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生合作交流教育

小学生合作交流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第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当前国际国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符合时展的要求。60年代末美国提出“合作学习”,前苏联称为“合作教育”。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称标准》中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第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社会化发展得到了张扬。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强化。学会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为此,我们低年级数学教研组决定进行《合作与交流》的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

2、我校是一所省级实验小学,课题研究搞得有声有色,成效较好,许多青年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长。在“十五”期间,我校以“小学生探索型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为课题,确立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运用教育科学实验方法,研究学生探索型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学生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此,我们低年级数学教研组进行“合作与交流”的研究,期望通过研究,一方面小组活动增加了活动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培养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习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没有合作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将受到限制。

二、研究的理论构思

1、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和、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2、数学小组学习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它是根据团体动力学的原理设计,旨在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

3、在同伴团体中,儿童处于一种平等、非权威的气氛中,儿童之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创造方法,感受对方的创造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伴关系比正式团体对儿童的创造性品质影响更大。

4、建构主义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

5、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成为一个创新性的学习社区,为学生直接地提供了一个群体互动的空间,使学生在其中学会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会表达和交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研究内容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均衡分组,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然后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同时,教师要挑选一些富于挑战性单纯依靠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是难以完成。必须借助全组学生的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善于把握小组合作的契机,合理组织。

四、实践操作

1、加强学习,明确课题内含

本课题立项之初,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理解不深,因此,学习课题相关理论是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使每个成员能深刻了解该课题各种相关知识,指导课题组成员在新的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的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均衡分组。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每组以4~6人为宜,成员应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主要方面合理搭配,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1)矫治型小组。矫治型讨论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4至6人。其中小组成员的认知方式既有沉思型又有冲动型,认知结构既有完善者又有不完善者,形成互补态势。在通过讨论之后,小组成员之间的想法见解可以在组内提前进行补充、协调,由小组中心发言人进行组内总结,使组内成员的认识趋于正确、完善。这种矫治型的讨论一般运用在答案唯一的。

(2)争辩式小组。争辩式讨论小组的人数、组数不定。教师通过整理学生对同一问题所持的几种不同看法,把见解观点一致的学生编制成组,然后在组际之间进行争辩式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的见解,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使正确答案暴露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错误信息。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要求把12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吴小芸老师为了让学生操作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要求学生用实物独立摆上圆片,得到多种可能性。大多数学生会将12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这四种情况,吴小芸老师把这些同学编制成一组,由于人数较多,不以组的形式聚集,分散于教室中,以点带面;而在此基础上,也有同学认为还可以把“1”看作一份,指出了把12分成12份的设想,于是又将这个小群体编制成一组,以聚集的形式安排在教室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又有同学提出了将“12”看作一份的设想,至此,教室中既有了以分散形式存在的大组,又有了聚集形式存在的两个小组,而争辩的焦点则是在于能否将“1”或“12”看作一份,平均分成12份或1份呢?事实上,在争辩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感知列出的不同观点也有可能都是合理的,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给趋于严密。

(3)自由组合讨论。这是一种介于矫治型与争辩型之间的讨论,更具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以及其平时交友的圈子,与对问题所持态度和自己认为具有权威的同学组建成组,达到统一。

3、形成民主和谐的合作氛围。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或者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4、培养教师领导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方法与策略。

(1)在新知探求过程中,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

(2)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组织讨论

越是教材的重难点处,越要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教学的重、难点。

(3)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组织讨论。这样的形式往往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兴趣并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4)解决问题方法处组织讨论,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或者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方法上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组织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他们就能够在讨论中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5、初步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

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模式构建努力为学生铺设认知与情感受和谐统一的轨道。

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的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是:诱导——探索——反馈。

(1)诱导阶段: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于探索中。

(2)探索阶段: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进行组员间的分工合作,明确各自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开展自主研究。

(3)交流阶段:包括组内交流和小组间交流。小组成员通过探索研究,阐述各自观点,并提供有关证明进行论证。对尚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集体研究,各小组汇报小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辩论,对本小组研究结论进行审视与修正。

(4)反馈阶段:在交流探讨中,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表现给予评价。

五、研究的收获

1、教师已能初步筛选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结合教材确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既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要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

2、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转变较明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学生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已养成一些“合作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的能力。如:1、学会收集。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或材料,如:“千克和克的认识,就需要学生收集同一种物品的各种包装重量,或许多不同物品的重量。2、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各人实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3、学会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4、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求;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六、研究反思

规范和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制,竭力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潜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以实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