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原因分析

法律能力是公民运用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来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冲突和矛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的综合性的法律责任的能力。法律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经过长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更要把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法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法律能力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法律综合素质。

一、高校大学生法律能力现状

大学生这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未来社会的精英,其法律能力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法律能力究竟如何?为了了解这一问题,笔者于2015年3月对宜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部分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虽然涉及人数不多,但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法律能力现状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守法能力较差

守法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法律只有在被全体公民普遍遵守的前提下,才可能对少数违法犯罪者给予有效的制裁,也才能实现法治的最终目标。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均认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徘徊在道德与法律边缘。如:在回答“你在互联网上有过哪些不良行为:A、传播过不良信息,B、查看过不良网站C、侮辱谩骂过他人”这一问题时,6%的同学选择A,18%的同学选择B,34%的同学选择了C,其他的同学选择了2种以上的行为。在回答“对亲朋好友或者熟人的非法获利行为:A谴责并加以劝告;B置之不理;C理解并羡慕”这一问题时,56%的同学选择了A,30%的同学选择了B,6%的同学选择了C,其他同学选择了2种以上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至少在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们法律意识的淡薄,分不清道德与法的界限,违法与犯罪的界限。2.大学生犯罪率也有上升的趋势,从2010年的药家鑫案件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案,这些发生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身上的真实典型案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大学生之所有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法律并不很了解,正如原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所说“我们一上大学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法律,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用试剂烧伤动物园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现在我知道是违法了。”

(二)用法能力较弱

大学生用法能力较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以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如在回答“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A、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B、通过武力解决;C、利用关系解决;D、感觉很委屈,但认为没办法;E、根本就没有在意过这事”这一问题时,40%的同学选择了A,18%的同学选择了C,24%的同学选择了D,2%的同学选择了E。笔者对选择A的同学进行了“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的询问,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不清楚,或不知道。在回答“当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时,你有没有意向想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A、有B、没有”这一问题时,还是有44%,将近一半的同学选择“没有”,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这次问卷调查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的,而在调查之前的一个学期,该专业已经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这一课程,虽然刚刚学过这门课程,可还是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依然没有运用所学维护自身的意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同学对所学知识的不够重视,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

(三)护法能力不强

护法能力是法律能力的高级阶段,是指大学生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能力。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公民自觉守法,也要求公民在能守法的基础上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对于大学生亦是如此,而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直接体现就是见义勇为。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遇见歹徒,你是否会见义勇为,挺身而出?A是B不会”,其中62%的同学选择了B,36%的同学选择了A,还有4%的同学没有给出答案,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还是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护法能力可见一斑。

二、大学生法律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律能力现状堪忧,存在以上诸多问题,追其根源,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具体原因如下:

(一)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知识是法律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法律知识是否丰富直接决定了法律能力的高低。大学生们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上是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的,一直到高中阶段,政治课都有对于我国最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进入到大学,大一基本上每个专业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绝大多数同学而言,都还是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的,如回答“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这个问题时,90%的同学回答的是希望,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渴求,虽说如此,但遗憾的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少之又少,至于我国有哪些部门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劳动法有哪些主要内容?这些更深入一点的问题,则基本上没有答案。对很多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种最基本的理论水平,更不要说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理论了。

(二)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原北京大学教授沈宗灵认为:法律意识,泛指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其含义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称的“法制观念”。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大学生们的普遍认可,如在回答“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何?A、非常有用B、一般C、基本没用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这一问题时,78%的同学选择了A和B,虽然还有少部分同学选择了D,但这一数据可以肯定的是,法制观念已经被大学生们普遍接受。即便如此,仍有些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如在回答“人情、权力大于国法这一现象时:A反对;B理解;C必然存在”这一问题时,30%的同学选择了A,28%的同学选择了B,36%的同学选择了C,选择B和C的同学比例竟然达到了64%,这反映出同学们一方面愿意接受法治国家的先进理念,希望依法治国能够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又深受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特权等级思想的影响,“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观念在内心深处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1.传统人治思想的的影响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体制以及封建家长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人治思想极力强调权力至上,导致人们对权力的敬畏与崇拜,对自身政治权利的漠视,形成了义务本位,缺乏民主和法制的传统。正像梁治平先生曾指出的“我们的法律并不是西方人惯常理解的那种,毋宁说他们不是法律,而是压制法律的东西。它是执行道德的工具,是附加了刑罚的礼。”人治思想明显不利于大学生法律能力的培养,它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使大学生们不是置身于法律至上的意识形态之中,而仍然身处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传统思想之下,特别是当今社会出现的“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市长”的奇特现象,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对法律信仰的迷失,以至于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还是会出现64%的同学理解和认可人情、权力大于国法这一社会现象。

2.家庭法律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教育的成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素质高低,家长的法律知识的多少、法律思维及法律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A、电视上;B、报纸上;C、学校的课本上;D、家庭的影响;E、其他”这一问题的回答,49位同学没有一位选择备选项D,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播几乎为零。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家长制作风以及目前的应试教育的现状,造成了中国家庭教育往往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培养孩子勤奋好学的品质,而忽视,甚至忽略其他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孩子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的培养观念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在家庭教育中树立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成为大学生法律能力不强和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3.网络的负面影响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网络逐渐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各高校网络的广泛建成及校园内外网的开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课内外学习及休闲娱乐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法律观念。网络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也并非一方净土,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黄色及暴力信息对大学生产生诱惑,甚至将他们引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大学生法律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

如上所述,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是学校和相关的网络及媒体,而在最主要的学校教育中,笔者感觉到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更谈不上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这是造成大学生法律能力不强甚至缺失的最主要原因,而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法律能力的中心环节,据笔者了解,因课时所限,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灌输式、讲授式为主,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会穿插一些小案例,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讲,很难真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丰富大学生法律知识,具体思路如下:

1.针对课时局限

应在大二、大三阶段增加相关法学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相关的民法、商法、刑法等理论课程,使学生能更系统掌握一门以上的法学理论。

2.针对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状况

应改变现在的教学模式,提高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通过案例的组织、分析、讨论、总结、评论,甚至也可以采用慕课教学方法,把枯燥的法条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同学们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相对提高了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系统知识时,都要寻找相关典型案例,把重要的知识点通过与案例相结合,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掌握法学理论基础知识。

3.改变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单纯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或思政知识

而要使两者相结合,互相渗透,在增强大学生法律能力的同时,相应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

(二)营造社会、学校、家庭立体式培养环境,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能力的提升除自身因素外,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营造具有法律氛围的大环境。

1.完善法治环境

在国家层面上,应尽快改变传统人治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树立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首先,应加强民主立法,注意参加立法主体的广泛性,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促成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立法;其次,在执法环节,要严肃执法,依法行政,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第三,积极实现司法公正。

2.培育校园法治环境

坚持依法治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高校也应严格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种办学和管理行为,让大学生时刻感觉到法就在身边,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校园中形成浓厚的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制教育氛围。

3.法制进家庭

家庭在大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在全社会应以家庭为单位,形成家庭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让这种氛围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从小就能在家庭环境中感受到法的威严,知道法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4.建设健康向上的互联网体系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的立法少之又少,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及时清理网络不良信息,减少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三)建构有效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法律能力

大学生法律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能力的关键,大学生实践教育的缺位是导致大学生守法和护法能力不强甚至缺失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法律实践机会,如设立法律援助站,让大学生直接为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提供服务;设立大学生法律社团,提供法律援助;建立法律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旁听庭审的机会,不定期进行法制讲座,指导大学生模拟开庭,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咨询,收集大学生对社会关注案件的意见,大力支持大学生法律公益活动等,只有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的学法用法的氛围,才能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能力。总之,大学生法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者:刘勤 单位:江西宜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