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反贫困

教育反贫困

1现状分析

1.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转移了一部分到第二、三产业,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劳动力比重过大的格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仍然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1.1数量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据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互助县总人口为36.97万人,其中农业户人口34.55万人,在农业户人口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达18.51万人,占全县农业户人口的53.6%,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净增4.32万人,十年间,年均递增2.7%。

1.1.2人多地少,形成劳动力大量剩余

由于农村人口的增长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耕地面积也相应逐年减少。据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全县总人口为36.97万人,年未耕地面积104.03万亩,人均为2.81亩。虽然土地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宜农面积少,旱涝保收田地更少,人均旱涝保收面积只有0.67亩。同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十年时间,全县共增加人口9.06万人,耕地面积减少0.76万亩。由于耕地减少,人口增加,如果按照我国现阶段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5亩耕地(按国际惯例,3亩旱地等同于1亩旱涝保收田地)的能力计算,只需要11万农业劳动力就足够了,扣除在农村和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大约还有8.9万农村剩余劳动力。

1.1.3文化素质低,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互助县第五次人口普查汇总结果表明,2000年该县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合计为283763人,文盲人口73211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25.80%。其中,15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10853人、小学文化程度144090人,初中文化程度92644人,高中文化程度20119人,大、中专文化程度4148人。由之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中低文化层次的人数居多,总体素质差。从人口经济学来看,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依次对劳动人口素质有一个由低到高的需求。互助县农村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数比重太低,文盲、半文盲人数偏高,它一方面使得农业科技推广举步维艰,仍维持着旧的劳动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影响到产业结构和类型的调整,成为农业内部与非农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素质障碍,从而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1.1.4生育潜力大,今后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呈增长趋势

现阶段农村人口的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均高于城镇。农村人口增长快,随之未来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就多,生育潜力就大,据推算,今后十年该县农村每年出生人口平均在5500人左右,除去死亡人口,每年将平均净增人口约2458人。这预示着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在本世纪初呈增长趋势,如果考虑到今后十年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可能比我们现在估计的还要多。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中,农村将始终受到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困扰。

1.2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曾出现过高速度,但是现阶段由于各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景气,机构改制和人员的裁减,使得一部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又回流到农村。从深层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非农产业发展水平低和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适应转移的要求所致。

1.2.1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目前,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看,各企业单位均有一定的加快,但是企业效益并不十分理想。由于企业的效益不好,自然在吸纳劳动力的容量上受到了限制。近几年来,互助县每年新就业的人员一年比一年多,但是待业和下岗的人员仍是有增无减。据该县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该县2000年不在业人口合计为11730人,其中:失业人口1147人,失业率为1.49%。可见,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就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发展快,企业效益好,安排的就业人员就多,反之就少。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就企业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想消纳很多的待业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显得力不从心。

1.2.2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难以适应转移的要求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该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无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高中文化甚少,初中、小学文化居多,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这些剩余劳动力中的很多人由于文化素质低,既难以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又难以接受国民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现今农村大多数地方仍停留在建国以来传统的耕作模式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

1.2.3乡镇企业的发展远不能容纳就业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在该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起到了主要作用,现全县有3.39万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是,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供求失衡,以及影响经济稳定的一些因素交叉作用,使得本身比较脆弱的乡镇企业首当其冲地步入了困境。同时,因连锁反映,农村其他形式非农产业的发展,如个体、私营工商业等也受到牵连。近几年来,农村非农产业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缩小,使得现时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得不“积压”在农村这个田地里。

1.3劳务输出初见成效,但问题仍很突出

互助县作为省定贫困县因其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内部就业机会少且工资率低等原因,一直是青海省劳务输出重点县之一。据互助县劳动就业局的监测统计,2003年劳务输出人数达95018人,占其劳动力总人数的51.27℅。(见表1)劳务输出人数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我们调研中发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资料来源:互助县劳动就业局劳务输出统计相关年份数据

1.3.1剩余劳动力文化科学技能素质较低

请再看下面一组调研统计资料:

外出打工者的文化教育情况统计表表2

文盲小学肄业小学毕业初中肄业初中毕业高中肄业高中毕业大专及以上

人数36406144749226

占样本比例数12.33℅13.70℅20.89℅15.07℅25.34℅3.08℅7.53℅2.05℅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外出打工者职业分布情况统计表表3

种植业养殖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娱乐业其他职业

人数1410391337458

占样本比例数5.88℅43.38℅3.78℅5.46℅15.55℅1.68℅24.37℅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外出打工者月收入情况统计表表4

200以下201-300301-400401-500501-600601-700701以上

人数527949361435

占样本比例数21.85℅33.19℅20.59℅15.13℅5.88℅1.26℅2.10℅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从调研统计资料来看,互助县外出打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绝大多数(87.33℅),这就决定外出人员只从事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要求不高的工种(如从事建筑业的外出打工者占43.38℅),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只求能干活,难求合理的报酬(月收入300元以下占55.04℅)。

1.3.2出外打工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由于劳务输出无序分散,自发性强,上当被骗现象时有发生。没有法律的保障造成与用人单位的不平等性,工资讨要受到一定困难,给待外出者造成了恐惧心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在获得劳动报酬上,有的工种实行计时工资,有的为计件工资。在建筑工地做杂工的工资一般在每月1000元左右,有一定技术的每月1500元。而大部分工地每月只预付农民工500元到700元,有的每周只预付100元,有的按工作量支付工资的50%到70%。工头们多向工人承诺,剩余的工资到年底一并发给,好让农民工有“一大笔过年费”。可是到了年底,工头们又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拖欠工资,致使许多农民工到了要回家过年的时候,手里握着欠条无处拿钱,空等一场。

1.4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农村工作和生活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实际上他们一旦进人农村工作和生活。这种教育就基本上与他们脱离.而离开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主要是通过农村成人教育来完成的。

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如何?在问及“村里有没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时,在被访问的364户家庭中,4.3%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文化教育”,2.6%的家庭认为“经常搞,主要是技术教育”,两者合计共有6.9%的家庭认为村里经常对农民进行文化或技术教育;20.6%的家庭认为村里针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很少搞”;60%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是“做样子”;49.4%的家庭认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从未搞过”(见表5)。这表明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六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而这项工作的开展显然不到位。

基层组织对农民进行教育的现状表5

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很少搞做样子从未搞过

人数1698121840

占样本比例数4.3℅2.6℅20.6℅60℅12.4℅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在问及有没有必要进行这些教育时,村民给予了非常肯定的回答。在被访问的364户家庭中,88.46%的家庭认为“非常必要”,只有6.59%的家庭认为“没有必要”。农民非常渴望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教育,也非常希望有关部门与单位送科技下乡,传授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知识。

农民对技术教育的态度表6

认为没必要有必要但无力支付费用农活忙、家庭拖累没时间有必要无处培训其他因素

人数24261306123

占样本比例数6.59℅71.70℅8.24℅16.76℅8.24℅

资料来源:互助县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汇总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分析以上原因,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转变和农村劳动力转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瓶颈,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2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技能型转变,从业人员素质低将会影响到劳务输出的总量和务工收入。据我们调查结果表明,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年收入为9226元,比无技术的外出打工的高出2787元。可见,专业化、技术技能型外出人员不仅就业稳定性好,而且收入相对较高,为此必须加大对输出人员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

2.1加大输出人员培训的任务

2.1.1开展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2.1.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例如可开展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2.2推进输出人员培训的具体措施

2.2.1加强组织领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教育投资的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发展、坚持以深化改革为重点,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机遇,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努力保证“三个增长”目标的实现,以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需求急剧扩张的局面,缓解职业教育的供求矛盾。

2.2.2加大培训的资金投入

加大政府对农村贫因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农民和农民子女纳入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中去。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生产力极不发达。而我国的适龄儿童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现实国情决定了农村的经济状况连农村自身的基础教育问题都难以解决,乡政府和村组织哪里还有钱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呢?尽管我国现阶段已经决定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格局基本没有变,乡级财政承担不起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局面很难保证不会在县级政府重演,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也很难落实到位。因此,必须改革农村教育投资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教育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加强政府统筹,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加强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个人、团体、基金组织等向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促进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单靠政府这一教育投资主体不可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技术教育需求,同时,我国也有不少民间资本欲投资于民办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建立私立学校或教育公司,扩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供给.再加上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有愿望也有能力支付更多的教育费用,以满足他们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求。因此,政府在增加职业技术教育投资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各种民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将过去哪种政府单一投资主体转变为多元化地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主体。

2.2.3改变传统职业技术教育观念,树立职业技术教育形式多样化的观念

正式教育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我们常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正规教育,即按照明确的目的、严密的计划和严格的章程将受教育者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培训。实际上,随着社会形式的不断发展,非正规教育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非正规教育是指任何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为人们中的特定类型、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例如,农村推广和农民培训计划、成人识字计划,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所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有关卫生、营养、计划生育、合作团体等各种社区教学计划。非正式教育指个人从自身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中锻炼、学习和提高的一种教育过程。或者说是从日常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娱乐中,从家人和朋友的榜样和态度中,从旅游、读报和看书中,或通过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和电影,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态度和见识的终生过程.谈到发展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仅指正规职业教育,还应该包括非正式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实际上,非正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更适合农民和城市新移民的受教育要求.效果更为理想。因此,从其种程度上讲,国家不仅要投资正规职业教育,促进正规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要重视非正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投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对社区职业教育,或者说对非正规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更为廉价,效果更好。

2.2.4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促进青年劳动者就业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培训就业制度。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招收农村劳动力,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用人单位因特殊需要招用技术性较强,但尚未参加培训的特殊职业(工种)的人员,可在报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之后,先招收后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上岗。

2.2.5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

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派遣)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的良性互动。对培训机构与输出(派遣)机构的合作,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制订鼓励措施,加强业务指导。

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阵地。充实农村普通中学职业培训和就业训练的课程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村初高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新增劳动力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各类职业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开展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农村成人学校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成人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城市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选拔出优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开发出适合于农村需要的廉价的乡土教师,派人专门负责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和继续教育研究,才能将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落到实处,使农村职业教育工作做得既认真踏实,又富有地方特色。质量和效益是农民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则是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2.6推进农民工培训就业一体化

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派遣)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关系,实行培训与输出互动,促进学员就业转移。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实行培训就业资源共享利用,逐步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领导和管理,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数据库,探索组建农民工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推进劳务输出产业化。鼓励部门、单位和社会组建专业劳务输出机构和劳务开发公司,加强劳务输出网络建设,规范劳务市场管理。各级农业和劳动保障部门要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劳务输出协作网,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为基层农民工培训就业提供信息指导服务。各类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密切合作,主动配合并发挥各自积极作用,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就业的一条龙服务工作。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就业增长非农化以及流动性日益明显。作为城市劳动力结构的必要补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还将继续存在,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量和流速应该在有效调节的基础上得到相应控制。总体原因主要是由农村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要走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城镇劳动力的形式更完善,必须经过市场和政策的调节和引导。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开发智能和技能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通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村职业培训与户籍制度改革配套实施,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就业的通行证,从而调动农村劳动力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当然,“谁用人谁培训”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外来农民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相应抬高对其进城务工的“素质门槛”,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可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减少盲目流动。

参考文献

[1]胡永科.中国西部概览•青海.民族出版社

[2]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扶贫开发规划2003-2010.互助县政府

[3]刘克崮.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2003(05)

[4]李涛.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转移.内部文摘.2003(16)

[5]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员会.千方百计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文章.华柯天下/2004年5月22

[6]刘鸿渊.农村收入现状:制度与思路.经济体制改革.2003,(05)

[7]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朱智文.西部开发中的“三农”问题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0]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2

[11]陆学艺.当代中国农村与当代中国农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7

【摘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但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正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并没很大地提高,从而导致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互助县调查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劳务输出瓶颈的解决主要靠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随后简单地论述了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教育反贫困,劳务输出,职业技能,培训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