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元化平台的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多元化平台的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观念淡薄,法律信仰模糊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我国的司法体系建设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国家立法步伐明显加快,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法律的传播和教育却明显滞后,在我们的课题调查中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观念淡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律信仰迷茫问题,如对法律文献的无知。在我们针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知晓率随机抽样调研中,大部分的调查对象没有看过完整的阅读过一部法律,对民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的了解更少,只有少数的大学生知道或大概知道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调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较低,对法律不关心,法律意识模糊。又如社会上有很多人通过不法途径发财致富,但却很少有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价值评判标准的选择上感到困惑,对法律应不应该信仰和建立法律信仰造成困难。

2.法律意识不强,法律信仰功利化法治建设的内在基础在于法律意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思想、观点、心理等法律现象的总称。大学生有没有法律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强弱程度决定着法律信仰是否能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影响着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仅仅与自己的生活“有点关系”,还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法律“不太相信”。还有不少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治大于法律的权威,尤其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权威至高无上。较少一部分学生认为我国的法治国家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而大部分的人则认为时间将会很漫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为法律信仰的形成设置了重重的障碍,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制约了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观念的培育。

3.认知能力有限,法律信仰不稳定虽然大学生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规范教育,但毕竟还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存在较大的可塑性,正是各种思想交锋的年龄段。面对外力的诱惑,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时不时出现认知的盲区,或存在明知故犯的行为。虽然在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现象面前,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批判,但在自身存在违法行为时,又期望能够逃避法律的惩罚,缺乏对法律的足够敬畏,归根结底还是自身的法律信仰不够坚定,缺乏对法律信仰的崇拜。既不能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使自己难逃法律的制裁。知行不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段,各方面的教育都有待加强,对其进行法律信仰的教育和培育更是如此。然大学生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他们对于说教式的教育尤其反感。因此,笔者在法律信仰研究课题的调查分析中,提出把法律信仰与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渗透其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变换教育形式和途径,从多元化的平台着手,让学生切实感受法律的崇高地位和神圣感。让法律成为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最强有力的武器,使其在信仰法律的过程中不断受益,从而开创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新局面,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犯罪。

1.加强法律信仰教育,明确教育主体和目标在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明确法律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把法律知识教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法律常识教育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既强调学生的个人价值,又要培养其履行社会责任,既要让学生认同我国的法律制度,又要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融入现代社会,这是与未来法治社会的要求相一致的。逐步在学生的思想中树立起法律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进而自觉地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自觉成为遵守法律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在“知”的基础上实现“信”和“行”的统一,有效地强化法律信仰教育,实现法律信仰教育目的。

2.促进教育手段多样化,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新媒体的出现,为法律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法律信仰教育的全方位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除了必须坚持课堂教学作为法律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外,要积极拓展新媒体、模拟法庭等的辅助教育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有机介入。在微博、微信等广播中,编辑优秀的法治教育专栏节目,传播优秀的典型法治事件,全方位扩展法的影响范围,多采取“间接性”、“隐蔽性”的方式,新颖的形式让学生乐于接受,间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社会媒体和校园文化在法律信仰教育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整合各种可利用资源,全员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在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教育工作中,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有效资源。一是聘请律师或司法机关有关工作人员担任学校的法制辅导员,不定期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课,讲授其工作领域的典型,进行生动的法制宣讲教育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给学生直观性的开放体验式教育。以案说法,运用真实的法律事实教育学生,让其知法、守法、用法,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提高法制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法律信仰教育。四是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加强对重点学生群体的法律信仰教育。通过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加强法律信仰的教育目的。

4.打造法制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法律信仰环境法律信仰教育必须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校园中营造一个与主流法律信仰教育相对应的良好环境是加强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感受到我国的法律是科学合理的,是切切实实维护着自己的利益的,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秩序之源,是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必要保障,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思想中和内心深处牢固树立“法律公正”的信仰。尤其是要推行依法治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依法治校,实现学生的法治化管理,让学生不断受到法律理念的熏陶,才能在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5.针对大学生特点,培养法律信仰的情感和意志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法律信仰素质的培养虽然重要,但在其培育的过程一定要注意方式与方法,一定要针对其敢想、敢拼、敢于挑战的时代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法律信仰的情感和意志。只有让大学生从情感和意志上接纳了法律信仰,那么在未来立法的过程中法的定制才能科学,在执法的过程中才能科学而严格,司法的程序才能公平公正,矛盾纠纷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决,才能让国家的法制建设后继有人。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法律信仰,社会才能更加安定和团结,管理才能更加科学和规范,权益才能得到尊重和保护。

三、小结

总之,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培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它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积极探索更具多元化的教育,加大对法律常识的宣传,让大学生消除对法律的不信任,培养对法律的认同情感,当代大学生一定能够从认识法律、了解法律、思考法律、相信法律、敬畏法律走向信仰法律。

作者:张大方吴佳云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