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生活管理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精选

健康生活管理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第1篇

一、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作用和意义

领导干部承担着谋划全局、制定政策、决策拍板的职能,肩负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能否顺利发展的重任,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各级党组织重视。上城区加强干部心理保健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的身心健康直接决定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能否顺利进行。一个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干部既不会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也不会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不可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心理保健教育和管理,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干部队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健全他们的心理结构,保证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确保干部正常履职的基本要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职工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工作作风和一个单位的整体气氛及工作干劲。一个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领导干部,能通过平时的培养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要把加强心理保健作为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大事来抓。此外,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干部在权力运行上受到更多规则和舆论的监督、制约,在处理复杂利益关系时,对领导艺术的要求更高,也要求干部具有很强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再次,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肩负改革、发展、稳定等执政重任,其心理素质如何,不仅直接体现出领导干部自身的领导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还直接影响到其领导职能所涉及并“辐射”到的诸多社会人群。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新旧体制的转轨、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复杂社会现象的出现,导致了领导干部诸多心理矛盾的形成。领导干部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情感的人,也是具有多重社会角色的人。如果领导干部自身心理不和谐、领导班子成员间个性心理特征不和谐,不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很难落到实处。

最后,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是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之意。“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以后,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已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必需。也就是说,当个体生命从“活着”上升到“生活着”的时候,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也必然从“调味品”提升到“必需品”的位置。精神生活品质,是整个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观点相吻合,也正是我们打造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的题中应有之意。领导干部,作为是“全民”的一份子,他们只有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才能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应具备以下心理健康要求:一是积极的个性。善于维护正常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善解人意并为他人着想,思维敏捷,善于适应变化的环境,较快地接受新事物、热爱生活、工作态度认真。二是严谨的思维。智力水平正常、能力自然表现,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地判断现实,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各种问题。三是稳定的情绪。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状态。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情绪困扰负责,不随意迁怒别人,具有民主的性格。四是健全的人格。能对自我作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对于人生有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五是合理的应对。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激的能力,能够从危机中回复的能力。

二、当前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有效掌握领导干部队伍心理健康基本状况,上城区邀请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研究所有关专家,以全体区管领导干部为目标群体,本着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就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上城区区管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健康危险性压力(对人的心理、生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的比例为24%,其中尤以街道和经济部门的领导干部偏高,即干部的心理压力状态已经影响到其身体健康。二是心理疾患风险(可能造成心理健康损害的压力)的比例偏高。上城区领导干部队伍中因为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疾患风险的比例为15%,高于其他目标群体。三、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解能力。在本次调查中发现,领导干部个人应对压力的方式,成为影响健康危险性压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对样本的仔细分析和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深入访谈,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来自岗位职责的要求。主要包括:一是岗位职责要求提高。随着“依法行政”、“以人为本”等理念深入人心,社会对政府履职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机关的行政难度有所增加。特别是上城区作为地处城市中心的老城区,受地域面积小、人口密集、老龄化问题突出等影响,工作任务增加、工作难度加大,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工作标准和要求增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二是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近年来,各条线上争先创优的意识都比较强烈,但上城区又面临土地资源有限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有些涉及“硬指标”的工作比如招商引资、节能减排等压力尤其明显,也造成了部分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如经济部门和街道)领导干部健康危险性压力较高。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显示,“单位的外部环境(争先创优)竞争激烈”这个压力源选项的认同程度位列第二。三是绩效考核标准更严。随着近年来“领导责任问责”、“一票否决”等制度被较为普遍地引入各项评比中,还有诸如综合考评、末位淘汰、效能问责等多项制度的推行,也给担负着领导责任的干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上城作为老城区和中心城区,辖区内木结构的老房子多、外来人口多,客观上存在如火灾、生产安全等突发事件等隐忧,给相关的部门领导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

2、来自社会公众的期望。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与此同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又大量集聚,社会心理问题凸显。领导干部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其队伍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转型,而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从某个层面反映了一些社会心理问题。作为领导干部,要处理和协调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尤其有些工作部门处在和群众接触的最基层,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创建最清洁城市、退休工人社会化管理、居家养老等大量创建工作和管理职能落在了他们肩上,在危旧房改造、拆迁安置、抗高温、防台、预防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等突击性、阶段性工作中,部门、街道的领导干部都直接站到了第一线,很多甚至需要挨家挨户和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虽然干部队伍整体精神面貌较好,能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但客观上存在超负荷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选人用人日益民主、公开,领导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网络日益健全,社会公众对领导的期望值也比较高,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为“半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无不受到制度和舆论的监督,要遵守相对较高的行为准则。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3、来自“双圈”的压力。领导干部处在繁杂的工作和多重社会角色中,很多时候不得不面临选择。比如经常有干部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边在处理一批群众上访的突发性事件或者拆迁现场,一边接到家人生病住院甚至病危的消息;一边是工作应酬难以脱身,一边是家人催其回家吃饭……由于领导干部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中,无暇顾及家庭成员的感情,影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难免对家人产生一种愧疚。同时,家庭对领导干部本人的期望值也比较高,认为其有一定的权力和社会关系,希望很多家庭问题通过领导干部经一定“活动”后得以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在愧疚和补偿的双重心理驱动下,增加了心理负担。有的干部则是在与周围人群的比较中产生了心理疾患。比如自认为不比别人差,但人家屡屡得到提拔重用而自己却原地踏步,心里倍感挫折失意。有的和亲朋好友、战友同学或其他群体比职务、比收入、比住房,感到自己样样不占优势甚至差距较大,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自卑或失衡心理便油然而生。还有的领导干部因年度考核或民主测评结果不理想而灰心丧气。此外,在社会上种种人际关系的交往中,领导干部还要克服和抵御因利欲诱惑而产生的心理困惑,这种诱惑的压力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4、来自调节能力的缺陷。尽管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衡量领导干部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但当前很多领导干部仍对心理健康问题不够重视。一方面,对心理保健知识知之甚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心理阴暗”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干部认为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自我调节的手段缺乏,能力有限。即使有些领导干部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也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解压。不少干部在有了压力以后,往往是“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朋面前不愿说”。由于缺乏适当的自我调节手段和发泄渠道,导致心理压力不能及时得到释放,出现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从调查中发现,有些领导干部尽管已在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讲座和课程的学习,但对自身压力的释放却没有起到特别有效的作用。

三、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的思考和对策

针对上述现象及原因,结合上城区的一些实践和探索,我们觉得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营造氛围,提高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认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领导干部自身的努力,包括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也需要组织上的关心帮助和氛围的营造。近年来,上城区每年都邀请省、市心理专家为全区干部讲授心理保健知识,开展健康咨询;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干部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专题纳入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并在干部培训主体班次中增设心理健康学,使广大干部正确认识自身心理特点,掌握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积极整合资源,依托社区学院开展面向全体机关干部的心理讲座和辅导;为全体区管干部订阅《现代领导》杂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此外,还坚持“双管齐下”,坚持身体和心理并重,开展健康教育,调整基层干部的整体状态。如聘请专家针对基层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专门编写印发《干部健康知识手册》,就基层干部群体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心理健康、饮食结构、健身运动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目前已开设各类心理健康讲座50余场,受众达26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保健资料1600余册。

2、建立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日常管理。关注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需求,要从制度上确保减轻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为此上城区从实际出发,投入人、财、物,从结构机制上将干部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工作体系。一是建立领导保障机制,确保投入到位。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区委办、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党工委、区卫生局、区人事局、区财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干部保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机关干部的身心健康和保健工作,并落实了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每年干部健康工作投入达40万元。二是完善健康检查制度,调整干部身心状态。除了每年安排全体干部参加一次常规的健康体检外,还专门组织开展体能测试,分年龄段、分性别对机关干部进行体质监测,出台针对性报告,并跟踪观察,督促广大干部增强体质,维护身心健康。落实年休假制度,保证干部每年有一段集中的休息调整时间,使其工作张弛有度。三是坚持文娱活动制度,倡导科学生活方式。从*年以来,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全民健身月”活动,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棋类、球类、游泳等多种形式的竞技比赛,并使“环湖走”、登山、划船、健身操等一系列锻炼活动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进一步丰富广大机关干部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调节好身心状态。四是建立培养锻炼制度,提高三种适应能力。通过组织有意识培养锻炼,如课堂培训和安排新提拔干部到一线担任信访督查员,到重点工程挂职等,提高他们的三种适应能力:即心理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自信心、锻炼意志力,宠辱不惊、平衡心智;人际适应能力,增强沟通力,提高尊重度,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弱点和缺点,善于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处事适应能力,增强承受力,善于处置应急事件、化解工作难题。

3、完善管理,实现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提前干预。关注干部的心理健康需求,要研究制定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管理的有效方式。上城区着力落实关心关爱领导干部的各项措施。从组织的角度,努力为干部“减压”,使他们“轻装上阵”。一是努力实现人岗匹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选拔任用干部时,既考察和衡量干部德能勤绩廉的情况,又注意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心理素质,选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符合的干部,避免出现上岗后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的现象。二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考核评价干部。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机制,以科学的考核评价为干部创造保持良好心态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三个留人”,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奉献的同志“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以进一步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三是建立谈心交流制度,缓解干部心理压力。为缓解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上的心理压力,确立一年一度的“谈心月”活动制度,即每年集中一个月时间,由区委领导带队,组织、纪委等部门的同志参加,走访全区各个部门,与全体区管干部交流谈心。并坚持做到“三个必谈”,即干部遇到挫折时必谈,工作调整时必谈,思想作风等方面发现不良苗头时必谈,以引导广大干部经常进行自我调整,引导情绪不稳定的同志追根溯源、摆正心态。四是深化基层联系点制度,拓宽心理求助渠道。建立区级领导与基层领导定期沟通制度,规定每位区级联系点领导每年至少与基层干部领导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干部的工作、生活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拓宽基层干部倾诉心声和心理求助的渠道。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近年来上城区领导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识得到加强,干部队伍呈现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全区各项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自我保健意识得到有效加强。在本次调查中显示,90%以上的领导干部在感到压力时根据平时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采取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措施,其中65%以上的人所采用的措施较为得当有效。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得到较大丰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机关工会平均每月组织1-2次集中的文体活动,如近期推出的网球培训班、自行车环区行等活动都得到了区管干部的积极响应,报名比例达到了87%以上。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通过科学有效的调控,上城区干部队伍呈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克服土地资源匮乏等“瓶颈”,自我加压,负重奋进,争先创优,有力推动了全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对建立领导干部心理保健长效机制的启示

上城区开展领导干部心理保健课题的调研,并不是简单地就心理健康问题谈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旨在把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同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和执政能力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促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队伍整体健康发展,为推动干部教育管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提供参考和借鉴。

1、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应该说,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关注,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要从新公共管理向新公共服务过渡,对外是要转变职能,对内也要转变角色,从生硬的上下级管理变成人性化高效管理。过去对干部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其工作有没有完成好,当地GDP增长了多少。现在既要关注GDP增长,更要关注领导干部个体健康和心理和谐。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上城区有关部门认为,领导水平和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不能单靠思想教育、行政管理和纪律手段以及“整顿”的方法完全解决,首先必须通过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把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除了主体班次以外,在全区干部“时代光华”选修课中增设全年24学时的《心理健康知识》,让领导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应对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分层次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心理健康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掌握心理领导科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方法和工作技巧等,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健康;运动;生活方式

当今时代是追求健康的时代,提高大众健康水平是重要的社会目标。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亚健康、青少年体质健康整体水平偏低等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也日益凸显。可以说,我国的大众健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需求。如何让大众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基础,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应有之义,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大众健康和致力解决健康问题。让运动走进生活,成为维护增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成为现代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选择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才能从全民健身走向全民健康,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健康之路。由于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既是体育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创造运动促进健康的社会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1健康具有社会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创建之初,就在其章程中将健康定义为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况,而非仅仅指人没生病或不虚弱。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躯体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心理健康是指自我心理反应能力良好,各种心理品质完善,能调整心态使之适应外界变化;社会适应良好是指思想、心理、行为等具备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能力;道德健康是指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修养及道德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并具有良好表现。健康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已突破个人的生物界限,融入了更多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健康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基础,其价值远不止是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和寿命的延长,更是为了提高生命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健康即具有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是社会发展的资源,健康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健康是人类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健康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

2体育的社会责任:

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我国1996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将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然而,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执行机制,再好的政策难免成为空头支票。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取得了高居金牌榜第二的佳绩。随即卫生部发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报告指出,15年间,中国的患病人次数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从不锻炼身体。有报道指出,八成人不锻炼:金牌大国遭遇全民健身尴尬,中国并不是体育强国,国人热衷于观看体育比赛却不爱运动,注重保健养身体却不重视锻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多么触目惊心。我国的全民健身事业不仅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为了人民健康,现在就应该真正行动起来,努力探索全民健身顺利开展的有效路径,让全民健身不再流于表面形式,真正成为一项长期、有效的民心工程。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全民健康的重要途经就是体育运动。体育是教育,体育教育是通过增强体质的身体活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体育是文化,体育文化是以增强体质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文化活动。体育是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人们依据主观愿望,用可获得的体育资源来满足自身维持和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们让体育融入生活的具体样式。生活方式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生活方式是影响我国大众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健康问题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与吸烟和运动不足有关。生活方式指的是个体或群体日常生活中的活动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生活方式是人们对生活的选择,受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双重制约,而社会客观条件又包括微观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可以获得的生活资料。客观条件的决定性与人的自主选择性是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生活方式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果某种活动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活动就不会很好地进行下去,也就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因素,占60%左右[12]。树立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尤为重要。健康生活方式是与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动机和能力选择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状况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健康生活方式既是人们行动选择的结果,也受生活机会的约束。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指通过对机体的运动训练来实现健康的行为模式,是保持运动习惯不断推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相对于体育生活方式来讲,就是在生活中具体贯彻体育理念实现健康和促进健康,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健康化。运动健康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群体的相似性,又有个体相对的差异性。一方面,对身体的状况依赖很大,也受场地、器材、季节、气候、性别、年龄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进行不同的选择;另一方面持之以恒坚持,给人的身心不断注入健康的活力,具有满足大众健康不同层次需求的特点。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体育事业是以人为本的事业。体育具有鲜明的为人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文特征。体育在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和责任。当今时代体育的社会责任必然从社会政治需要转向人类的根本需要,必然从竞技体育的一枝独秀转向全民健身的遍地开花,从而实现全民健康。人的需要就是社会的需要。健康因其所具有的深刻的内在价值,是评估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运动观,促进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是体育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

3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的社会支持

3.1全社会都来关注和解决健康问题,把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作为民生工程齐抓共管

健康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每个人身心健康了,社会才能健康平稳发展。健康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并最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现代医学表明,至少有70%以上的疾病是可以通过预防避免或降低风险的。健康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隐患,是因为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结果,并把健康问题只归结为医学的解决范围,忽视全民健身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体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运动缺乏无疑是导致疾病增多的主要原因,保障健康最科学的方法在于运动,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势在必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关注我国的健康问题,把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作为民生工程齐抓共管,把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全民健康,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2加强社会传播,促进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生活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每个人都受所属群体影响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群体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能够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群体互动在个体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性,社会传播架起了运动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大众联系的桥梁,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的本质也就是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大众社会传播和实践,包括交往、交流、活动、信息传递和丰富的媒介宣传,对树立大众正确的健康观、运动观和躬行运动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社会传播是促进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建构的基础和推动力。

3.3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

3.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供给侧改革

我国由于投放体育资源倾斜竞技体育的惯性,长期忽视公共体育需求。随着公共体育需求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短缺问题突显。政府要加大向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投放体育资源的力度,而且改革政府单一化的供给很难满足大众多样化的需求的现状。规划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充分调查大众的多样化需求,包括项目、场地、、组织、技术等服务需求,制定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构建规划。打好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基础,创新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机制。推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形式,引入大众体育社会专业服务力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大力发展有利于大众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支柱产业,并激活社会资本。

3.3.2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依托自身特点优势

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挥体育社团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共同承担起应有的社会公共体育责任。大力发展对大众体育活动进行组织、引导、指导和管理的社会团体,如体育文化组织、全民健身组织、体育志愿组织等多元化的组织样态,尤其是志愿服务是承担公共责任的公众参与行为,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属于体育公共产品的一部分,政府有责任为体育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18]。在秉承大众体育文化、宣传全民健身和倡导社会体育志愿服务精神中,让具有自主办理、自愿参与和公益性、群众性等特点的民间体育组织遍地开花,从而积极广泛地发挥其推动全民健身、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

3.3.3建设多元化社会支持系统

为了满足大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构建需求,除了探索政府类组织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的发展模式,还要发挥社区服务支持、公益科技服务支持、信息服务支持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积极拓展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渠道,建设社区健身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日常管理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帮助制定居民运动健康生活方式规划;根据居民健康情况,开展有社区特色的大众健身活动,满足居民的个性需求。 发挥体育科研机构作用进行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科技服务公益支持。只有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有计划的实施健身,才能养成运动健康生活方式。通过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科学的健身意识,保持健康的体能,形成科学的健身素养,维护身体健康状态。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服务公益支持,提高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化与集约化,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监察、监督的工作体系[20],让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构建大众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4结语

社会生活方式是社会结构及其运行状况的综合性反映,我国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取决于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当运动健康生活方式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我国还有许多大众没有通过体育运动获取健康,运动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化、大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促进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大众化,真正通过全民健身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寇江泽.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12亿占总人口15.5%[N].人民日报,2015–06–12(17).

[2]张昕,周小平,黄辛夷,等.疾病谱变化研究在中国[G].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3]曾忆茗.85%以上人群属于亚健康[EB/OL].

[4]张兵兵.如何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EB/OL].

[5]孙平.冬季长跑与体质健康[J].冰雪运动,2015,37(1):94–96.

[6]魏纯镭,毛军平.体育教育与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5.

[7]向光毅.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事业中政府的责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8]中国新闻网.八成人不锻炼:金牌大国遭遇全民健身尴尬[EB/OL].(2012–08–24)

[9]冰雪运动编辑部.人文的体育时代[J].冰雪运动,2010,32(1):封二.

[10]庹权.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11]张帆,仇军.健康社会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8):80–87.

[12]豆丁网.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公式[EB/OL].(2011–11–08)[2015–12–12].

[13]张伟,田郁玫.我国申办冬奥会的宣传策略[J].冰雪运动,2014,36(2):42–45.

[14]王忠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群众冰雪体育对社会建设的促进[J].冰雪运动,2014,36(6):16–19.

[15]焦开山.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29(5):24–46.

[16]王琦.九体医学健康计划让“治未病”来得更“精准”[EB/OL].(2015–05–30)

[17]王忠波,陶永存.和谐社会构建中黑龙江省体育社团的发展路径[J].冰雪运动,2014,36(3):67–69.

[18]刘滨.我国申办冬奥会志愿服务的前瞻性思考[J].冰雪运动,2015,37(5):43–45.

[19]徐美琴,周凡,朱东明.国内科学健身研究现状与展望[J].冰雪运动,2015,37(5):93–96.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第3篇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学习市双创工作小组关于“健康生活你我同行”的宣传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办工作实际,经办双创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辖区范围内开展“健康生活你我同行”宣传教育活动。先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提高广大群众身体素质为目的,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以社区、各村、学校、单位为教育主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行为率、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社区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不断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创卫意识和健康意识,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必须到达8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到达70%,基本技能掌握率70%。

2、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学校教育评价表要85分。

3、加强各村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

4、各单位、各企业结合本行业特点开展职业卫生、疾病预防、等健康教育活动,职工相关知识知晓率为80%。

二、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这次宣传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确保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基本技能掌握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我办决定,成立“健康生活,你我同行”宣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三、活动形式

宣传教育活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开展,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抓教育、抓测试、抓达标、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不断加大健康教育知识教育宣传力度。

四、宣传教育

各部门要根据包抓人员、包抓社区、包抓住户实际,迅速开展工作,通过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居民的创卫意识和健康意识,确保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和基本技能掌握率达到70%以上。

五、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安排、部署、落实好健康生活,你我同行宣传教育活动,要安排专人负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开展。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第4篇

人人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继续以巩固国家卫生镇等为重点的各级各类卫生创建成果。以每月15日的“环境清洁日”活动、周四爱国卫生义务劳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为载体,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以治脏治乱为切入点的环境清洁活动,切实改善群众生活工作环境。结合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病媒生物日常防制,统一组织季节性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努力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场所,不断完善病媒生物防制设施,有效控制和降低病媒生物密度,保障市民身体健康。

重点项目

社区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拓展建设。加强骨干培养和示范点建设。整合利用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师资力量,强化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和社区指导医生及健康促进志愿者的能力建设,建立一支社区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的骨干队伍。同时,积极培育新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示范点,通过其经验积累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镇群众健康自我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高。拓展活动内涵和参与面。鼓励组员在系统接受健康自我管理核心知识培训并掌握基本技能后自由结伴活动,交流分享健康自我管理技能和健康生活感受,从而影响更多市民关注健康和重视健康自我管理。倡导以社区学校、各类社区文体团队和其他组织为平台,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参与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建设。积极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提升群众对合理膳食、控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求医、防止药物不合理使用等日常保健核心知识的“知、信、行”水平,有效控制全人群的慢病主要危险因素。以妇幼、老年、在职中青年人群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活动,全面提升上述各类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拓展健康场所建设覆盖面及示范点建设,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镇全面达到示范建设的各项标准和要求,并力争建成一批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建设中全面达标的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餐厅(食堂)等,引领示范全镇的健康场所建设工作,提高健康场所整体建设水平。健康传播活动系统建设。通过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公众宣传渠道拓展、健康宣传品发放等,不断完善健康传播活动系统建设,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和受益于场所健康促进活动。各村(居)委、各相关部门每年有计划、按要求开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完善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注重志愿者的健康促进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继续加强村、居、单位健康宣传栏等固定阵地建设;加大以规范公共健康行为、树立公共健康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公益传播活动的力度,强化健康传播效果。巩固发展卫生创建成果。深入、持续开展巩固国家卫生镇工作,以城乡环境清洁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引导全镇群众和单位参与清洁家园活动,巩固提高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水平,不断改善市民生活工作环境。积极组织开展每月15日“环境清洁日”、星期四义务劳动、迎春环境整治、爱国卫生月、消灭病媒生物等集中整治行动,有计划地开展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行动,引导市民积极参加以“宣讲、劝阻、捡拾、监督”为重点的、持续性的清洁城区志愿服务行动,并进一步完善卫生创建巩固工作各项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国家卫生镇管理水平。

健康生活管理范文第5篇

一、建立机制,健全组织,全面启动健康城区建设

1、顺利启动健康城区建设。在大量前期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制订并下发了《健康城区社区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5年》,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明确了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和实施步骤,同时制订了健康城区社区建设试行指标,召开了建设健康城区工作动员大会。

2、建立了健康城区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牵头责任部门,加强了健康城区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二是建立了工作制度。建立了建设健康城区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建设健康城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制度、建设健康城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员工作制度和建设健康城区监督检查制度,有效组织协调健康城区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各镇街都把建设健康城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三是建立建设健康城区的财政保障机制。各级财政要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任务,将建设健康城区所需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

3、建立了健康城区建设组织网络。在全区建立健康城区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镇街和各部门都建立了健康城区建设领导小组。各单位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健康意识和促进健康意识进一步提升。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高建设健康城区的意识

加强宣传,营造工作氛围。除了报纸、互联网等主流传媒方式,还采取了更贴近民众、更具生活化的信息渠道,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传播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健康氛围,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根据不同行业特征,设计不同的信息流形式,丰富工作载体、创新工作形式、提升工作效果,并做好信息的投放量、受关注度等反馈情况的调查。

1、倡导“体育生活化”、“健身日常化”理念,以全面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通过组织“健康一二一运动操”、“日行一万步”、健身跑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发展市民健身团队,扩大参与健身锻炼的人群。并与体育局举办了全区“健康单位羽毛球”比赛。活动对象为全区14家市级健康单位。

2、广泛宣传“每人每天摄入盐控制6克以内、摄入油25克以内”的健康生活方式知识。向市民分发健康生活方式支持性工具和相关健康宣传资料;在集体用餐的健康单位内试点开展控盐、控油行动并逐步推广;在餐饮单位试点推广合理膳食贴士卡和健康菜谱;继续在社区、医院、学校、餐厅(宾馆)、食堂、超市、单位等不同类型的单位场所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示范活动。

3、大力普及识别危险标识知识和技能,强化市民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通过组织举办了以“市民健康自我管理知识手册”、“健康素养66条”为内容的知识竞赛,开展健康传播专题活动。并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市民应急避险技能,增强安全防范理念,提高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4、区健康办与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联合制作了宣传折页共40万余份。各街道镇下发宣传折页共覆盖全区236个居委会。其中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发近1万9千余份宣传折页,张贴海报近164张,播放宣传动画73场,开展基本药物知识的宣传版面巡展的场所达18个,场次96场;发放健康处方25399份;开展市民讲座22次,吸引1150人参加,深入社区开展慢病防治讲座25次,参加人数达4037人。并组织9个街道镇156名新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参与市爱卫办发放自管小组前后问卷调查;街道镇1080名社区居民、18家企事业单位900名单位员工参与区级发放合理用药知识问卷调查;街道镇270名社区居民、270名外来务工人员,4个学校120名学生、4家单位120名单位职工开展建设健康城区问卷调查;450名社区居民参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宣传品入户问卷调查。

三、全面动员,全民参与,营造健康生活工程

我办以“四控一运动”(控盐、控油、控烟、控体重和适量运动)和合理膳食、防止滥用抗生素等知识技能的传播为重点,针对不同人群有侧重地开展以提高健康自我管理技能、普及基本健康知识的健康促进、健康干预活动,着力提高市民健康素养。结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重点围绕“四控一动”和“新五个人人”健康市民行动、单位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开展健康大讲堂及等方面开展健康促进活动。

今年,我们开展了第四次“市健康生活方式启动周”相关活动,围绕“减盐预防高血压”的主题九个街道镇分别在辖区内设点宣传,曹杨街道主会场吸引500余社区居民参与。8月29日在宜川社区文化中心,举办了“健康方式、展示你我、健康生活、自我管理——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周”启动活动。景莹为活动周揭幕,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区内医疗卫生单位、健康单位等300多人参与。在9月1第四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之际,区健康办联手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曹杨影院广场为宣传主会场,围绕“减盐预防高血压”主题,通过现场测量血压、专家健康咨询、健康知识版面展示等内容,大力普及健康知识,指导和帮助市民不断增强健康管理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吸引了周边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成员近500人参与。

其余街道、镇为宣传活动分会场,分别结合实际,充分发挥社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资源,以突出“四控一动”和合理用药等核心理念为目标,围绕“健康生活从控盐开始”、“把好盐关,健康同行”等主题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并结合宣传主题举办黑板报评比活动。活动当日,全区共展示了黑板报180块板面、横幅19幅、更换画廊33处、专题展板4419版、电子屏宣传30处,发放宣传资料9000余份,吸引了3000多名市民群众参与,营造了浓郁的宣传氛围。

四、领导重视,职责明确,推进控烟工作全面开展

自2010年3月1日《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区以提高全民健康质量为目的,以依法加强公共场所控烟的监管和教育,引导市民拒绝、控制吸烟为手段,全面开展公共场所控烟活动。

区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控烟工作,在相关会议上反复强调控烟重要性与必要性。区健康办牵头,召开相关部门控烟工作例会,制定《关于开展机关公共场所控烟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及具体任务。各相关部门相继制订本部门控烟制度与计划,并成立控烟领导小组,广泛开展本区控烟工作。在控烟工作中,日常工作与监督检查相结合,本办会同区内6家控烟执法部门,对区内重点控烟场所进行了控烟工作检查;结合世界无烟日活动,组织区文化执法大队、区食药监局、区卫监所和控烟志愿者对辖区内的餐厅、舞厅、网吧等进行控烟专项检查;会同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机关党工委在对区机关各重点控烟场所进行控烟工作的检查。

1、开展控烟专项巡查活动。上半年,我办联同区人大工会代表、区教育局、区卫监所相关人员组成的15人检查小组,随机对本区2所小学、4所中学、2所幼儿园的控烟工作进行了抽查,并现场并随机访问了30余名师生有关校园控烟工作的开展情况。第二季度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带领由区人大、区级机关党工委、区机关事务局、区健康办、区卫监所组成的检查小组,随机对区级机关、5个街道(镇)及派出所的控烟工作进行了抽查。检查组对机关和各街道(镇)会议室、办公室、电梯、走廊等区域进行了抽查,以上场所基本按照要求张贴禁烟标识,公布监管电话,控烟知识的知晓情况良好。加强了机关控烟工作的意识。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吸烟行为以及个别场所发现烟蒂的现象当场进行了整改。

2、以实施《条例》一周年宣传活动之际,以现场宣读《条例》,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的相关知识;控烟志愿者队伍表演了健身操;戒烟门诊专家开展二手烟危害咨询,相关执法人员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场咨询;健康大礼包发放等形式拉开了全区实施一周年的序幕。活动现场吸引了200多人参与

3、在第24个世界无烟日,我办联合区教育局,开展全区中小学校校长承诺控烟,落实控烟自查自纠及主题班会、控烟漫画、征文等活动,全力推进教育系统无烟创建;与卫生局预防科、卫生监督所、疾控等单位对全区18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控烟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广泛动员和鼓励各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控烟工作,将控烟工作纳入到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型(老年)小区的考核中。

五、培育亮点、个性发展,推进社区健康自我管理

1、巩固创新特色。在去年组建在职中青年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开展重点自我管理小组评估的基础上,本办探索、创新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模式,进一步扩大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受益面,组织各街道(镇)上报三个健康自我管理示范小组。今年新增自管小组30个,增加自管小组人数479人,目前我区已发展自管小组380个,小组总人数达7621人。基本完善了由三个重点小组、三个示范小组、一个在职中青年小组为主体的“3-3-1”体系,并且逐步推广“传、帮、带”的活动理念,以重点帮示范、小组成员传播健康理念以及将小组活动带到家庭为主要方式,推进全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建设。

2、注重培训,围绕“传帮带”理念,推行“3-3-1”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项目活动,以各街道、镇为单位,重点围绕“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个人情况记录簿”的组员基本情况、活动前后问卷调查、个人计划制定、各项指标监测(血压、盐油用量、身体活动及体重)、活动感受、指导医生意见六个方面的内容,分批对全区27个重点、27个示范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居委会分管干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及志愿者共计170余人开展培训。

3、积极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后问卷调查工作。按照市爱卫办要求,积极配合,认真在今年新成立9个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中开展本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前问卷调查工作,共完成问卷200份。

4、加强对市级示范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督导。在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已趋于常规化、长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特色,经常性的对3个示范健康自管小组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工作。同时为三个健康自管小组活动搭建了进一步沟通交流的平台。

六、深入完善,拓展内涵,继续推动健康场所建设

进一步完善健康社区、健康单位等健康场所规范和评选标准,巩固市级健康社区先进和健康单位先进称号,组织交流、学习和评估,不断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各小区以及居民家庭和志愿者对健康城区行动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1、健康社区

各街道、镇、围绕“新五个人人”、“四控一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等重点工作,开展宣传,完善各类宣传阵地的建设,各街道、镇组织2次大型健康讲座,培育辖区内3个重点健康单位,新建1-2条健康路,发动各类志愿者队伍,动员单位、市民参与各类健康社区活动。

2、健康单位

(1)各健康单位继续开展“新五个人人”活动,围绕推广“四控一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开展爱国卫生工作等重点,开设宣传阵地,开展健康讲座,成立15人左右的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提高职工对合理膳食、身体活动、控烟相关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

(2)全面实施《条例》,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有食堂的单位要继续开展控盐、控油工作;要落实职工工间操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开展各项职工健身活动;结合各单位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推进健康单位建设。

(3)动员职工参加周四爱国卫生义务劳动,落实单位卫生工作和门责管理措施。

七、保障措施,加强落实,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健全网络,确保任务落实

进一步健全健康城区工作网络,定期召开健康城区联席会议,充实和发挥健康促进委员会职能。各街道、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健康促进委员会网络职能,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具体措施和相关的支持性政策,落实各项指标任务。加大检查考核力度,确保《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实施。

(二)加强培训,提高队伍能力

区健康办举办合理使用抗菌药健康大讲堂活动,各街道(镇)卫生科长、干部、健康专职人员、自管小组成员、卫生中心医生、健康单位代表160余人参加讲座。本次讲座围绕公共场所控烟、健康促进等内容,分层、分批对各级健康城区工作人员、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社区医生、辖区单位、志愿者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各类队伍的工作能力。

(三)进行健康评估,加强工作落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