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理教学中解决教育

地理教学中解决教育

在我国,有一种普遍的提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让学生课后提不出问题。所以我国的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怕不能讲透而引起麻烦的,在课堂上宁可只字不提。这就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弊端,老师在课堂上追求“讲清楚”,要求问题答案的唯一化;学生想“听清楚”,就紧跟着老师的思路,没有、也不敢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这样,学生提出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就慢慢退化,其创新的意识自然就萎缩了。而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为重点,让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社会生存,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学生的个体发展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实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找出策略解决问题并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教与学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本文就这一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涵义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每当你碰到不作进一步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因此,问题就是个人所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而做出心理努力的那种情境。如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不是正午,而是午后2时左右?这个“问题”所揭示的地理事实与学生具有的常识之间不一致,就会在学生内心产生冲突,从而激起探究的欲望。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出发思维活动去求解,一旦找到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并付诸实施,问题即得到解决。所以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希腊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就成功的地运用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概括地说,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特点是要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着眼点在“思”。问题解决教学法的要点是:

第一,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知识只有围绕问题而展现出来,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一切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三,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终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精髓,实际上也就是发现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这里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老师只负责提供一些情境。有时也可以由老师帮助提出。但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立,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能再提出问题。

第二步,确认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把它与现在的教学相比较的话,应该与搞清楚知识和审明题意差不多。这也是与现在要求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应。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问题的要求与条件,收集必要的信息,弄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清问题的所在。第三步,确定策略与实施策略。这是问题解决中的实施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学法中的课堂具体实施步骤。把确认的问题信息与从平时记忆检索得来的贮存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推理、观察等方法,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也就是在“问题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并实施这种思路和策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四步,反馈、评价和结论。这是问题解决形成结论的阶段。在这里,如果被检验是正确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则形成结论和范例(比如教学中的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或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笛卡儿说:“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范例,以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并由此给出新的问题情境,产生新的问题,使“问题解决”连环的进行下去,这就是知识、问题的连贯性。如果通过检验,其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那么再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这里一般是从第二步即“确认问题”开始,重新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