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其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特性正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推动人类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工具。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又为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特别在满足学生个别需要、延伸教与学的空间、接受学生信息、评定回答、提供反馈、调控教学系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方面比其它学科具有更突出的优越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更新教学观念,以创新为主导

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而且往往在于教学思想是否更新、观念是否转变。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它最有活力,也最有生命力,最富有挑战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体现创新,从思想上、认识上加以重视,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千万不能按照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热情。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三种形式,三者比例受各种因素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其中理论课的讲解就不能按照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

二、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教育

1.寓教于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缺乏自觉性,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但生动、新鲜的事物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兴趣。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例如,EXCEL练习中,与数字打交道本身是一件单调、枯燥的事情,如果让学生一味地练习,很多学生练不多久就会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而如果让学生使用一些身边的数据,如用全班的各人资料,按不同的关键字进行排序,做不同的筛选等,就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练习起来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掌握了新知识。

2.让学生自己探索

电脑知识是最灵活、最丰富的,操作方法也多种多样,操作实践得越多,所学的知识、经验与技巧也就越多,而这些经验与技巧往往不是从书本中直接获取的。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得很透彻、毫不保留,最好的方法是注意留有一些可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解决。例如:在讲授Windows操作中,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要想使你的窗口关闭,你有几种操作方法?若想使你的文件复制到其他文件夹中,你有几种方法?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边操作一边寻求答案,最终,他们可以经过自己的实践,综合出各种不同的方法,甚至有些方法是书本上所没有涉及的。这样,学生不但能从书本上学到知识,而且还有自己的发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实践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挖掘教材内涵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智能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PowerPoint程序的学习中,仅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是很简单的,但最好不要仅限于此,而要让学生利用PowerPoint程序中的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身的美育素质,创作出有新意的幻灯片作品。学生们经过思考、创作、反复修改,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融人作品中。

4.拓宽学生知识面

信息技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日新月异,淘汰、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慢一拍。所以,信息技术教学就不能死抓教材不放,而要以教材为基本框架,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适当更新教学内容,渗入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Word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制作毕业纪念册。期间,鼓励学生相互配合,有的负责查找抒写毕业情怀的诗词,有的负责美工,有的负责合成作品,等等。经过这么一次资源共享的合作学习后,使学生在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将很多知识融会贯通,扩展了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5.交流经验,教学相长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让他们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练习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信息技术课堂练习的主要特点。如果对大家要求的太多、太死的话,只能是抑制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信息技术课的练习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舞台。比如,有的学生为了制造出美术字的阴影效果,想出了用同大不同色的字进行叠加的办法。对于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的表现,不仅要用鼓励和表扬的话来肯定他们,还让他们边展示自己的成果,边谈一谈自己的创意和体会等。如此,不但使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且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渗透了创造意识。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学生在学习操作中都会有所收获,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得,师生互相交流切磋,这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与资料,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6.与其他课程相互促进

“用计算机处理信息是21世纪的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这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信息技术虽是一种专门的学科知识,但对其他学科来说,却可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例如,在“幻灯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用幻灯片将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做成连环画,但只出现故事的开头,进而启发学生:故事接下来会如何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故事补充完整并利用幻灯片将故事讲述出来。这样,学生既能在故事情境中遨游,又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再比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可以结合美术知识;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7.及时评价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老师对学生的操作与学习要及时评价,最好是采用考试方法,适当鼓励与表扬,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当学生取得成功时,表扬、鼓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成功体验,从而信心大增,学习会更有兴趣,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评价要灵活多样

教学评价要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测试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电子作品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新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造性素质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势在必行,创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我们时代的特色。美国、日本的教育界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把创造性作为21世纪人才的指标。近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也提出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就须实施创造性素质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