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教学提高全社会经济素质重要途径

教育教学提高全社会经济素质重要途径

摘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经济教育问题: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全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素质,它对一国经济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提高社会公众经济素质的重要途径是经济教育;针对不同人群探讨了经济教育的实现途径。同时强调新兴就业人员经济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关键词经济教育经济素质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

1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公众必须具有较高的经济素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许多方面越来越与经济环境不相协调,甚至已成为阻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致命障碍。这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瓶颈,要想在极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有相适应的宏观策略和措施外,最根本的是要求全社会公众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积极响应。只有市场经济深入人心后,方能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上下一心,按照经济规律办企业,搞经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那么,经济素质实质就是人们对经济知识的理解及现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不同,具备经济素质的人会顺应经济规律,创造财富。

进入新世纪,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高速化的挑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们将全面加入世界经济的竞争舞台。竞争靠的是实力,而实力来自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来自于全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它包括社会公众经济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而经济素质是实现科技转化的动力源泉。当一项新的技术诞生时,需要有经济头脑的商人、企业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由此看来,经济素质和科技水平缺一不可,是相互促进的,科学技术是直接动能,经济素质是间接动能。现阶段,科技在中国已受到全面重视,全民经济素质提高进展缓慢,成为市场经济转型的阻力和瓶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的经济素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普及经济教育。

经济教育是经济知识的传播、经济技能的培养。它通过改变人们旧的经营思想,挖掘人们的经济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一定的技能,改变现实状况。我国的经济教育应偏重于市场经济周期及经济规律的教育、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理论学习、微观经济中企业如何创业、经营和管理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由于我国特殊的发展历史,经济长期处于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状态。民国时期有过一段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战乱而停滞。新中国成立,直接进入公有制计划经济时期,它与市场经济完全不同。“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网络结构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设置,也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通过市场要素自发的有机运转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表现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客观经济形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或否定,只能根据客观规律去认识它,揭示它,并运用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具有两重性: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计划经济应该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经济形式。“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否定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存在,但并没有彻底废除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事实上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补的经济形式。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使人们对商品货币和市场经济关系视而不见或是视而不曰。

现代市场经济除需要宏观调控外,还需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政策、法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因此,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而法制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计划经济”,不过这种“计划经济”并不是告诉我们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而是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去生产,按什么规则去生产,它们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核心是市场为主,计划为辅,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实际上,“纯粹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根本不存在的。

我国公众在时代,以各种形式学会了按计划经济做事,可以说计划经济深入人心,而市场经济普及远远不足,使经济改革阻力增大,因此,社会公众必须加快掌握市场经济知识,具备较高的市场经济素质,才能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

2经济教育是提高社会公众经济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是人类各种知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结果。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行业———教育行业。通过教育,人们把先人的知识一代代传承、积累下去,让现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攀登知识高峰———知识创新。经济知识的传播也不例外,面对中国广大公众经济知识匮乏,经济观念落后,跟不上国家宏观经济思路等现状,改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加强经济教育。

由于经济学是观察、解释、指导人类经济行为的科学,是从业人数最多、报酬相对丰厚的实用学科。它贴近生活,贴近大众,非常容易理解、学习和掌握,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并不是专门学经济的,却做得很好,主要原因是他们有自主学习经济知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营发展之道。但大多数普通公众很难具备这种出类拔萃能力,需要一种力量推动促成,经济教育担当这一重任,同时经济的易接受性,又使经济教育切实可行。

由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过短,中国企业的市场经验较少,还形不成自己的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如果走西方经济发展的老路,中国市场化道路会非常漫长和艰险,世界经济形势也不给我们这样的发展机会,那么,要普及经济知识,不妨先学习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提高公众的经济素质,洋为中用。我们的目标是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有必要先学习后批判,寻求中国自己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经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社会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促使经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起来。最正统的方式就是学校教育,它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推广经济理论;最广泛的经济教育方式莫过于广播、电视,通过声音传播经济知识,不论有无文化背景,均能接受;其次是报纸、杂志等,可以是专业经济报、经济期刊,也可以是大众报刊的经济版;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办在职培训班,加强经济知识教育;网络技术的发展又给我们开辟了新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总之,方式多种多样,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宜。

3对不同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经济教育

自从1840年打开国门那天起,中国人就开始了学习西方经济的艰辛历程。1994年,北大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旨在推动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它培养的学员现已在中国市场经济浪潮中茁壮成长,成为中国企业的中流砥柱。但高校的精英教育毕竟人才有限,要带动中国经济全面走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仅靠他们远远不够,迫切需要经济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和社会化3.1企业管理人员

企业是政府的细胞,企业发展了,政府才有财力管理好国家,企业的发展主要在企业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管层的经营管理水平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除了领导者自身的天赋,许多情况下要学习得来。学习的重点应放在系统性和全新性上,系统的经管知识有助于他们全面考虑企业处境,制定切合实际的经营目标;全新的经管知识帮助他们认准企业发展方向,争当世界第一。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有高级研讨班,每月向学习者发放、讲授国际经济、管理新动向的课程和资料,还有一些EMBA、PMBA等学位课程开设也是针对企业领导者的。其目的是教育领导者们获取最新的经济知识,开阔思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而对于国内占用资产比重最大的国有企业,问题严重到威胁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许多国有企业微利或不赢利,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因此,国有企业各层管理者更应加强经济教育。对于他们,仅靠比较前沿的经管知识培训不够,还需在加深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上多加教育,转变他们以前的工作作风,让他们彻底放弃计划经济的管理思想。思想转变了,才会有行动,才会按市场经济规律真正科学地管理好国有企业。这样,国企改制就不会瞻前顾后,举步为艰了。

3.2国有企业员工

对于国企的职工,经济教育的重点在普及市场经济规律上。通过比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可以让他们明白政府改革的思路,理解国企改革的各项措施,按市场经济要求干好本职工作;并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承受改革的阵痛———下岗再就业;有能力的职工还可能抓住机会,主动放弃铁饭碗,另谋出路。国有企业职工认识水平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国有企业改革才可以顺利完成。

3.3社会已下岗失业人员

对于已失业社会人员,再就业中心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市场经济是怎么回事,可以让他们消除一些失业的恐惧,对政府的行为有所理解,并能充分调动各自的潜能,利用社会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劳动致富,融入到社会体制改革的洪流之中。经济知识给他们生存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3.4新兴的就业人员

高校教育中有些院校己将经管基础知识,作为公选课,普及到全体学生。但还不够,今后应将这些知识如同英语、数学和政治理论课一样作为基础课,让每个学生必修,以提高新兴就业人群的市场经济系统理论水平。市场需要的是有能力、有头脑的毕业生,能够尽可能快地为单位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而不是只有理论教条的书虫。经济教育可帮助大学生在学时自主选择适应社会需要专业方向和自我开拓学习范畴。同时这些就业生力军,在最具创造力的青春时期,有经济知识武装,将会鼓舞更多大学生加入创业行列,还可能会诞生出中国的比尔·盖茨、戴尔来。

大中专职业教育是培训蓝领大军的,它跟大学扩招同样重要。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我们除了需要大学生、高级科技人员外,也需要有大量的从业人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大市场,劳动力很有竞争力,但是仅靠劳动力的价格优势不够,比我们廉价得多的国家很多,所以我们需要培养成本低、素质高的劳动力。在大中专普及具有行业背景的相关经济知识,如石油技校讲授石油经济、石油企业管理等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增强专业爱好,积极投入到新工作岗位。

3.5广大的农民

中国全面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9亿多农民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做大做长农产品产业琏,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必须通过适合的教育宣传来实现。而当前中国大多数农民尚处于经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常常满足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有心改变的,有许多不懂市场规律,一窝蜂种植、养殖,导致市场供大于求,卖不动产品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反映出农民对市场的陌生,对农业经济知识的严重匮乏。要改变这种局面,普及农业经济教育最有效。限于农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利用农村广播、电视较普及的条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实际故事来介绍农业市场经济道理,开阔农民的视野,引导农民致富。对有少数初高中毕业的农民,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的经济专版宣传,让“文化农民”获得更多的农业产业经济教育知识,带头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帮助政府贯彻落实农村改革,先富裕起来,再带动全体农民,朝着国家的既定目标奔小康。只有农民小康了,中国才能真正小康。

4结论

大国之兴,兴于经济称雄;大国之衰,衰于经济败退。苏联的消失与其说是与美国争霸的结果,倒不如说是自己经济发展和经济竞争的失败。只要人类还存在,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插曲,但经济竞争无疑将成为21世纪国家之间最主要形式和国家实力的发展方式。

立国之本,教育先行。新兴的就业人员经济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社会其他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经验,但观念和知识老化,提高他们的经济素质,可以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和端正就业观。这对中国加快市场经济改革,加速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极大的促进。因此,21世纪的中国应普及经济教育,全民动员,提高经济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永亮.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纪宝成,杨瑞龙.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