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高校师德论文(3篇)

我国高校师德论文(3篇)

第一篇: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探索

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1.1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教师所肩负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未来,更是家庭与国家的未来。高校在推动国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才能够实现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学生教育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教师的道德素质是道德教育效率的决定因素。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当前,社会中已经逐渐形成了重视知识与文化的良好氛围。在这种背景之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又一个重要意义。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实施者。高校教师在对传统师德师风继承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其中的“德高为师”内容进行继承,更加要对“学高为师”“、技高为师”的内容进行继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热爱学生、重视学生、团结同事、敬业奉献等崇高师德。通过师德师风建设能够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强化。

1.3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高等院校的教师属于一个知识含量较高的群体,其教育对象都是步入社会的学生,承载着教育学生知识与品德的双重任务。在大学生德育形成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具备综合素质,而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2.1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成效

当前,随着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投入的探索与努力的增加,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了更好的完善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高校领导层而言,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对于高校来讲,通过师德师风建设专门管理机构的设立,实现了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组织与领导的强化,努力营造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氛围与环境。从总体上来讲,高校教师的素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具有了较高的知识、技能、荣誉感、责任感等。

2.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教师的奉献意识较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部分教师已经失去了“教师是最神圣职业”的观念,存在着功利意识泛滥、奉献意识淡薄的问题。部分教师仅仅是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获取收益的一种手段,将个人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之前,在工作的过程中时时为自己着想,忽视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存在的这种功利意识泛滥的情况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师德师风,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教育。

2.2.2教师的教学态度敷衍

当前,大部分的教师在备课、教学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但是也存在部分教师备课敷衍甚至不备课的情况。这种类型的教师并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并不追求在教学方面有所建树,存在着“明哲保身”的心理。部分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从事各种兼职、商业性活动,导致在教学方面无法静下心来,甚至有部分教师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的情况。这种类型的教师根本就没有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对学生的行为走向、思想状况等都不了解,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这种情况一方面对教学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丧失了教师自身的职责与使命。

2.2.3教师的学术道德精神扭曲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在教书育人的职责之外,还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术道德精神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高校科研主要包括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两个方面,直接目标指的是通过科研实现职称的评定与待遇的提高,间接目标指的是通过科研形成科研论文。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在科研方面,部分教师也存在着投机取巧的情况,缺乏科学的精神与钻研的毅力,甚至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这些实际上都是在物质利益驱使之下出现的教师学术道德精神扭曲的情况。

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强化措施

3.1在校训精神中纳入师德师风建设

校训指的是学校为了教育的便利而选择若干德育条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随时关注并付诸实践。在高校中,校训是学生与教师都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代表了校园文化与教育理念。对于高校而言,师德师风建设是其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学校的学风、校风等有着决定作用。因此,校训与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着本质的联系,要实现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与校训所传达的原则、目标是相同的,校训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方向,师德师风建设为教师成长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校训的宣传作用、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用校训指导教师的道德准则,用校训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

3.2以科学发展观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等院校的教师在实现自身知识体系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肩负着对各种先进、科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引领思想,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以科学发展观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够真正树立高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不断满足学生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高校教师只有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才能够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且包含教师的学习与深造,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教育开辟新的途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当代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科学地推动创新精神不断向前发展。

3.3实现高校师德师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人们普遍认为道德难以进行衡量,在道德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以德养德”,忽视了制度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需要重视相关管理体制的规范与约束作用。首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进行明确,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等,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在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规章的制定不应该是阻碍,而是要充分发挥师德师风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措施。

3.4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其他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学校其他事业及学校环境也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高校缺乏良好的学术氛围、社会缺乏严肃的职业道德等。在这种环境之下,部分教师面临多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迷茫、错乱的情况,导致最后容易出现错误的选择。因此,要实现师德师风建设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就应从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人际环境等方面着手。学校应该确保其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努力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与环境氛围,为教师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奠定基础。

4总结

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最终对教育质量、学生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强化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该注重自身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等方面的提升,坚持自身求学务实的规范与博学多爱的情怀。虽然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当前依旧存在着部分问题,但是整体上依旧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高校与社会应该抱着积极的心态进一步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提升。

作者:郭明俊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浅谈

一、当前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及原因透析

一是不思进取,工作水平低下:不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教学上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热衷于走旁门左道,习惯于因循守旧,以老办法应对新形势,从业日久也进步甚微。部分教师不能够主动学习高等教育理念和专业领域新知识,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专业知识过时;有些应届毕业生、青年教师自身专业基础不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却不愿意接触一线工作,专业知识得不到提高,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而不能自知,有自知而不能自纠,有自纠而不彻底;或专业知识不全面,只懂一门其他知之甚少;或只知依课本讲知识,课本上有多少就讲多少,以书教书……种种问题,不一而足。二是不讲奉献,缺乏敬业精神:守不住三尺讲台的清寒,抵不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以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取个人利益为上。有的教师以到外面接项目、赚外快为第一要务,学校工作为辅,对分内工作甚至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有的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家庭的经营上,不愿意为工作付出;有的教师习惯工作之前先讲待遇,没有待遇的事情不做;有的教师甚至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持不支持态度,拈轻怕重,不服从安排,期望不现实的自由主义。三是罔顾师尊,育人意识淡薄: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将自身责任仅限于教室之内、讲台之上的授业之言,一下讲台、一出教室门即对学生不闻不问,对学生的不良言行、违纪行为、心理问题等视若无睹。有的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引起学生反感;有的教师缺乏师表意识,语言粗俗,仪表不整;有的教师缺乏自律精神,行为不谨,举止不端;个别教师甚至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接受学生宴请,收受学生礼物,或利用职权私吞学生经费,任意支配入党及评优名额,与学生交往不得体等,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高校教师个人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经济社会大环境、高校内部制度的客观影响。一是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导向偏差。市场经济下,教育的物质基础获得了快速优化,但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铺开,使得各种价值观相互碰撞,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混乱,急功近利、轻奉献重索取,职业道德意识淡漠,道德取向趋于功利化,形成了衍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土壤与温床。二是高校内部的制度导向缺失。有的高校行政机关风气浓厚,教师地位、待遇等不向教学、育人一线倾斜;部分高校职称评审晋级以科研、学术为主导,一线教书育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此外,师德、师风表现虽为大部分高校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范畴,但作为软性指标,远不及教学、科研、教研教改等硬性指标好操作,如不能予以足够重视,易流于形式,对教师威慑力不大。三是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价值导向失衡。古人推崇“师道尊严”,古代教育工作者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德行,讲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当前社会普遍价值观物质化,部分教师缺乏职业认同感,老一辈教师那种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待生如子的人文情怀,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精神气节日渐淡薄。传统的教师及教育价值观部分崩溃,而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新的价值体系难以重构。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忽视道德情操、师德修养的陶冶和提升;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作为主要对象,忽视了教师队伍的思想疏导和价值引导,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老旧,不能深入人心,所起作用极为有限,教师多仅凭感性的职业良心行事,缺乏理性、自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第一,师德应体现对职业理想的坚守及对职业生涯的甘于奉献。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弹性比较大,教师的劳动难以有严格的时空界限,难以对其时间及质量予以准确的量化,工作效果与教师本人对待职业的态度有着莫大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教师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可能相距甚远,所获效果也截然不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职业理想与信念,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重要使命,对社会及学生缺乏强烈的责任感,仅将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更谈不上有高尚的师德。对教师来说,高尚的师德不仅需要坚定的职业信念,更需要在安于平凡、甘于奉献中坚守。只有能够坚守师德操守、甘做人梯奉献的教师,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自觉性、荣誉感激励、约束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事业。第二,师德应体现对职业对象的深切关爱。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职业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感情的、可互动的个体生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爱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国前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则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古今中外的大教育家,无一不是极具爱心、深谙爱的艺术的大家。一位教师的心中有了爱,他才能设身处地想学生所想,用心了解学生的情况、需求,对学生的心理感同身受,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育和感染学生。相应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与善意的学生,也往往更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使教师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师德应体现对职业道德约束的心理接受与言行外化。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本人的一言一行也是其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甚至“身教”之潜移默化,比“言传”来得更为直观有效,影响深远。因此,对教师来说,在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外,还必须遵守独具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教师只有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约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外化于言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受教育者“亲其师,信其道,循其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中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11年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给广大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提出了十分全面的要求。第四,师德应体现于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绝不能容忍他的学生虚度光阴而学无所成,他的职业良心会促使自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所攻学科、专业领域的水平,以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二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尽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这对教师在专业领域、教育理念、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学生心理把握、教学方式方法、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有要求。真正心怀学生、师德高尚的教师,总能想方设法,以最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对策与途径

第一,注重学习提升,统一认识,以理念更新带动师德师风建设。社会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赋予了师德师风建设新的内涵与要求,对此,高校及教师本身都应提高认识,跟上时代及社会的步伐。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与教育,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宣讲平台、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讨栏目等,在充分了解教师师德水平及表现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深化师德认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则需切实了解学生的变化及需求,并清楚认识自身不足,有的放矢加以克服。第二,注重宣传教育、典型引导,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定期评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并通过报告会、先进事迹汇编、宣传栏、校园网页等,大力宣传、推介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详细介绍他们爱岗敬业、精心育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这既是对师德优秀者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他人无形的感染与影响,弘扬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带动校风学风、师德师风的建设。第三,注重创新方式、丰富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如结合学生评教评学活动,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每年评选出一定数量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并广加宣传;对一些反面典型则进行处分,净化队伍负面反映;定期开展以“师德、师风、师表、师魂”等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征文、报告会、讲座、教师礼仪培训等活动;开展教育理念提升、教研教改探索、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技能比武等业务竞赛活动,鼓励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提升职业素质的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甘于奉献的精神和教书育人的能力。第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以系统全面的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针对存在的师德师风问题,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专门制度,并狠抓落实,加强督查,发现问题追根溯源,追查到底;严格日常教学管理,从教学计划及教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以及听课、考试、教研教改等各个环节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严格教职工考勤制度,出台教师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教职工不得无偿占用学院资源来完成以个人名义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确保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学校和学生;完善和落实教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定期从师德师风、日常教学、教学质量、专业水平、教研教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职称评聘、课酬等级相挂钩;加强教师职称评定后的管理,杜绝个别老师评了职称万事大吉、不思进取的现象。

作者:李芳 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浅谈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本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更重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身体力行,通过严格要求自身形成榜样的力量,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接班人。

(二)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模范的职业道德水平。

《史记•太师公自序》里提到:"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最初指的是国家的贤明的宰相和优秀的将领,是百姓学习的榜样。衍生到现代,"师表"一词已经成为督促教师言行一致、榜样教学的关键字眼。教师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谋求集体的合理利益、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这是向善的直接体现。(四)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高校教师从业过程中,因其学科背景的不同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各不相同,但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已经成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备条件。所谓严谨治学,值得是教师在专业特长方面应该实现纵深发展,不仅具备基本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方法,更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钻研,加强科研能力的提高,勇于向教育家的行列迈进。所谓博学多才,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学有所长,还要学识渊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拓展兴趣爱好并注重其他能力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常抓不懈,民办高校师德的整体状况良好,并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民办高校着重于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专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技能提升,因此社会上"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难免会对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道德水平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利好或者利坏的倾向。当前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中师德建设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工作热情不足,缺乏职业理想。

民办高校教师的择业观呈现出两类趋势:第一种是对于教师这一行业心怀憧憬,然而进入公办院校的机会渺茫,暂时以民办院校作为缓冲;第二种是对就业和择业没有明确的去向,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进行撒网式的投简历,得知被民办高校录用,就暂时栖身作为今后更好工作的跳板。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难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工作热情明显不足,并且对未来的职业方向缺乏细致的规划,对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及发展前景也漠不关心,自然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难以使尽全力,消极怠工的情绪充斥着民办高校校园。

(二)学术心态功利,科研水平下滑。

学术不端行为在当今的高校校园里比比皆是,民办高校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足为奇,究其原因,还是功利化的思想在作祟。一是考虑到评职称或者升迁的需要,个别教师不愿从事耗时长、工作量大的实践性研究,而更多地追求用时短、见效快的一般性项目,自费发表文章,用于年底的评奖评优,心态浮躁、不求甚解的现象已经数见不鲜。二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申报的研究项目均是拨款数额巨大,经济利益明显的课题,而为达到研究的相关要求,组织学生为其开展调研和创作,最终自己谋得功名和利益。三是学校的硬性规定迫使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创作,然而创新性思维又非信手拈来,难免出现低水平的粗制滥造的学术作品,个别教师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学术不端现象蔚然成风。

(三)公权私用,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民办高校大多属于普通全日制本科,通俗来讲主要招收第三批次的考生,大部分学生的高考分数都不是很高,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更加懈怠,经常出现挂科或不及格的现象,这也为民办高校教师公权私用和腐败现象埋下了隐患。

(四)师生关系冷漠,师表意识淡薄。

当前民办高校师生之间关系较为冷淡,尤其是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方式单一,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基本缺乏互动;现有的互动内容仅仅局限于学习方面,没有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和交流。由于与学生交往较少,教师对于自身的要求也就放松许多,为人师表的观念极度淡薄,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尽好学生本分,另一方面自身却消极怠工、自由散漫,甚至粗言秽语,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本该具有的模范作用和示范效应成为了一纸空谈。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民办高校教师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近几年国家对于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社会对于民办高校的了解和认同还是停留在过去阶段,认为其与公办院校直接对立,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过于低下。正是由于社会上的缺乏对于民办高校的文化认同,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缺乏了对于本校或本职业的认同感,进而导致职业理想的缺失。因此,国家在大力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应加大对民办高校教学成就的宣传力度,树立民办高校中的典型事例,扩大民办高校的社会知名度,为民办高校引进优秀人才,争取为民办高校的后续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二)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体系。

一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领导制度,为高校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支撑,从而有效改善由于领导不力和管理不善引起的师德建设工作松懈;二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培训制度,从入职培训到日常工作指导,从课堂内的教学方式方法到校园外的道德水平体现,建立起一整套的教师师德培训制度,脚踏实地的坚持贯彻落实;三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考核制度,这是加强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确立合理的考核标准、建立指标体系,确立科学的考评方式,然后加强考核程序的落实,并在实际过程中注意效果的反馈和考评结果的运用;四是健全民办高校师德建设的监督制度,采取社会监督、上级监督、平行监督和学生评鉴的四维监督机制,全方位督促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师德奖惩标准,切实保证高校教师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的学习自主性,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的理论学习,还应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等通识教育范畴,并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其次,加强民办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参与性,不仅在教学科研等教育活动中严守师德、践行操守、甘为表率,更多的是在文体等公益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将师德规范转变成切实可行和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最后,改良民办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提升方法,从小事着手、积少成多、防微杜渐,稳步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同时能够客观的评价自己、剖析自己、批评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肯定自身取得的成绩、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憾,为达到更高水平的道德修养而不懈奋斗。

作者:张腾蛟 赵圆圆 单位:三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