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既是社会文化范畴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比较重要和独特层次的部分。大学历来被称为“社会的思想库”和“文明的灯塔”,把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关怀人类作为己任。其终极目标是彰显人类的德性,教育和启发民众,把社会引向至善至美的境地。大学文化是大学组织在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渐沉淀而固化形成的内在品质,具体表现为文化气质和文化功能。文化是大学之魂。

一、校园文化的特性

(一)教育性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校园为生态环境,以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实践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和发展。学校是文化发源和积累的主要基地,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实体,就是一个以育人为本的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学校教育是校园文化形成、发展的基础,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校园文化的性质,校园文化受制于学校教育状况,其价值在于促进人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一定的文化传统总是通过教育的具体制度及其“产品”的特点表现出来,教育活动中总是渗透着一定文化传统的精髓。因此,校园文化具有教育性。

(二)时代性

适应时代,引领文化发展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时代,校园文化有不同的任务和作用。北大的校园文化有着很强的时代特征。五四时期,北大学子崇尚“爱国、团结、批判、革新、献身”的精神;改革开放后,北大学子用青春和热情一直诠释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内涵。南通理工学院提出的“和谐、激情、奋斗、跨越”的八字精神就形象地表达了学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精神追求。在现代很多大学中,传统的校园文化较多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的校园文化又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还融入了更多包括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就业创业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及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又借助了适应时展的文化载体来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其文化品位与教育感染氛围。校园文化的任务、内容和传播媒介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三)实践性

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等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也是学校在办学的实践中形成的。校园文化教育性、时代性的特点赋予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作为实践主体——校园人和实践客体——环境通过工具媒介——生活、学习、管理等各项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大学生思想的转变,“三观”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较大空间,需要在思想实践和道德实践中自我审视和充盈完善。而实践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恰恰具有这方面良好的育人功能。

(四)传承创新性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是精神的不断发展,具有传承性。因此,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传承性。教育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以文化人”。大学对全社会有广泛的义务,而不仅仅是对自己或只是对知识的探究负有责任。大学一方面以其内在的知识属性深刻地诠释和研究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另一方面又因其外在的社会属性而成为文化选择、保存和传承的重要社会组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凝练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更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进行文化的创设和创新,使大学教育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大学恰恰具备这种功能。作为学术组织,大学以理论研究来支撑创新,通过发扬和保持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力,加强实践和研究,传承、凝练、发扬、光大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积极参与文化创新,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在我国,民办高校主要指投资办学主体为非政府的社团组织或个人,办学经费主要由学校自筹的高等教育组织机构。但从教育的终极目标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并无本质差别,都为“培养人”。但在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由于投资、经营的主体不同,民办高校具有的私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个体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有其异于公办院校的文化功能。

(一)以文化人

按照现代契约精神,民办高校的师生与学校之间都默认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三方自觉按照契约精神来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多民办高校都自负盈亏,完全靠学生的高额学费支撑自己的运转,学校的各项软硬条件相对简陋;教师没有稳定的编制,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感恩意识缺乏,对自己应该享受的教育服务的期望值较高。因此,教师和学校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期望值和满意度有较大差距,师生缺乏归属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内隐形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滋养心灵、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直接或间接地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文化人。

(二)提升品牌

国内的民办教育,是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相比公办高校,在社会人群心目中的公信力和信任度较低。办学历史短、管理制度欠完善、生源质量不好、师资结构不合理、人才出口培养质量被社会质疑,是民办高校面临的普遍现状。要摆脱生存的困境,快速实现科学发展,民办高校就必须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社会组织中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别具风格的校园环境,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高雅和谐的文化活动,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还能提高民办高校的品牌知名度。比如,浙江树人大学的“树人讲坛”;南通理工学院“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都是依靠其独特的校园文化树立了其品牌形象。

(三)创新育人

民办高校,不同于一般的民营企业,她仍然以发挥高校“教书育人”为主要功能。没有教育的文化是空洞的,没有文化的教育是刚硬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根本问题。文化是一种传承,“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影响师生,文化更是一种创新,培养培育创新创业人才。高校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资源、科学的规章制度、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优质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础和保障,不仅能提振师生的精神士气,而且能使师生素质不断提升拓展,思维不断创新创优,精神不断盈实丰富,从而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民办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民办高校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自身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从高校办学宗旨看: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育是教育主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其教育客体实施知识和文化的传授影响过程,高校育人说到底是文化育人,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现出来的是文化传统与文化精神;从高校活动方式看:高校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为活动内容,通过学科理论武装学生,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的文化人”;从高校活动主体构成看:高校是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化精英组织,是一种文化人共同体,有文化的高校人成为体现高校文化性的基本的、关键性的表现主体;从高校师生关系看:高校师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知识融合、行为互动、情感交融,是一种立体、多维、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呈现出动态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性。因此,高校就是文化精神的承载体,文化性是高校的本质特征。

(二)是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所需的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结合。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主要深受来自于校园内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影响和教育。民主和谐的校园,优厚的学习条件,资深的专家教授指导,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专业的技能竞赛等,能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时时刻刻激发身处其中的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合一,脚踏实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迫切需要

学术水平、办学经费、师资力量和学生质量是高校办学的主要指标,它们也是影响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民办高校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产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但由于经济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制约,社会人口结构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办学水平任然存在着突出问题: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管理不规范、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办学定位不清晰。因此,加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导向、规范、凝聚和感染的作用,提升民办高校办学水平,使民办高校不仅要能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推动和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校园文化,可以感染引领师生员工,将校园文化融入血脉、彰显言行,使师生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大力支持,真正把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凝聚到支持和参与学校的改革发展上来。

作者:侯红梅 单位:南通理工学院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