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复归于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权利、承担学习责任,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思政课,应重在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情感认同;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运用能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词:对分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改革新模式,它将教学过程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讲授,另一部分由学生讨论,既可以保证知识传递的效率,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体验中享受学习权利、承担学习责任。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政课可以借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谈论相互交错,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后,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探讨与分析,以便更好地吸收。[1]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校思政课的可适性

1.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可适性。对分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在课堂讲授阶段,对分模式遵循“精讲留白”原则,教师只对课程内容进行引导性、框架式讲授,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学习重难点、逻辑结构,提供学习思路和方法,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在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履行学习责任,独立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准备“亮考帮”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主体意识,加强自我教育能力。在讨论阶段,学生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和内化吸收的学习结果进行探讨,分享看法和感悟,提出学习困惑并在讨论中予以解决。这是一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自主性知识建构的过程。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关键。立德树人的着力点是“德”,落脚点是“人”,它涉及“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定是拥有高度自主性和自我教育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这与对分课堂的教育理念一致。

2.对分课堂的评价模式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具有可适性。一般而言,课程学习质量评价有两种方式: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判。过程性评价“采用以过程性的观察为主的质性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考察”[2]。对分课堂的学习质量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它加大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强化平时表现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这种评价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3]。新时代大学生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化作奋斗的动力,志存高远,积极进取,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要探索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将学习看作终身事业,注重知识积累,这与对分课堂的评价模式是一致的。

二、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层面。一是教育方式上,大学生由于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对于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适应或不接受。二是思想认识上,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调查,在思政课开设意义上,51.2%的大学生认为“因必修课拿学分而学习”;在思政课开设必要性上,只有38.1%的大学生选择“很有必要”,7.6%的大学生选择“完全没必要”;在思政课的价值功能上,只有16.8%的大学生认为“很有用”。[4]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思政课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模式,他们都不会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三是学习动机上,部分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他们为了毕业而学习,这与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相背离。在这种消极的学习动机下,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对分模式,顺应安排完成任务,而在对分学习中缺乏主体性,使得学习形式化,无法达到教育效果。

2.教师层面。一是对教师课堂讲授能力的考验。课堂讲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实施内化吸收和讨论的前提。与传统讲授方法不同,对分模式下,课堂讲授时间缩减一半,教师无须讲授全部知识点,只是凝练紧凑地做引导性、框架式讲授,这对教师的课堂讲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映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理解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二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考验。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主要体现在讨论环节。虽然讨论主要是学生间的交流,但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能有效提高讨论效果。教师要巡回督促学生认真参与、倾听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困惑。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发言,发现共性问题并予以解决。除此之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考验教师的学情评估、作业布置、组织管理、总结归纳等能力。三是在教学态度上,有些思政课教师固守成规,不愿意创新教学模式;有些思政课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有些思政课教师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陷于形式化,表面上按对分模式的操作流程教学,但实际上诸多细节存在缺漏,忽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无法体现对分模式的核心要旨。

3.实践操作层面。课堂讲授阶段,高校思政课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模式,学生人数多、班级规模大。教师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无法关照每位学生,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差。要想让学生实现对思政课知识点的内化吸收,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做到独立消化课堂讲授内容,独立完成作业,不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不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鼓励学生向教师求教。由于讨论时学生要针对自己在内化吸收阶段的所思所想进行交流,所以有些学生可能会利用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完成作业的难度较大,这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违背。讨论阶段,由于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所以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小组讨论的核心是共析疑难、互相帮助,疑难问题先由小组解决,如若无法解决,再通过全班交流或教师答疑解决。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内化吸收阶段没有实质性的思维活动,就无法发现疑难,讨论将形同虚设,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从课程考核来说,采取对分模式的思政课,总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个人作业、小组作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发言,考核点多,需要教师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量较大,每个项目的占比也较难把握。此外,高校思政课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存在其他困境,如缺乏经费保障,师资力量与教学软硬件不足等,这可能会打击教师教学创新与改革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5]。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针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应从以下几个维度寻求破解之道。

1.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我关系的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思政课积极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思政课,这是进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前提。情感认同的增强可遵循由外而内、再由内至外的路径。首先要由外而内地引导学生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思政课的重要价值,让学生深刻体悟自身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学生从“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角度看待学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深刻感知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有助于学生将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由自在升华为自为,这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意识一旦觉醒,就会进入课程教学36到由内至外的实践层面,将觉醒了的主体意识外化为主动学习的行为,积极参与思政课对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与思政课教师同心同力,建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6]。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对分课堂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将其引入教学中,思政课课堂主阵地的教育功能将得到有效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一是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即由过去只注重知识灌输向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二是由传统的接受学习的教学范式向发现学习的教学范式转变,即更加注重启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三是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向个性化教学方式转变,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知识结构、前期基础开展教学。在教育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思政课教师还要大力提升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虽然对分模式简单易行,“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容易把握,但为了避免陷入形式化的困境,教师要努力提升学情评估、课堂讲授、作业布置、课堂掌控、组织管理等能力。在对分课堂开始前,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气等学情,宏观上把握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机、情感状况和认同程度,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调整对分的节奏。同时,教师要精心备课,确定对分模式下的授课内容,并予以分析,确定所有章节都使用对分课堂还是仅部分章节使用。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要遵守精讲原则,绝不能覆盖所有知识点,一定要给学生留白,抓重点难点关键点,让学生对授课内容和知识价值有宏观的把握。在内化吸收阶段,教师要遵循灵活性和差异性原则布置作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感可发。在讨论阶段,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获取让自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在对分课堂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没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就没有成功的对分实践。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特别注重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学促研,以研促教。

3.完善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管理制度是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组织管理制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在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前提下,落实教学工作领导责任制,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格局;另一方面,高校可结合本校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确保教学改革落实到位。二是完善经费保障制度。高校应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经费到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应包括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对分模式改革创新的项目经费,与其他高校学者交流学习对分模式改革及参加相关培训的经费,学情评估、思政课教学现状以及教学方式等问题调查研究的经费,对思政课对分模式成功实践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的奖励经费等。三是完善教学评价制度。由于对分课堂采用过程性评价,学生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参与讨论、发言等情况都要纳入考核范围,因此要合理制定各项目的计分方式和比例,对学生思政课的学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作者:邹慧 黄河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