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互联网下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究

互联网下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已然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面临着互联网教育资源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教学环境深刻变化的挑战。该课程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通过翻转课堂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采用“问题探索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将互联网资源真正纳入课程之中服务于教学,同时需要教师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成为教学的引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教师角色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承担着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任务。一个人的观念形成受到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深刻改变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习惯和价值理念。互联网的资讯更新快、平台范围广、使用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传统的“基础”课课堂以教师为主、授课方式单一的课堂叙述方式的抵触,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带来了挑战。互联网环境不仅仅要求教师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方式进行教学,而且也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全新改变,教师如何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引领课堂学习模式的变革,是实现“基础”课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重大问题。

一、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基础”课教学带来的挑战

1.教学环境发生全新的变化。互联网时代教学环境的变化首先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多元化。传统的“基础”课教学的载体主要是教材和教师,教师是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的唯一引领者,学生吸收渠道单一的“权威”信息。在学生看来,教师就是道德的象征、智慧的象征、知识的象征。而今,通过互联网平台,学生可以及时寻找到专业领域内不同层次的教师的课程,包括该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学者的演讲、课程,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学生而言,网络世界中在某一专门领域有所建树的传播者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当代青年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运用能力都可能领先于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这可能导致教师在授课的内容和语言上缺乏新鲜感、吸引力、震撼力和说服力。因此,高校师生角色虽然表面上一如往常,本质上却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学环境的变化还体现在信息多元化带来的价值理念的多元化。通过互联网提供教育资源的学者、组织和机构背景十分复杂,较之高校课堂而言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言论自由的同时带来价值理念多元化问题。互联网的使用人群不局限于高校学生,信息的传播自由、随意,真实度有待甄别,有害信息与有益信息共存。大学生刚刚跨过成年的门槛,仍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加之学生对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抗拒,可能使他们更加倾向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从而接受课堂之外的其他错误观念。

2.教学环境的改变使“基础”课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着显著区别。“基础”课的教学是观念传递的过程,并且最终需要由学生转化为自身的观念,落实到自身的行动之中。这个课程首先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的过程需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因为学生只有最终在课堂之外学以致用、转智为德,能够认识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基础”课面临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基础”课的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信仰、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而非简单的知识的积累,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原有的课堂教学理念忽视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和人格差异,设置一种笼统抽象的泛化目标,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不甚了解,导致信仰教育的高耗低效。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如果教师继续以强制的手段和惩罚的方式强迫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或者以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课堂规则来开展课堂活动,将使学生的叛逆心理进一步增强。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基础”课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个体之间在认知、心理方面的差异。如果没有能够针对不同课堂形成教学体系,就不能就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四是在教学方法上,原有“基础”课课程改革的许多措施仍然聚焦于教师,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没有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置于教学方法改革的中心,并不能真正面对互联网发展对课堂的挑战。

二、构建教师引领下的“基础”课课堂学习共同体

1.通过“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共同体。在互联网多元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在教学内容中融会贯通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翻转课堂是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影响的产物,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后,翻转课堂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所谓翻转课堂,即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学习教学材料,形成自我思考,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答疑解惑,由此通过知识、价值的内化来实现知识和价值的传递。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互联网和“基础”课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课前课后的预先学习和总结学习中必然将其关注的互联网内容带入课堂,教师也能够由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予以指导。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不仅仅能够传授知识、传播理论,更要能够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能够确保教学的进程朝着既定的方向,却也忽略学生的参与,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要实现上述教师对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的主导,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教师和学生当成平等的主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从而构建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翻转课堂要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那么,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共同体中,双方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尊重、相互倾听。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处于极速变化的时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有强烈的探究世界和表达想法的欲望。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有潜在的自我责任意识,把学生的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知能力、思辨能力。一个开放自由的课堂更加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提供平等的教学环境,要倾听学生,并予以回应,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开放的,但值得强调的是,包容不是纵容,课堂的引领者是教师,教师要把握教学讨论的主题和方向,在鼓励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的看法和评价。

2.在不同的教学模块实践“问题探索式”“案例分析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将“基础”课分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部分展开。具体而言,在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采用问题探索式教学方法,在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探索案例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是翻转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适合采用问题探索式教学方法。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其自身对信仰、思想和道德问题的理解尤为重要。问题探索式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模式。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在医学教学上率先开启了这一教育改革。问题探索式学习迄今仍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种教育理念。[1]具体而言,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中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应当具有多样性。一个问题多种解法是此等学习方式的基础,如此,才能解放学生的思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还应当具有延展性,可以发散、拓展,向新的问题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问题的探索中开展教学实践。它的具体步骤包括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并提出问题,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资料收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总结观点。运用问题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教学,适合以小组协作的方式组织课堂学课程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效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达成之后,教师应当将问题进一步延展,启发和引导学生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法律部分的教学中,案例式分析教学可以将法律概念和法律知识具体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有利于学生利用互联网展开自主学习,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首先,教师应当精心选择典型案例,这类案例或非常明确地说明一个法律制度,或对学生的法律思维具有启发性,或者在法律制度的发展上具有创新性,有助于学生开展课堂分析和讨论,理解抽象的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其次,学生应当在仔细阅读案例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开展课堂讨论。再次,教师应当总结案例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解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制度,延展这一法律制度在法律体系内的作用以及在其他案件中的适用性。案例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具体的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理解法律知识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关注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热情。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基础”课教师角色之重塑

1.重塑教师角色是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关键所在。互联网时代,在“基础”课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的良性构建,从而将互联网平台纳入课程之中服务于教学,从根本上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变革,这种转变要成功实现,教师要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全新的认识和重塑。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主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引领者、引导者的转变。教师应当将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纳入课堂,使其为课堂所用,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角色的改变是必需的、迫切的。互联网使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早已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传统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而观念的形成与知识的传递不同,它与交流和反馈密不可分,要发挥课堂教学在交流互动上的优势,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对话式的、合作式的、共建式的,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开展自主探索。教育的初心是促使学生身心成长。“基础”课的课程目标更是如此,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培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将观念转化为行为,真正提高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不能单凭教师的管理权威,而应当依靠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并在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及时指导过程中树立可信、可靠形象。最终使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教师的人格与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构成课堂教学相较于互联网教育平台的独特优势。

2.“基础”课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互联网环境下,要构建教师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实践“问题探索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一是教师要成为引导者。教师在提出问题或案例之后,要引导学习小组的分工、合作,制定一定的标准,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小组学习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看法、疑问的基础上,要提出适当的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组织的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能够从表面的信息深入到问题的深层次分析,促进学生能够适用多种学习方法,进行自我探索。二是教师要成为监督者。教师要督促学生的学习进程,发现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并及时予以纠正。在学生面临难题挑战时,教师既要鼓励,也要督促。教师应当关注学习小组团队中人际互动关系,及时处理低效率问题,协调不和谐关系,形成一种良好的团队分工氛围。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之间不同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正确的督导能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和自由的空间,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三是教师要成为评价者。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当引导、督促学生通过适当的学习达到课程目标,并给予合理的评价,这个评价既是对上一个学习任务的总结,也是开启下一个学习任务的起点。教师的评价应当公开、客观、公平、坦诚,并且具有建设性。教师的评价还包括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追求学习共同体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廖洁丹.丹麦奥尔堡大学PBL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8,(46).

作者:阮辉玲 单位: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