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师教学情境创设

教师教学情境创设

一、创设思辨性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激活思维

创设情境要注重形式的新颖活泼,但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因为创设情境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观赏表演,进行娱乐活动,而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学科性与思辨性,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激活思维,以促使学生积极探求,自主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利用文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失衡,产生疑惑,产生探索的欲望与动力。如讲“商品价格”,我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包袱:“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说法对吗?”这个问题情境借助生活中人们存在的误解给学生制造了思维上的困惑,依据现实生活该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学生阅读教材又觉得不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激发了学生穷根究底、探索答案的欲望,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在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明白了价格虽受供求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物以稀为贵”恰恰否定了价值的决定作用,因而是片面的道理后,我又向学生质疑:“既然价值决定价格,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却感受不到,还会得出‘物以稀为贵’的结论呢?”使学生的认识由失衡到平衡再产生新的不平衡,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深层开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提高取决于该行业生产条件的改进,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商品的价值通常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市场的供求又时常变化,正是由这种价值稳定、供求多变所带来的价格多变易使人产生“物以稀为贵”的误解。再加上价值决定价格是抽象的内在本质,人们难以感觉,而供求引起价格上涨下跌是外在现象,人们易于感知,就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物以稀为贵”的错觉。正是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具有思辨性与问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并帮助学生消除了生活中的误解。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

推进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的内在诉求。因为文本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即便是最简单的知识也是抽象的产物,是从事物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品。教师若一味从理论到理论,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还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味如嚼蜡,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意情境的思辨性,让学生认识失衡,还要注意情境的生活性,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哲学常识中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许多学生对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感到难以理解,我就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其铺路搭桥。我先问学生,生活中有的人明明喜欢与某一异性接触,却往往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既然心中喜欢为什么还要装作“不喜欢”呢?教师这一问让学生心生疑惑,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与人的性格有关,是怕羞;有的说这是受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这是丑事;有的说是怕对方不愿意,感到难堪;有的说是怕别人讥笑,让自己丢脸等等。这时,我再问学生,你们所说的理由都离不开一个“怕”字,这个“怕”字或者说这个“装作”是他(她)内心本意的体现还是歪曲反映?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怕”或“装作”的背后正体现了“喜欢”的本意,“装”就是从反面歪曲地反映其本意。由于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大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这样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化难为易,释疑解惑。

三、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

有的文本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注意思辨性与问题性,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探究碰壁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探究的动力与追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屡受挫。如“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教材对此问题却没有展开阐述,学生对此问题也没有多少接触,缺乏生活经验,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就难度很大。为此,我在创设情境时,不仅出示了近年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变化情况,还出示了人民币升值后,对某些行业或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影响,再让学生去思考“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为学生降低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通过情境中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获得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推导它对生产、消费等其他环节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一定难度,学生跳一跳又能把果子摘下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创设愉悦性情境,营造轻松活跃气氛,添乐增趣

青少年具有求异、求变、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新奇和刺激,喜欢娱乐与趣味。而文本中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本身缺乏娱乐性、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创设情境时若只注重思辨性与问题性,而忽视愉悦性与趣味性,其情境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又形式呆板,难以让学生松弛情绪,释放压力,放飞想象,活跃思维。因而教师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使学生要学;又要创设生活情境,化难为易,让学生易学;还要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学生乐学。教师创设愉悦性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趣味性与新颖性的材料,尽量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情境图文并茂、音像兼备、动静结合、形象生动;使教学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使学生兴趣倍增,疲劳顿消;使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变成学生的精神享受,变成学生的企盼与期待。如讲“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我就用“各打五十大板”的由来这一笑话来创设情境:古时,有人抓住了一个小偷,便将其扭送官府,县太爷升堂入座,听完原告陈述后,先下令将被告打五十大板,接着又下令将原告打五十大板,然后将两人轰出衙门。旁人问其为何如此结案,县太爷答道:俩人产生纠纷来县衙告状,说明双方都有过失,各打五十大板,公平合理,不偏不倚,还不对吗?教师然后问学生“该县太爷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的情境既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又让学生增添了笑语欢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产生了一石二鸟之作用。

五、创设感染性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育德瀹智

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死水一潭,“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冷漠刻板,难以亲近,难以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而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制造困惑;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而教师创设情境既要注意其思辨性,又要注意其感染性,力求“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教师创设感染性情境要饱含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歌曲、电视、电影、图画等艺术形式和现代化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充满感染力的场景,或描绘成一幅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面,或演绎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受震撼。如讲“一国两制”中“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我就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台湾同胞回乡省亲亲人相见时抱头痛哭,离别时依依难舍的画面作为背景,一边诵颂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情、离别之痛的诗句和饱含哀愁的语言与催人泪下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较好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因亲人分离带来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思念之情、思念之心,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识,也在深切体验、感受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企盼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的同时,使自己的血缘之情、爱国之情得以升华,使推动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的思想在头脑中牢固扎根。六、创设鼓动性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鼓动性情境,为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使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攻克知识疑难的勇气;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能给学生提供正确导向,促使学生争做好人好事等等。创设鼓动性情境既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肯定、智慧方法获得认可的欣慰中获得激励,产生兴奋,从而动力倍增,自信心、进取心得到激发;也需要教师通过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普通公民的遵法守法行为或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作典型介绍、聚焦渲染,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立志践行,朝正确方向前进。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以我校一学生患骨髓空洞症,生命垂危,师生闻讯后,你一十我一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这位同学最终转危为安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量的积累能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关爱;还能让那些捐款的学生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光彩、很自豪、很有意义的事,从而促使学生更乐于扶困济危、热心助人。

七、创设体验性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体悟,关注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情感激发、方法探索和个性优化,教师就要注意创设体验性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亲历来获得感悟与体会,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通过体验对知识形成多元解读,能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生命活力,触动思想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观点、方法面前学会选择,学会表达,学会自我肯定与欣赏。应当说,凡是情境都具有体验性,都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我们说创设体验性情境,只是强调其体验的分量更重一些,体验的味道更浓一些,体验的功能更明显一些。如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要尊重人”,我就在讲课时,安排一个学生大声随意讲话1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体会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会让人多么厌恶与反感,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法纪观念,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八、创设实践性情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但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理解就容易不深不透,学生容易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无实践能力。因而新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勤于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到实践中学习;还要注意在课堂创设实践性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如讲“扩大就业”,我就扮演招聘者,让学生扮演应聘者前来应聘,让学生在模拟中懂得应聘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又如讲“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就以产品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或市场供求大体平衡,但外资企业已挟其优势登陆我国等几种不同情况,让学生扮演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对在未来社会中承担经营角色的要求。

九、创设展示性情境,让学生展示才华,表现自我

青少年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唱独角戏,而应根据学生喜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展示性情境,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艺和本领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特点与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增强搞好学习的勇气与信心,这对基础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更有其重要作用。如讲“市场交易原则”,我就以教材中的漫画“朦胧价”为主题,让学生自报家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将漫画内容表演出来,结果两位文化成绩较差,但却喜爱文艺活动的学生勇敢地走上来,他们虽没有经过排练,但临场发挥出色,把漫画中的内容作了比较传神的展示,受到大家的欢迎与称赞。又如讲“劳动者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我对学生说,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们要有自己的绝活,听说你们现在就有了绝活,能不能亮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结果有的学生画简笔画,有的学生折纸玩具,有的学生写钢笔字,大家各显神通,各展才艺,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这种展示性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又使教师的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新颖有趣,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十、创设互动性情境,促进学生交流协作,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主观参与的过程,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这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就要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就要积极促进课堂中的多向互动。因为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一能交流信息,使彼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能产生思维碰撞,使彼此思维激活,获得启示,促进教学相长;三能促进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四能通过思想互动,使师生统一认识、同频共振;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互动性情境,如,用能让学生产生争议的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争辩讨论;用连环性问题作为情境,既让学生思考探究,又利于教师适时点拨启示;或让学生自创情境,通过表演、互问互答、抢答等形式而形成互动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合作,使课堂教学既有独立思考、自我见解,又有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既有磋商讨论、碰撞争辩,又有表演观赏、实践体验。这样,就能使师生人人都成为活动参加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

十一、创设生成性情境,在动态中催生灵感,创生知识

新课程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与开放性,它体现了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要受个体的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生成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注重创设即时性、动态性的生成情境,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把当下出现的意料之外、始料未及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或把学生的质疑责难、猜测设想作为情境,让学生对疑难问题争议讨论。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灵感,让学生积极创生与自主建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要求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要求教师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烁,火花爆发,让不曾预约的精彩也能不期而遇,时常光顾。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我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西瓜刚上市时价格较高,而大量上市后其价格就会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来探求背后隐含的价值规律,发现供求与价格相互制衡的内在联系。但有个学生在讨论中却旁枝斜逸,向教师质疑:“既然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价格不会总是上涨或下跌,为什么我国房市只涨不跌?”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惊慌,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其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规律的形成与发生作用要求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二是一种商品在一段时期内只涨不跌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这就使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得以激活,在学生争辩与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形成相互制约才能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出来。若价格上涨不能增加供给,能影响价格的就只有需求,这时,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表现。我国房市价格上涨会吸引投资,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开发商捂盘惜售,使住房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迅速增加供给;而近年来人们收入增长较快,其购房需求通过房改政策在短期内迅速激活,处于旺盛时期,房价在一定时期就会持续上涨。而开发商的过度炒作和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使得购房需求更旺,房价上涨更快,这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价值规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要消除这一现象就要加强宏观调控,既打击炒作行为,抑制需求,又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房价才会得到抑制。这样的生成情境就有利于教学紧扣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摘要]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有的教师在实践中走入误区,他们或重形式,忽视内容;或重某一功能,而忽视其他作用,致使情境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创设思辨性、生活性、启示性、愉悦性、感染性、鼓动性、体验性、实践性、展示性、互动性及生成性等各种教学情境,使其既具有生动的形式,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促进学生在思想、知识、情感、能力和个性等各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