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

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四川部分高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共计300名,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40人。

在阅读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列出相关的调查题,并取得各班班主任及班级干部的配合后,于2007年3月10~12日在课后15分钟前发给学生填写,然后随堂收回。为了使调查能够反映不同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状况,本次调查分别对大一学生共2个班级、大二学生共3个班级、大三学生共3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由于大四学生正处于写作论文阶段,此次大四学生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2%。

对调查的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研究,有些调查项目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分别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动机

大学生体育动机是对体育价值实现的动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实现体育功能的实践,又是实现体育价值的结果。大学生只有对体育产生了强烈动机,学校体育才能得到存在和发展。为了了解大学生对高校体育的动机,对大学生采用了表1方式的问卷进行了调查,各项目可以复选。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对体育的动机首先是强身健体,其占比例很大,达到了94.2%,说明大学生能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而为了体育成绩的比例占了21.7%,但多数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而只是将体育运动作为缓解压力的比例占了5.8%。大学体育改革后,大学生对体育的动机由为了考试成绩而变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兴趣爱好,这说明体育淡化了学生的达标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营造是今后大学生体育发展的主线条。

2.2周锻炼次数及锻炼时间

为了了解大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及锻炼时间,设计了调查表。其统计结果见表2、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每次锻炼120min以上的人不到5%,男生锻炼60~120min的人所占比例明显高出女生。锻炼30~60min的比例最高,两者合计占46.3%,锻炼时间不足30min的人中女生也占到18.9%。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女生的锻炼时间总体上少于男生。女生不超过60min者占女生总人数的85%,而男生不超过60min者只占男生总人数的67%。

一般根据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次适宜的锻炼时间,国际标准为每次锻炼时间是30min,我国也是30min,而根据我国状况推导认为每次锻炼时间下限为20min最适宜困。要取得一定锻炼效益每次锻炼时间至少在20~30min。在体育锻炼增强心脏功能研究方面也有研究报导:要达到增强心脏功能的目的,每次锻炼时间应不少于20min,且在20~60min耐力项目比较适宜,对循环和呼吸系统刺激较充分,易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且不易引起关节损伤。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精力旺盛的时期,要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则最好需要每次1小时的锻炼时间。从调查中看出,大学生的锻炼次数明显不足,尤其女生的锻炼时间比男生明显要少。每次锻炼时间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女生体质偏差的原因之一。

2.3每次运动强度

为了了解大学生运动强度与体制的关系,将按体质“强”、“中”、“弱”分三个组分别调查。将平时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定为“强”,成绩一般的为“中”,成绩较差的或者不合格的为“弱”。

从对被调查学生每次活动强度来看,12.1%的同学感觉非常累,48.4%的学生感觉比较累,33.8%的学生感觉不太累,5.6%的学生没感觉。一般认为运动强度小于50%的没有锻炼效果,大于80%属于大强度,锻炼时感觉非常累的锻炼强度往往大于80%,锻炼强度在50%~80%之间会感觉比较累,感觉不太累或没感觉的大致都在50%以下的强度。锻炼时运动强度适宜范围是不应超过最大强度的80%和低于50%,一般在60%~70%之间。适宜的锻炼强度应基本在与自身锻炼状况相适宜的负荷强度即达到有效锻炼强度。

从强、中、弱三类学生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锻炼时经常只维持在50%以下的强度者,体质健康强的学生占37.4%[注:(19.1+40.2+3.4+12.1)/2=37.4],弱类占43.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呈现出体质健康水平越低体育锻炼强度越小的趋势。从性别上看,50%锻炼强度以下者,女生占46.5%,男生占29.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可以认为,女生锻炼强度太小,也是影响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2.4大学生生理指标

为了调查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对绵阳师范学院校医院的“学生生理测量表”进行分析(选取了体育系、数学系、中文系为样本)

从表4可以看出,体育系的肺活量平均值达到了3800,而数学系为3100,中文系则是2900,这些系别的心率差异也比较大。从数据上看,平时经常锻炼的学生比平时锻炼的比较少或者是不锻炼的同学的生理指标高。

为了调查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对身体的生理指标的影响,对他们肺活量(也称肺通气量)及运动后心率的变化进行了测试。此项调查学生共计80人,分为A、B两组,各40人。其中:A组:每周锻炼次数在5次以上,且每次时间在60min以上。B组: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以下或者基本不锻炼,且每次时间在60min以上。

肺活量测定是临床医学用于评价肺疾患时肺通气功能的常规检测手段,它可对呼吸生理功能做出质和量的估价。通过调查发现,A组中肺活量>3000ml的人数达到了40%,明显超过B组。可见,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为了测试运动后心率的变化,首先测量出平静时的心率,然后再检测50米跑步后心率,最后计算出运动后的心率上升值。从50米跑后,心率上升<45次/分者A组高于B组,>45次/分者A组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在运动量相同的情况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都比一般人小,不易产生疲劳,恢复也快。而一般人就要靠增加心跳频率来满足需要,缩短了心脏的休息时间,会过早产生疲劳,运动后恢复时间也较长。其原因是经常锻炼的人,心脏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大,适当增加心跳频率就可以满足要求,很显然这是心脏机能的“节省化”现象。在剧烈运动时,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即使心率达到200次/min左右时,每搏心输出量也能保持个体最大值,具备了承担人强度剧烈运动的潜在能力,能够满足机体剧烈运动的需要,这是身体锻炼给心脏功能带来的良好反应。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有强身健体的正确体育动机,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认识不够,并没有意识到坚持锻炼的习惯的重要性。许多学生体育锻炼次数少,与没有时间及缺少场地器材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高校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学生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加强大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正确认识健康的内涵;优化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文化环境;建立完善的体育评价考核机制;高校体育课程的单一学科结构向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转变、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注重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

参考文献

[1]樊炳有.对整体健康内涵及其促进理论的探究[J].体育学刊,2001,94(2):55.

[2]王启明.当代大学生体育心理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0,(2):79.

[3]程葵.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分析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15.

[4]徐志刚,刘盎.论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3,(4):51-52.

摘要:在深入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技术动作增强体质,增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意识;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