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康理念经历着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深刻改变着我国卫生健康工作的各个方面,也必将对医学高等教育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应通过护理学专业、康养专业群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类专业的优化调整聚焦“全民健康”,优化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培育学生坚定的职业认同感、精益求精的岗位胜任力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核心素养”,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健康中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全民健康;生态康养专业群;核心素养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总书记指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战略主题,不仅包括生命全要素、全周期的健康,还涵盖了生活全方位和生态全环境的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通过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多条途径,共同推进健康发展。为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促进全民健康理念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出了重要、有效、具体的行动措施,标志着以整体健康观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已经升格为在国家支持下的全民行动〔1〕。《纲要》与《行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方方面面,同时,对我国医学教育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对其提出了时代特色鲜明的发展要求。

一、“健康中国”对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着力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医疗卫生各个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细化的要求。作为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支撑健康产业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支撑与技术技能保障。基于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考虑:第一维度是“健康中国”的时代要求;第二维度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的责任要求;第三维度是高职学生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内源性需求。

(一)“健康中国”的时代要求

“健康中国”战略不仅包括生命全要素的健康、生命全周期的健康,还涵盖了生活全方位的健康和生态全环境的健康,对于健康的认识囊括了微观到宏观、个体到群体多个层次、多个角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医学的使命已经由单纯的治病救人延伸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干预,包括健康状态及亚健康状态的养生调摄、疾病过程中的非治疗性措施、临床治愈后的促进康复等系统性技术和方法。那么,医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自然也就不能再局限于“防病治病”,而应该是更加关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这样看来,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就是培养符合国家健康战略和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和职业人才。

(二)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要求

《方案》开篇便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同时,高度肯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但是《方案》也明确指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承担着《纲要》提出的总体战略要求,即“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另一方面,则应为“健康中国”背景下市场需求提供基层人才保障。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地位独特,其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恰恰与此高度契合。因此,培养区别于医学本科、硕士、博士职业胜任力的,在卫生健康岗位上能够坚持中西医并重,具有医防结合、食养结合、体医结合、医养结合的人才,是医学职业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三)学生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的内源性需求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自我约束力较弱、对未来职业发展信心不足,但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强。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禀赋、学制年限以及成才需求,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应只强调与普通高等教育对齐,更应强化其“职业性”内涵,适应以劳动创新、技术精准和领域复合等为特点的操作性劳动岗位要求。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我国高等职业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素养可以细化为工匠精神、技术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2〕。基于此,坚定的医学职业认同感、精益求精的医护康养技术,以及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成了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内源性需求。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应该是融合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统一体,以《纲要》《行动》为目标要求,以《方案》《意见》为实施原则,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之驱动专业优化与课程改革,理顺课程衔接,整合课程内容,教学环节有效支撑毕业指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

(一)聚焦“全民健康”,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非常严峻。由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基层、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一线最迫切的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大量能够深入基层的医护康养、公共卫生管理人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医护比例失调、医疗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为实现“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人才支持。

1.大力推进护理专业课程调整

护理学专业是我国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传统优势专业,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护理人员。《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加大护理专业人才供给”,针对《纲要》和《行动》的要求特别关注的重点人群,如中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服务有机融合,满足其健康的全方位需求。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护理学专业应在传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突出护养结合的特色,进一步围绕特殊人群的常见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疾病等完成课程设置的调整,构建“基础课程—专科课程—特色课程”一体化课程体系。通过互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夯实护理学专业底蕴,强化专科特点,突出特色优势,为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提供更符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的护理人才。

2.着力构建生态康养专业群建设

近年来,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2030年,我国将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全国二、三级医院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康复人员则需要90.2万人,而目前康复人才数量仅能达到要求的十分之一〔4〕。面对我国康养产业巨大的人才缺口,2020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聚焦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康养服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要求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高超、服务优质的康养服务技能人才,“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由此,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应在传统康养理念基础上,及时吸纳新时期生态康养内涵,遵循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以康为要、以养为源的大健康战略布局,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符合时展趋向的生态康养专业群,在教学组织与实施当中,逐步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康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也为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注入不竭活力。

3.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管理专业水平

2019年底肺炎疫情席卷世界,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领域的方向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从我国此次抗疫经验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是公共卫生与防疫的第一道“防线”,同时也是医学高等职业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可见,公共卫生管理、预防医学、健康大数据管理与服务等相关专业将是社会需求与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又一个新兴契合点,有效提升其专业教育水平,将为基层医药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卫生保健、社区服务、合作医疗职业人才急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疫情蔓延以来,我国采取中医第一时间介入,中医与西医协同攻关、优势互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此,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应在临床基本能力、流行病学案例分析能力等基础上,强调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吸纳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结合针灸、推拿、按摩、药浴等康复方法,心理、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调节方法,传染性疾病的日常管理、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等方法,使该专业学生在掌握一般公共卫生管理技能之外,还能根据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社区健康管理,指导基层群众开展自我健康管理与提升个人防护的能力。

(二)围绕“核心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医疗卫生人才多是防治疾病的“白衣战士”,而建设“健康中国”则需要更多的“蓝衣工士”或“健康工士”。相较于医学本科及研究生高等教育,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学制时间短、市场需求反应快等特点,但要达到有效服务基层,满足国家战略、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还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其自我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1.培育坚定自信的职业认同感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深入开展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结合名师、名医的人格辐射、教学引导、感召影响,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树立责任意识,遵守职业道德,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等高尚的医德思想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引导学生将人生价值与国家、社会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融为一体,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以及坚定的职业信仰,培育其深厚的家国情怀。

2.培育精益求精的岗位胜任力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应坚持以职业、岗位标准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为引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培养规格和课程实施中,设立情境式实训体系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课程,在模拟环境中连接真实的职业实践。同时,进一步深化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医院、企业的互渗互融,构建“校企协同、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学生通过实践环节深入到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参与基层疾病预防、健康保健、疾病护理、大病康复、临终关怀、健康指导、心理照护等多种健康服务,真实感受职业岗位需求,既能有效提高其服务基层的内驱力,也能更有效地检视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查缺补漏有效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3.培育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认知心理、学习心理、技能习得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帮助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自信。例如,全面建成“学分银行”,打破固定学习期限和地点,鼓励工学交替,支持跨界跨时空弹性学习,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为学历提升积累学分,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学习通道、成长通道等。除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外,德育、体育、美育、劳育也是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增强体育教育的宣传与实践,提高身体素质,形成“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戏曲等课程,美学与医学交叉学科课程,提高学生美学素养,增强其欣赏美、理解美、运用美、传播美的能力;坚持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优良的劳动品德,强化其诚实劳动、人本关怀等方面的能力等。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整体健康观”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逐渐形成,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围绕健康产业进行专业布局,通过调整护理学等传统优势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康养专业、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等新兴专业教育水平等聚焦国家、社会需求,围绕职业认同感、岗位胜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核心素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路径提供参考,为培养社会亟需的卫生健康事业应用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9,(7):95.

〔2〕王艳辉.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建构及培养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9):35-40.

〔3〕李大权,黎梅,靳光辉.大健康背景下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7,7(22):246-249.

〔4〕刘霞,王元会.健康中国时代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3):369-373.

作者:王旭 单位: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