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院管控论文:医院管控体系完善讨论

医院管控论文:医院管控体系完善讨论

本文作者:武素英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

提高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在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中,控制环境起着基础性作用,而医院主要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风险偏好、道德操守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劣,从而影响着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效果。领导重视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因此应当定期对医院的主要负责人、中层干部和主要岗位人员进行内控知识的培训,促使其树立风险意识。同时,医院主管部门可以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效果列入年度考核中,定期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注重对医院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进行有效控制,要求医院在全面系统分析、梳理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部门和岗位;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避免职责重叠或者出现盲点;实施部门和人员间的相互牵制制度,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例如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这五个步骤要由各自独立的不同部门或人员完成,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对关键岗位建立轮岗制度和稽查制度等;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对医院内部各责任部门和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注重对授权、职责分工、会计记录、资产保护及内部审计等的控制,其中授权控制要明确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责任和权限及其批准程序,资产保护要控制实物的采购、保管、领用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对资产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行资产的盘点制度。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内部审计独立发表的专业审计意见,直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首先,要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向医院负责并报告工作;其次,医院须选拔具有必备专业知识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并鼓励审计人员定期接受后续教育,不断更新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水平;第三,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国家政策法规和医院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本着“医院经济活动开展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围绕医院中心工作,不断增加审计内容,拓展审计范围,根据审计计划定期对医院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判断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执行,是否发挥了应有的效果,是否规避了必要的风险,并提出修改内部控制措施的建议;第四,审计方法和内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审计转变,在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向内控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第五,医院应重视审计结果的应用,通过加强对审计意见的追踪检查、定期向医院职代会做审计报告等手段提高审计结果的权威性。

强化预算管理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提高医院管理效率、降低医院成本消耗、促进医院年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如果说预算管理是通过设定目标来管理医院各部门、各层面的经济行为,那么内部控制就是通过规范行为和流程来实现目标。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职能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医院可以成立由最高管理层牵头、各部门人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包括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部门(财务部门)、预算员三个层级。领导小组负责预算政策的制定和人员的分工安排,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医院层面和部门层面预算目标的编制和协调工作、预算执行的统计和分析、预算执行的评价和奖惩落实,各预算部门设置预算员,负责及时准确的上传基层信息、下达高层指导建议,落实预算任务。医院应定期对财务人员和预算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基本预算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确保预算任务的顺利完成。

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种类应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数据,信息时间应涵盖当年和历年,信息范围应遍及医院层面和各部门、科室层面。医院应结合自身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将各种业务流程集成与财务管理软件有机的融合起来,建立一套集信息收集、储存和分析于一体的信息系统,规范信息的录入点和相关人员的权限,便于对医院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发生合理认定、准确计量,及时变成决策有用的“信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