措施实行港口从行政机构到商业实体的转变,如民营化和公司化。目前发达国家还积极探索按港口“地主型”管理模式来运作,港口管理局拥有港口码头设施、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和土地使用权,其已成为当今港口发展的既定方向,如美国纽约港、巴尔的摩港、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和法国马赛港。港口的商业化趋势使众多港口能够拓宽自主经营范围、改善港口设施以吸引船舶到港,增加货物流量,成为国际物流中最具战略意义的集结点。

三、对我们的启示

1.加速港城区一体化进程,推进自由港建设。港城区联动,是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模式。就是通过设立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国际物流园区,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监管,促进保税区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机结构,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的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在港口与城市之间通过建临港产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城市与港口的关系,以港口优势整合现有的生产要素,以大项目为龙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港城共荣。实现港城区联动,是大力发展临港经济的必要条件。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大都实行自由港政策,自由贸易区有助于国内外航运企业集聚,进而加速临港经济发展。宁渡——舟山港正在申报设立保税港区。保税港区必将增强和完善港口的中转、配送、采购、分拨、加工、定舱、结算、报关、报验等服务功能,集物流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与通讯服务和人员服务为一体,促进宁波——舟山港向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方向发展,推进宁波——舟山港功能从工业港向商业港迈进。宁波目前要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设大都市区、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和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加速开放先导区(保税区及保税港区)向自由港区(贸易区)转型。可分为四步走:由区港联动开始逐步达到港城区一体化——由港城区一体化走向自由贸易区——由自由贸易区扩展为自由加工贸易区——由自由贸易加工区走向自由港。

2.兴建临港产业园,培育临港产业集群。临港产业是与港口发展最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化是现代临港产业的特点,临港产业园区是扩大开放的窗口、对外招商的主阵地、项目投入的集中区。目前,我省宁波要在现有的石化、电力、钢铁、造纸、修造船、机械设备6大临港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重化工工业园区、装备制造园区和造船园区等临港产业园建设。今后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投资强度,促进临港产业的集群与集聚,提高临港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同时加强与临港产业园区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前提下,实行公司制的市场化运作,广泛引进国内外中心企业,建成开放式的临港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区中的企业可以实施产业联系促进战略,采取产品链集群与创新链集群相结合的成长路线,推动产业集聚;通过相关产业链接招商,打造和延长临港产业链,有效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结合上游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今后发展规划,加快下游相关项目的引进和原有工业的整合,尽快完善下游产业配套,形成并提高临港产业园区规模,以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3.以加强港口辐射功能为着眼点,大力拓展现代物流业。把现代物流纳入港口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开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加快港口码头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和港口现代物流的载体建设,健全港口设施,完善港口功能;构筑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通信及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的物流政策平台;设立出口加工区,拓展港口业务,为发展港口物流、选商引资和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按照市场经济机制对港口运输相关各环节进行整合,促使其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嫁接”国外知名物流集团,充当其全球物流网的支点,主动融入国际物流体系之中;吸纳国内外更广泛的港口、航运界及生产、流通领域的企业参与物流业发展。根据全省港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布局,选择大型钢铁、造修船、核电、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现代会展、战略物资仓储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先进的大型临海产业项目和石化、医药、机电、水产、服装等具有产业优势的货种,建立专业物流中心。同时加强与长三角经济区及国外物流基地、物流企业相联结,构造一个跨区域的现代物流网络,把宁波——舟山港所在区域初步建成为全市、全省物流配送、分拨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南翼货物贸易的集散地。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运用高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临港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服务,要大力发展包括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商务、订货、外汇结算和电子无纸报关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内容,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支撑经济增长的是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临港产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提高临港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加强科技研发力量,努力跟踪国际临港工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产业层级,建设优势互补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研发基地。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港口基础设施、装卸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根据临港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临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由政府给予资助,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攻关。

5.拓展港口的经济腹地,建立节约型产业发展模式。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必须要有强大的腹地经济的支撑。同时港口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腹地的繁荣。宁波——舟山港要借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把经济腹地向内陆省份延伸、全球范围拓展,不但包括广大的内陆地区,还要面向包括欧美亚非澳洲的全球其他广大地区。临港经济建设要走一条可持续节约型发展道路。首先。树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由于临港产业一般是大运量、大吞吐量、高耗能的工业项目,港口建设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其次,要从环保的角度遴选项目。对重大工业项目认真进行环境评估,优先发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环保工艺和技术,严格控制沿海近岸的工业污染,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化国际港口。

6.通过政府引导、政策促动、体制创新、科学管理,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港口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总体规划者与调控者的作用,高度重视、合理规划港口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多方共同经营管理模式;认真研究现代港口多元化经营发展的目标定位,确保港口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的抗风险能力;根据发展临港经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加强有利于临港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调查研究。目前需要加强以下政策突破:加快宁波——舟山港保税港区建设审批,扩大开放规模力度;成立统一的信息中心,打造货物动态与运输网络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内陆城市建设若干“干港”;协调改善大通关环境等。港口管理部门要根据港口总体规划,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有计划地向市场推出投资项目,通过招标确定投资主体,形成多元投资、多元经营的竞争有序的港口市场。做强临港经济有很多事情需要政府与港口共同努力,如基础设施建设、岸线开发、货主与港口之间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在管理模式上要借鉴国际“地主型”港口的管理经验,以有利于港口发展为准则,在“港口下放”、“政企分开”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打破港口管理中条块分割局面,建立新型的综合型港口管理模式。强化港口管理对港口地区经济规划和管理功能,实现从港口行业管理机构向港口地区管理机构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