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大学生德育教育思考

【内容摘要】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到高中大学,我们就一直在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与熏陶,听着老师向我们灌输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然而现今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德育实效并不突出,效果不明显,特别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德育相比较,德育危机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教育

一、中美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比较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都是我国学生从小学时起就刻在脑海里的座右铭,学校也以这一标准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而“德”作为首要标准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的人似乎成了每一个教育者的主要任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德育教育也越来越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亟待加强改进。美国的德育教育可以说和中国的一样,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教育,但是美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灌输”的不同。中国一直采取的都是灌输式的教育,任何的道德观念都是通过灌输进入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根深蒂固。而美国则强调自主性,由学生自己去判断是否要坚持一些观点、看法。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小学开学时曾经做过一个演讲,在演讲中他就提到一个词,那就是“责任”。“但哪怕这一切都达到最好,哪怕我们有最尽职的教师、最好的家长和最优秀的学校,假如你们不去履行自己的责任的话,那么这一切努力都会白费。”[1]“责任”就是中美两最大的不同,我们中国的学生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只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报效祖国,听起来这似乎很是虚无漂渺,没有很强的现实性。而美国的学生会因为自己的“责任”而去学习,去拼搏,因为他会为了有一天能让他的那些文字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上而在课上经常练习写作,从而发现他是否有这样的天赋;或者他想有一天能够发明出像ipone一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在自然课上多做几次实验,从而发现他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责任”会使他更加努力和用功,会让他本身就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不用任何的灌输,因为任何成功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所以说主体实践是非常重要的,而责任又是主体实践中的那个关键要素。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德育危机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传统的滑坡。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首要精神,历来作为伦理道德之根、行为规范之本,早已深入人心。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于孝道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潜意识中总认为“孝”离我们还很远。出门打的代替公交车;吃饭不再拘泥于食堂,改为中高档饭店;穿着发型效仿日韩搞非主流,耍酷扮帅;钱花完了骗父母因为考级报班需要钱;一两个星期都不打电话回家,偶尔父母打过来了也因为打游戏骗说在忙等。而有一些学生则是完全相反情况,过分依赖父母,上学都要母亲陪读,完全没有独立自主性,这些看似不引注意的现象正日益严重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之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独自过马路,他们修改了交通规则,当红灯亮起来的时候,他们成群结队横穿了马路。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是因为他们人多所以不用遵守交通规则吗?还是自认为司机不会撞上去而肆无忌惮?无论是哪种原因都可以看出行为准则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一个连最基本的交通规则都不能遵守的人还能有什么道德情操?还能指望他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吗?这不是背离了我们从小就灌输的行为准则规范、思想品德修养等的初衷吗,那么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可想而知,一味的灌输不足以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必须站在新时期新时代的背景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见,现今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日益滑坡,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二)学习方式过于机械化。

好的学习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就是老师课堂上的“灌输”,然后根据灌输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这种学习方式一直都有很大的弊端,虽然它一方面汲取了老师所讲的精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使他们体会到真、善、美的内在品质。不仅如此,被动地去记一些事物,会使学生相信他们所接收的完全是正确的,不会产生任何的怀疑,从而也不会去专研探讨了,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厌学、弃学。可想而之,学习过于机械化使新时期德育工作面临严重的危机感,必须要改进这种机械化的学习方式,提高效率。

三、当代大学生德育危机的解决途径

(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

一是家庭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德育水平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孝道观的形成;二是高校积极参与。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考察时明确强调:“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2]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在日常课堂当中融入孝道教育,充分利用政治思想理论课来作为孝道教育的渠道,在课堂中融入孝道教育。一来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二来可以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时效性,可以弥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同时,高校可以开设关于孝道的公共选修课,开展关于孝文化的辩论赛以及专题讲座等,引导大学生汲取中华文化之精华,多阅读一些关于孝道的经典古籍,如《孝经》《论语》《弟子规》等。在内容上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点,教材内容要与生活紧密相连,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为学生所接收,以新颖鲜活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国家与社会应该给予充分支持。国家与社会应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在一些条件成熟的高校先进行试验,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大规模推广。

(二)个人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不管外界给予多少的帮助,最主要的还是个人自身。是否能抵挡住西方不良文化的入侵,不受它们的危害;是否能抵御市场上黄色、消极、暴力等垃圾文化的诱惑,不受它们的残害;是否能坚持自我,不受外来新潮思想的洗脑,这些对于每一个个人都是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个人自身加强自我控制,在感觉到受到侵袭时,能够立马作出判断,把那微小的“一点点”扼杀在摇篮里;多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用正确的思想来武装自身的头脑,从而能够清晰地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左右;利用空闲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祖国的万里河山,名人古迹,用实际行动、眼见为实来增加阅历,陶冶情操,提升内涵。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个人内在品质的表现,而且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事、物的发展,对它们的发展起积极的内在推动作用。所以只有从自身做起,才能防患于未然,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以及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协同,在发展德育,进行德育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付出的努力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我们为何要上学:重温奥巴马在美国中小学演讲[EB/OL].

[2].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上的讲话[N].京华时报,2014

作者:周莹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