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 健康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因素,也是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充满竞争的世纪。在一个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里,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对人类来说是宝贵的,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及美好理想的实现。而体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生活是现代人类生活中既涉及物质生活又涉及精神生活的一个特殊生活领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国际会议,提出了“使体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七项中心任务[1]。1997年在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运动的观点[2],促使了体育与生活、体育与生活方式有了更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1.健康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不是健康”。而现代健康已不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痛或虚弱,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美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因此,健康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3]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不同程度上处于不完全健康又没有患病的状态。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称为亚健康。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会出现种种不适的感觉,主要表现在长期持续的身体疲劳、四肢无力、困倦、多汗;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易怒、失眠多梦、心慌气短、烦躁焦虑;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眼睛周围灰暗发青、减退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结果正常,因此,这些症状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如果亚健康状态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后果会导致健康状况的继续下降,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2.生活方式与健康

对生活方式,一本哲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家庭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是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4]生活方式不仅仅是个体的一种行为,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它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的一种生存和发展活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0%来自病菌病毒,10%来自遗传因素,30%来自环境,50%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人的一生中,生活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在内容上丰富或贫乏,在领域里开阔或狭窄,在质量上提高或降低,在节奏上加快或减慢,都可能给健康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人类死因中,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疾病占6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70-80%,发展国家也达到50-60%。科学家们认为,尽管有的人表面上死于肺癌,但他们的实际死因应是吸烟,吸烟这种行为选择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高达44.7%,而在生活方式中,不良消费类型又占89.1%。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中岛宏神于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电视大会上严峻提出:大约到2015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死亡原因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现在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人体与延年益寿的保证;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各种疾病,严重的会危害和损害人体的健康与寿命,直接影响自己,间接影响他人的健康,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以及生活时空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稳定与发展问题。因此,如果要保障身心健康,首先要解除“自我制造的危险”的威胁,即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倡导与养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1世纪的体育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所谓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5]体育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但具有生活方式的综合性和多层性,而且具有指导现代人在体育运动中实现“健康”生活、培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特殊功能。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活质量关系密切,与现代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6]

前苏联医学博士兹与诺夫斯基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健康长寿公式:健康长寿=(情绪稳定+经常运动+合理饮食)/(懒惰+酒+烟)[7]。从公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健康和寿命与他的情绪稳定、经常运动和合理饮食成正比,与懒惰成性和烟酒成反比。健康的生活方式说到底只有4句话16个字,就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现代社会生活中,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的强度,如果再缺少运动,就会导致“现代文明病”的发生,影响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成年人中有60%―85%缺乏运动,而每年约有200万人的死亡原因可部分归咎于缺乏运动,仅在美国,由于缺乏运动而死亡的人数每年高达30万。有调查分析认为,发达国家每年约有10%的人死于缺乏体力劳动,缺乏体力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已经认识到国际上的广泛公认[8]。

不是任何体育运动都能增进人的健康,不科学的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健康没有益处,反而还会损害人的健康。体育运动的科学性主要在于运动的长期不懈性和规律性。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对人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体育运动的确是抵御“现代文明病”的良方妙药。人们在运动时,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从而逐步消除体内的脂肪。因此,运动是预防和消除肥胖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并提高机体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减少脂质在动脉管壁上的沉积,增加血管的弹性,保持机体的血压,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体育活动和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捷性,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力,这样就能减少成年人尤其是过胖的人患糖尿病的机会。体育运动能有效防止运动系统的异常,如骨质疏松、骨折和颈椎病等。与此同时,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内物质的运输能力,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而且能够加强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增强人的新陈代谢能力,延缓人体衰老。同时人们在运动中可以加强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并能够为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压抑、不满等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的宣泄口。因此,体育运动也是消除情绪障碍,减少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一种重要手段[9]。同时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不仅成为预防冠心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糖尿病、肥胖症等一些疾病中成为关键的治疗措施之一。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自信,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步行40分钟,对于消除紧张感、提高情绪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体育运动的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是提高生活质量、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Bulleti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Z].1995:135-136.

[2]Press of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eeting Stresses Health benefits of “Active Living.”1997,6 March.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7,11.

[4]冯契.哲学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1.

[5]苗大培. 论体育生活方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4(5):6-8.

[6]卢元镇,臧超美. 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9.

[7]刘纪清,李国兰. 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18.8.

健康生活方式范文第2篇

【摘 要】许多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加快健康促进的步伐,也是解决树立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健康 生活方式 健康促进

根据国外流行病学、社会学和临床社会调查证明,制约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50%~55%)、环境状况(20%~25%)、遗传因素(15%~20%)、医疗保健结构的工作(10%~15%)。总的看来,遗传(基因)和环境(自然、社会)是健康的决定因素,遗传决定了个体健康和对疾病的易感性,环境决定了易感个体疾病的发生;而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则极大地影响着健康状况,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类生命处于非健康状态,生活质量下降,寿命缩短。

一、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社会文化、经济、风俗、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人们的行为表现直接显现在外,构成生活方式的显现部分,但支配人们行为的价值观却隐含在内,仍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成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不管何种生活方式,总要受许多因素制约。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是由生活的行为习惯、生活时间、生活节奏、生活空间、生活消费等组成。

1.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常见的死因中所起的作用

说明:各种不良因素在不同死因中的作用比例(%)

2.不健康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

有调查发现,10项现代办公室人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极度缺乏体育锻炼;(2)有病不求医;(3)缺乏主动体检;(4)不吃早餐;(5)与家人缺少交流;(6)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7)常坐不动;(8)不能保证睡眠时间;(9)面对电脑过久;(10)三餐饮食无规律等。这项调查虽然只是上海市的,但它同样也反映了国内其他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比如有研究说北京市5个人中就有1个是胖子,肥胖是目前影响人们健康的又一主要表现形成,而肥胖产生的原因也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同样的原因在农村也开始显现。

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过去的某些不健康行为没有得到完全的纠正,又增加了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用不清洁的水、吃东西前不洗手、膳食不平衡、食物由多粗粮改为多细粮、吸烟、超量饮酒等等。

3.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容及对人们健康的影响

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合理安排膳食;(2)坚持适当运动;(3)改变不良行为;(4)保持平和心态;(5)自觉保护环境;(6)坚持学习健康知识等。

二、如何开展健康的生活方式

1.健康教育是树立健康观和促进健康的重要措施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教育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而健康促进如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则健康促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健康促进的良策之一体育运动

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就召开了“健康促进与体育”会议,明确提出了“体育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1997年在第47届世界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奥委会召开了联席会议,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积极生活——体育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体育运动对健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促进人的整体机能全面发展;加强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在健康上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过程对人的生物功能与社会功能间的调控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特殊生活方式。

3.树立科学合理的健康观,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的发展

更新观念,树立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健康观,建立保障人人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是现代人应该付诸实施的社会工程。

4.加强国民体质健康及营养状况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力快速解决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健康调查不但可以建立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数据库,为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要资源,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很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健康的诸多因素都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加强健康教育,让每个人认识到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健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慧芳,王斌全,苏艳等.健康观与健康促进[J].护理研究,2005,19(4):716-717.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健康生活方式范文第3篇

物质生活富裕后,更须提倡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8年4月29日卫生部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居民的死因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与中毒分列死因的1~5位,由此所造成的死亡占死亡总人数的85%。若将病因和病理基础相近的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加在一起,则占据死因的第一位。可以说,上述疾病已对我国居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如何防范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达到健康长寿,受到了从国家领导至民众百姓的深切关注。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

那么,上述疾病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

有人说,和遗传有关!此话有理,上述许多疾病的确和遗传有关系。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某些恶性肿瘤等,都有在同一家族内世代传递、多人发病的现象。但应注意的是,由亲属遗传的只是易患同样疾病的倾向,素质或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譬如说,上述疾病几乎都是到成年或老年后才发病,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在同一家族内,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发病。研究表明,与个人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后天因素和先天的遗传背景相结合,促使着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后天环境因素在其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据研究,遗传因素的作用约为30%,而后天的环境因素则占70%。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疾病遗传背景下,实行健康生活方式、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后天环境时,该疾病很可能不发生或晚发生;而在不健康生活方式造成后天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该疾病就可能会发生且早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突出的是人们吃得多了、吃得好了;日子安逸,舒适了;与此同时生活节奏加快,竞争也激烈了。

例如,在北京居民的饮食结构中,肉食与粮食的比例1960年为1:24.0,1982年为1:5.0、1989年为1:3.0,1992年为1:1.5,如今二者的比例已基本平分秋色,更有不少人吃肉食超过了粮食。也就是说,人们吃肉太多了。

又如,北京市民每日的脂肪平均摄入量1982年是68.4克,1990年为71.0克、1992年为92.9克,到2002年达到104.0克。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吃油太多了。

在30年前,北京街头的餐馆寥寥无几,领导们曾一度为解决百姓的“就餐难、理发难,做衣难”而努力。如今各类饭店不计其数,到处是食客满座。在随处可见的洋快餐店内,人们吃着西方的高脂肪、高热量饮食。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几乎没有私人汽车,马路是自行车的海洋。如今北京的小轿车已达到400多万辆,马路上车轮滚滚,蔚为壮观,而自行车队则显著萎缩。多数居民逛商店时乘滚梯;上班时乘电梯,坐办公室;回家上楼仍是电梯代步;到家后吃饭看电视,因而,静坐少动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生活模式。

当初,城里人读书、就业,收入,住房、职务升迁,医疗、退休、养老及殡葬等都由就职单位管理,大家按部就班地生活、工作。如今,人们的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空间更广袤,都在为更好的未来而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竞争着。

与此同时,灯红酒绿的茶室、酒吧、咖啡吧、网吧、歌舞厅、俱乐部出现了,耗人心力的夜生活增多了,觥筹交错的应酬太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令人惋惜的是:不少人在充分享受物质幸福的同时,没有及时了解,更没有掌握和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一些具有遗传背景的重要疾病的发病率快速增加。

据调查,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1959年为5.10%,1979年为7.73%、1991年为11.88%,2002年达到18.80%;而近年北京市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已达到29.10%,全国的高血压病患者约有2亿。

在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1980年为0.67%、1994年为2.50%,而目前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的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8.00%左右。

从1984年到1999年,北京市居民的血胆固醇平均大约增加了40毫克/分升,升幅达24%。在上世纪90年代末,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80年代初的2~3倍。目前我国有血脂异常者达18%,人数达1.6亿。

据近年调查,我国已有6000万个肥胖症患者,有2亿人体重超标。北京居民超重的发病率为36.4%,肥胖达13.5%。

此外,我国现有烟民约3.5亿多,被动接受二手烟者达9亿。

国内外的研究早已证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吸烟、肥胖、少运动等是患心脑血管病的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上述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快速增长。北京男性居民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在1984~1999年间增长了154%。目前全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病。

与几十年前相比,如今我国的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幅度增加。上海居民的癌症发病率1980年比1963年增加了一倍,近年上海市区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近一倍。

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我们的遗传特性不会有明显变化,而是在新环境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具有遗传背景的疾病提供了发病机会。

“在物质生活丰富后的新环境下,决不可随心所欲地生活,必须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保障”。这一观点正在成为智慧人士的共识。

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

1992年在国际心脏保健会议上的“健康生活四大基石”是公认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1、合理膳食

众所周知,脾胃(是指饮食的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能力)是人的后天之本,是生存的基础。合理膳食是健康的首要因素;反之,则是招致疾病的重要原因。合理膳食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总量适当,二是成分适当、平衡。

总量适当:说的是每天应该吃适当数量的食物。吃多少为适当?营养学家认为。应按年龄、性别、活动量等来确定人们每天应摄入多少热量,这很科学、很精细,但操作起来不是很简单。估算健康人摄入量的简单实用的方法是: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标准体重和腰围应该是多少,然后定期观测体重和腰围的变化。低于标准值为摄入不足,提示可能有营养不良;高于标准值为摄入过量,提示超重或肥胖。对于前者,应增加饮食的摄入量;对于后者,则务必减少饮食的摄入量,使体重恢复到接近标准值。

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身高(厘米)减去105,其差值就是标准体重(公斤)。

也可用体重指数来表示,计算方法是将自己的体重

(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正常参考值是18.0~23.9(公斤/米。),达到24则超重,超过28则为肥胖,低于18为营养不良。

正常腰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女性应小于80厘米。

体重超得不多,但腰围超标明显,表现为大腹便便者,提示增加的脂肪集中在腹部及内脏,害处更大。如今,营养不良已少见,而超重与肥胖太多了。

对于哪些吃得不多,但仍然胖的人,就应从以下几点找找原因了。

・与每日的实际消耗相比,是否仍存在有饮食相对过多?

・是否从事运动,以消耗多余的热量7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后食欲往往更好,同时又可能误以为运动在消耗热量,多吃些没关系。殊不知,若不控制食欲、节制饮食,运动的减重效果可能会化为乌有。

・如果主食或正餐不多,副食或零食是否过多?

・高热量的饮食是否过多?如脂肪(包括植物油)、油炸食品,酒类、甜食、甜饮料等等。

・在饮食中,米面类素食所占比重是否过多?如达到60%以上。

・请医师帮助检查是否患有由某些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肥胖,特别是某些内分泌疾病。

饮食过多导致的超重与肥胖对人的健康影响极大。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包括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胆囊病、高血压、冠心病、血尿酸升高、脂肪肝、呼吸功能障碍和肺心病、鼾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膝髋关节病、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不育症。您看,哪一个是无足轻重的小病?除去不育症,哪一个病不会减人寿数、降低人的生活质量?这也证实了民谚所说的“腰带越长,寿命越短”。

饮食成分适当、均衡:如今我们的各种饮食大多是历史悠久、经过多少代人的选择而流传至今的,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为人体所需的有益成分或其他好处,如优良的口感或对味觉、色觉、嗅觉等感受器的美好刺激等,所以均为人们所需、所爱。但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每种饮食又各有其缺点或不利之处。因此无论什么食物都不能食之过量,否则“物极必反”,会有害健康。也就是说,对各种饮食应食之适量、有度,做到不过分。切不可因偏好而厚此薄彼,喜欢的吃个死,不喜欢的死不吃。在前一种情况下,会因日积月累“受宠”饮食的害处而酿成恶果:在后一种情况下,会因得不到“失宠”饮食的好处而伤害健康,故应提倡杂食。

譬如说,与粗粝、酸涩、冷凉的蔬菜水果相比,温软的红烧肉、酱肘子的色味气息,尤其是口感,那要好多了。但前者含有丰富的果胶、粗纤维、维生素、无机盐等,对健康大有益处,不可不吃;而对于后者,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及必需氨基酸固然为营养所需,但食之过多则可引起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癌症等发病风险增大,故又不可多吃。

甜甜的汽水、饮料比白开水好喝多了,盛夏时节的冰激凌、冰镇饮料更令人神往。但研究证明,其中所含的高热量,碳酸、添加剂等使之除了好喝以外,哪方面都不如白开水好。

无论什么东西一经油炸都要好吃得多,但油炸食品的高热量及在高油温中出现的某些产物对健康又十分不利。譬如说炸薯片,红薯中的好东西经过油炸所剩不多,而致癌物丙烯酰酸却产生了不少,故炸薯片不可多吃。

肥肉炖酸菜是一道美味,但过多的酸菜摄入却与食管癌有关。因此少吃一些聊以解馋即可,过多则有害。

烤肉也是受不少人喜爱的美味佳肴。但在明火烤制的肉食中含有400多种致癌物,如与胃癌、肠癌、乳腺癌有关的苯并芘、杂环胺等。因此同样是不可多吃、久吃。

加用反式脂肪酸的糕点食品色味香俱佳,但研究证明反式脂肪酸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所以其应用正在受到限制。

不吃或过分少吃食盐不可以,因为它是构成人体的成分,是人体维持体液的质与量的主要物质,少了不行,但多吃又会促进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伤胃并诱发某些癌症,故适量吃盐非常重要。

大米,面粉是我们的主食,不吃不行,但食之过量超过所需,则可导致体重超标或肥胖,等等。

2、适量运动

生物的进化历程约有亿万年,人类的发展历程也长达百万年之久。在漫长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们终生都在与天灾、天敌、竞争者争斗着,整日都在为觅食果腹而劳碌着。因此,四处奔跑运动为种族与个体的生存所必需。环境迫使他们懂得运动者昌、不运动者亡。长此以往,世代更替,运动成为他们组织器官代谢平衡、发育成熟、功能健全强大的重要条件。“生命在于运动”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使我们的身体适应运动,我们的健康需要运动。此种特性被“刻录”在基因上并被遗传下来。物质富裕,生活安逸只是近百年间的事,这不可能改变这一遗传特性。在今天,为了健康我们仍需运动。

研究与实际生活中的事实告诉我们,适量运动是预防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运动也有助于预防某些癌症,如结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此外,运动对于改善精神状态、改善体力耐力、健美体形、提高自强自信心等也非常有益。

如何使运动达到满意的效果呢?

一是运动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每周5次。

二是运动量由轻到重循序渐进。以前不运动者,先从短距离慢走步开始,适应后逐渐增加距离、逐渐加快速度。

三是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但应涉及多个大肌群的有氧运动,如中老年人宜做步行、慢跑、做操、骑自行车、游泳等活动。其中以步行最为安全、简便且效果颇好。

四是运动量适当。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适应后,健康者最好做到使运动中的最大心率达到170或180减去年龄后的差值。如70岁者运动中的最大心率达到每分钟100~110次即可。老年人做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行走持续30分钟左右即可。一般说来,对于高龄老人,如75岁以上,不宜强求运动量,且以在运动中及运动后不引起明显的不舒适为好。高龄老人运动应以自我为主,不攀比、不竞赛。对于有或可能有慢性疾病者,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或肺病者,运动量的衡量以在运动中不引起疾病症状的发作为好。

五是患有心肺疾病者应在运动前请医师评估身体状况,对运动方式及运动量进行指导。此后,应定期向医师说明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感受,及运动对自己身体的影响状况。

3、戒烟限酒

我国的烟草消费和烟草危害均为全球之冠。吸烟者除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外,患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哮喘、肺纤维化、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烟草致病的原因在于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公布的数据表明,在烟草中含有250余种化合物和重金属如氰化物、一氧化碳、丁烷、铵、甲苯、砷,铅、镉等,其中包括54种致癌物,11种为1类强致癌物。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的寿命平均缩短22年。吸烟不仅危害自己,还以二手烟、三手烟的方式危害他人。因此可以说,吸烟是饮鸩止渴,吸烟等于花钱买病,吸烟有百害而无一利。吸烟绝对是一种可完全去除的、

极其重要的致病、致死因素。每一个珍惜健康、珍爱生命,爱惜他人者均应拒绝烟草。

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对减少冠心病事件有益,但过量饮酒却会伤脑、伤肝、伤胃和升血压。因此,酒可以喝,但应限量,用摄入的酒精做计量,以每天10~20克为宜。

4、心理平衡

精神及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影响极大。据说古代的伍子胥为过不去昭关逃命而发愁,一夜须发皆白。有些重病患者一旦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原本尚好的全身状况急转直下。有一位病友,一有忧心事,马上会失眠,饮食大减,紧接着就面容憔悴,接连感冒。有位高血压患者买房后不料房顶漏水,且很久未得到满意解决,此期间他的血压大幅上升,经常达到180~210/90~120毫米汞柱,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效果不佳。调换了房屋之后,他的血压状况很快恢复常态,只服一种药就降压达标。

我国的古代中医学家说“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这里提到的“心”,实际上和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神经系统相通。他们认为神经系统居于机体的君主之位,主政全身、主管神智。君王不安全身岂不乱套7这和现代医学的看法一致,不良的心理状态最终会破坏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其对机体的支配、协调与整合的能力,从而使内分泌、心血管、免疫、消化等各器官系统的代谢与机能紊乱,使其间既协同配合、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出现障碍。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全身健康的最为重要的基础心理失衡,必然会引起生理失衡,生理失衡则将导致疾病。有专家认为,对于人的健康长寿而言,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50%以上。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总能做到心如止水、处变不惊、精神愉悦呢?

一是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做违法、违纪、违规的事。因为做了这些事终究会被抓住,于是会受惩罚、挨批评、丢面子,这时心情当然不会好。在没有被抓住时,一有风吹草动则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即使侥幸未被发现,但免不了常受良心责备。一项国外研究表明,随访10年后,与清正廉洁的官员相比,贪官污吏的死亡率显著增加(分别为16%和60%)后者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占了53%。

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任何人都会维护自身的利益。如果侵害了他人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反抗或报复。一时难以报复时,受害者也可能会寻机报复、伺机报复:无法报复时,也会记在心中。那样会不得安宁。

三是有些奉献精神,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凡事宽容,多为他人着想,舍得放弃一些自己的利益而去帮助他人。这肯定会受人推崇、受人尊敬、受人感激,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慰藉与快乐。

四是尽自己所能努力进取,争取有些成绩。也就是说要发挥自己的潜能,按照自身条件。努力争取有所成就。这样才能为自己创造好的或较好的物质环境,同时可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即使未成功,但确实尽力了,没有虚度光阴,无怨无悔。

五是明了万事皆有定数,不与客观规律违背。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每个人的环境也不同,因此绝对不要和别人攀比。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少一些怨天尤人。有句谚语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步入老年之后必然是各器官日渐衰退,体能逐渐减低,疾病逐渐找上门来。对此不畏惧、不悲观,做到知足感恩,快乐生活,多健身、定期查体,争取少得病、晚得病。一旦有病应早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按医嘱行事,尊重疾病客观规律。不可总是担心有病、有大病,谁的话也不听,检查结果也不信,把自己搅得心神不安。

六是生活有目标,精神有寄托,不无所事事。这有助于保持精神振作,有助于活跃全身机能。反之则易招致精神低落、器官机能受抑制、免疫力受损。

健康生活方式的巨大效益

认真实行健康生活方式的效益极为显著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实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0%。总的来说,可使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减少50%以上,从而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人的寿命,而其所需费用不及医疗费用的10%。

美国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也曾指出,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应用医疗的方法使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延长1年则需要数百亿至上千亿美元。

不仅仅是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对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譬如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肥胖者减体重、低盐饮食、低脂和多蔬菜水果的饮食、增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等。其益处首先是可降低血压。以上几项措施可分别降低血压5~10、8~14、2~8、4~9和2~4毫米汞柱。据此,轻度高血压可能不再需要药物治疗;而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种类与剂量,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与经济负担。健康生活方式还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高盐、高脂饮食等。

冠心病患者必须实行二级预防,以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再发生。具体措施包括降压、降脂、降糖、戒烟、减肥、运动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必不可少。近年的研究表明,适当运动对冠心病的治疗也有重要意义。如研究表明,与不运动的心绞痛患者相比,坚持适当运动数年的冠心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显著地表现为稳定或缩小;而放过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适当运动会显著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又如,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不重视饮食治疗就不可能控制糖尿病。而不合理的饮食还可引起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出现或加重,使糖尿病雪上加霜。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包括控制总摄入量和均衡的各种营养物质。适当运动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为,运动不仅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对血糖的控制,还可减轻体重。研究表明,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研究认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具有极高的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

同样,在高脂血症及肥胖症患者的治疗中,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没有减重、低脂饮食和运动做基础,难以达到满意的降脂治疗效果。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经营好自己的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范文第4篇

随着学习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很多人都渐渐的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我也不例外。爬楼的时候忽然发现,才仅仅三楼而已,速度稍快自己的就累的气喘吁吁的,不禁担心起来,自己的体格何时变得这么的虚弱了。看来真的和久坐不动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我便定了一个运动计划——每天慢跑半个小时。

慢跑,是一项温和的运动,既不会使人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又不回让人的身体吃不消,这是一个十分不错的锻炼方式。于是,在制定计划的第二天,吃完晚饭,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我就换好衣服,准时下楼开始慢跑。半个小时的时间,说长不长,但也不算太短,慢跑虽然节奏缓慢,但是作为一项运动来说,还是会使人疲惫,为了不让自己感到太累而坚持不下来,我特地戴上耳机来跑步,听着时而舒缓时而热烈的音乐,随着有节奏的调调沿着一路慢跑,就会发现运动一点也不难受,相反,还会有一种时间过的很快的感觉,跑过几个路口,听完几首歌,时间就过去了,制定的慢跑半个小时的计划也就完成了。

我已经接连跑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发现慢跑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个习惯,如果哪天天气不好,下雨无法跑步的时候,我就会觉得浑身难受。值得高兴的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自己的身体机能正在逐渐的增强,体虚的现象在一点点的好转。这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会将慢跑一直坚持下去的!

健康生活方式范文第5篇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9所高校25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家庭、院校等基本情况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建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变量间相关性和因素的标准化效果。结果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影响效果值分别为0.037,-0.389,0.159,-0.053。路径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路径系数分别为-0.30,0.23,-0.09,-0.27。结论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均有影响,且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学校应针对这些主要因素特征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策措施,引导大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关键词】

生活方式;健康素养;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多种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1],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则能促进健康,降低疾病风险[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在同龄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生活方式将会极大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素质。既往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较多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3-4]。为了解影响我国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在前期采取探索性统计方法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的基础上[5],本研究采取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于2011年4—5月,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从9所高校共抽取2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第一阶段按照三大经济带的划分,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远地区分别选取4所、2所和3所高校。第二阶段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个被抽中高校中抽取2个专业,每个专业内随机发放问卷140份,最终回收问卷2236份,其中有效问卷2108份,有效率为94.28%。男女生有效人数分别为1096,1012人。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包括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4个方面内容。具体因素及赋值情况为性别:男=1,女=2;年龄:≤18岁=1,19~21岁=2,22~24岁=3,≥25岁=4;体型:偏瘦=1,中等=2,偏胖=3;血型:O型=1,A型=2,B型=3,AB型=4;民族:汉族=1,少数民族=2;自测健康:非常好=1,好=2,一般=3,差=4,很差=5;自感成绩:优=1,良=2,中=3,合格=4,不合格=5;是否患慢性病:是=1,否=2;气质:多血质=1,粘液质=2,胆汁质=3,抑郁质=4;是否经常生病:经常=1,一般=2,很少=3;出生地域:东部=1,中部=2,西部=3;家庭月收入:1999元以下=1,2000~4999元=2,5000~9999元=3,10000元以上=4;入学前居住地:农村=1,城市=2,城镇=3;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3,大专/大学=4,硕士及以上=5;父亲职业:公务员=1,企事业单位职工=2,个体经营者=3,无=4;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3,大专/大学=4,硕士及以上=5;母亲职业:公务员=1,企事业单位职工=2,个体经营者=3,无=4;是否独生子女:是=1,否=2;父母是否离异:否=1,是=2;父母是否一方死亡:否=1,是=2;年级:大一=1,大二=2,大三及以上=3;专业:医学=1,理工=2,人文社科=3;院校地域:东部=1,中部=2,西部=3;院校性质:医学院校=1,专科学校=2,综合性大学=3;和谁住一起:独居=1,室友=2,恋人=3,父母/其他亲戚=4;是否学过健康教育课程:有=1,无=2。

1.2.2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采用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6-8]。调查内容包括运动锻炼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健康责任行为、规律生活行为、健康危害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和生命欣赏行为8个维度。各维度按照5分制Likert评分标准,“从不、偶尔、约半、经常、总是”对应分值为1~5。

1.3质量控制采用现场调查方式,由培训后的调查员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近4周的实际情况当场填写。调查员严格审查每份调查问卷,以避免缺项、漏项和逻辑错误。问卷收回后,再次对数据进行仔细审核。

1.4统计学分析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检错。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结果

2.1模型拟合经对理论模型(图1)适当修正,得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最终模型的标准化路径图(图2)。各项目的概率性P值均<0.05,误差项也未出现负值,且模型的拟合效果可以接受,其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为0.072,<0.08;拟合优度指数(GFI值)和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值)分别为0.855,0.879,接近0.90。

2.2影响因素分析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均会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体型、血型,心理及认知特征包括自测健康、自感成绩、是否患慢性病、气质、是否经常生病,家庭特征包括出生地域、家庭月收入、入学前居住地、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是否离异和父母是否一方死亡,院校特征包括专业、院校地域、院校性质、和谁住一起和是否学过健康教育课程。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作用的标准化效果值分别为0.037,-0.389,0.159,-0.053。

3讨论

Gillis[9]分析发现,人口学特性是许多探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研究中最常选用的修正因素,其中,以年龄、教育程度、性别、收入和婚姻状况最常被探讨。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对多个因变量同时处理,能够获得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总效果等,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分析一些涉及潜变量的复杂关系[10-12]。从标准化影响效果值来看,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具体而言,自测健康、是否经常生病、气质、自感成绩、是否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作用较大。健康自评可以客观反映健康状况,或作为客观健康指标的一个补充[13]。本研究结果显示,自觉健康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之间呈正相关,即自觉健康状况越好,越能够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慢性病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否患有慢性病和是否经常生病对于其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具有影响作用,且影响作用较大;未患慢性病、生病次数越少,越能从事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本研究发现,气质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影响效果值位居第三,说明气质类型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力。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有明显影响,父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可能使其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方式等越趋于正向,从而可能影响其子女的生活方式更趋于健康。是否独生子女亦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有较大影响,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拥有父母及家人充分的关怀、较为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多样的智力投资有关。

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方面,且关系错综复杂。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不仅各自影响着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而且生理特征与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与院校特征、家庭特征与生理特征、家庭特征与院校特征之间也存在着影响关系。即生理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也可通过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健康生活方式、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家庭特征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行为,也可通过路径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健康生活方式、家庭特征院校特征健康生活方式来间接影响。鉴于此,提出如下建议:(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高校管理部门要通过完善校园运动设施、增设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健康咨询室等措施,利用同侪策略组成各种小组或团体组织,充分调动学生从事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性。(2)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自我认知水平。高校管理部门要认真制定季度或年度健康教育方案,采用榜样示范法、案例分析法、讨论辩论法等诸多形式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宣传。(3)推行差异化的健康促进介入计划。高校管理部门要重点关注自测健康较差、患有慢性病、经常生病的学生群体,将其列为优先和重点服务对象,充分了解其健康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健康促进介入计划,并对计划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调整。此外,学生家长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健康状况,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4参考文献

[1]李英华,聂雪琼,杨宠,等.2009年我国六省(市、区)五类城市职业人群生活方式与自测健康状况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3):214-219.

[2]胡月,陈福宽,龚磊,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及健康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6):796-798.

[3]夏蒨,韩雪.上海市2所大学本科生健康危险行为现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3):130-131.

[4]叶杨,彭中东.湖北省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6):18-19。

[5]王冬,吴娴波,陈清.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5):444-446.

[6]王冬,邢晓辉,陈清.Delphi法在筛选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条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499-2501.

[7]焦建鹏,王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修订[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5):654-657.

[8]王冬,许宏,吴娴波.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考评及修订[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7):790-792.

[9]GILLISAJ.Determinantsofahealth-promotinglifestyle:Anintegra-tivereview[J].JAdvNurs,1993,18(3):345-353.

[1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7.

[11]邱皓政,林碧芳.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92-107.

[12]HAUKT.Confirmatoryfactoranalysesofsevenlocusofcontrolmeas-ures[J].JPersAssess,1995,65(1):1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