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析

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探析

摘要:社会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小学教学中,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教师在关注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心理健康引导的重要意义。而穿插家校共育的模式将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此,有必要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具体阐述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开展的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教学;心理健康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刚从幼儿园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走进小学,接触新的人、事物、知识等,他们的内心难免会出现一些变化。如果调整不好,就会在后续的教学指导中影响学生的状态,继而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如果教师可以认清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组织家长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将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实现精准化的健康引导,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家校共育才更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呢?教师有必要从以下视角分析探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纵观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家长关注成绩,加上教师引导不当等,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据统计发现,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将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偶有厌学情况。在小学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他们在课堂中不注意听讲,或为了寻找存在感而插科打诨。在教师布置的作业面前,多选择逃避的方式,应付作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难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也无法感知学习的紧迫感,继而就会出现厌学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这一不健康的学习状态,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的抗挫能力较差。现阶段,很多小学生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在课堂学习中遇到一点问题,学生就会出现较强的错误心理,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并消极应对。学生在遇到一点小问题时就停滞不前,一旦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很容易逐渐放弃自己,并止步不前。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留存一些隐患。

(三)学生缺乏进取心。调查发现,在小学教学中,学生长期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虽然可以在教师营造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催促。教师与家长安排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当中,会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目的和方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一些比较难过的情况,缺乏进取的品质。长期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抵触情绪,并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二、通过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面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尝试着融入多种教学途径。在实践中,部分教师会格外关注学生的成绩,虽然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已经开始探索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但是部分教师都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及时解决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继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融入网络因素,家校共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开始逐渐融入生活的诸多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也不例外。在教学指导中结合网络因素指导学习,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家长和学校得以无障碍沟通。尤其是针对一些工作比较忙的家长,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很难抽出时间管理并与教师沟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想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状态,只能够与学生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沟通,这样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而结合网络因素,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将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心理问题直接和学生的父母沟通,从而在结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家庭中的表现展开细致分析,充分了解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当发现班级中学生的最近状态比较消极且学习情绪不高的时候,教师不要着急批评学生,而是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如借助微信、QQ、视频电话等,了解学生近期在家庭中的表现。同时,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日常情况。通过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发现学生出现此类状况的原因是父母近期争吵了。于是,教师就可以建议父母以合适的方式解决争端,并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分析,及时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通过合作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做出改进措施,从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

(二)结合走访,通过家校共育、因材施教来解决问题。在小学教学中,走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在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学生的家庭之后,可以及时了解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的状态、家长的情况、学生成长的情况等。同时,在走访的过程中,也为教师和家长、学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在沟通中,教师可以结合家长的阐述和学生的生活环境分析,将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家长的表现关联起来,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引导,达到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中因材施教,继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心理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在走访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班级中一名学生的家长比较开明,但是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虽然不是很关注学生的成绩,但是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安排学生在周末参加芭蕾舞班、象棋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在课堂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并不重要。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表现非常不理想。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并通过建议观看微课、线上线下沟通等途径,帮助家长正视小学阶段学生的素质,并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认识到小学阶段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家长在家庭指导中,也需要结合所学理念指导学生,从而实现与教师配合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此外,教师还需要从学生入手,结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资源开展教学引导,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并组织学生在集体活动、团队活动中舒缓学习的压力,继而增强学生的进取心理,提高心理管理的效率。

(三)开展联合活动,家校共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在家校共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家长、学校、学生等多个方面分析思考,并针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目标,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并结合学生的情况设置一些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活动。同时,为结合家校共育的模式引导学生,还可以结合家长会引导、家长开放日分析以及校园亲子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心理引导环境,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教育主题的联合活动,从而引导小学生正视心理问题,并主动在家长和教师的科学引导中逐渐走出心理误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班级引导中笔者发现,少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畏难心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非常小,甚至还有部分学生遇到挫折就望而却步。契合这一教学主题,教师可以搭建家校共育联合活动,从而在家长的积极指导中,完善教学的模式,并实现家长和学校的良好沟通。以设立亲子活动为例,当发现学生抗挫能力较差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抗挫折的励志小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走过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活动基地中的困难,如跨越障碍、绑腿前行等,从而在亲子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什么是失败,并正确地对待失败。家长参与的过程中,会降低学生在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自主探索知识的要素。同时,教师也需要适应“优胜劣汰”的准则,在培养学生抗挫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在亲子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理想教育指导,让学生从小学就树立阶段性的理想,并在与父母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明确理想的定位。在明确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教师有必要找出教学中的问题,并了解学生的学习中心,从而在反复实践和有效沟通中,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继而在家校共同引导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君琴.家校共育促进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亚太教育,2018(7):64.

[2]杨晓.互联网+时代家校结合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家庭教育,2018(5):31.

[3]陈丽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分析[J].小学时代:奥妙,2018(9):55.

[4]张恒.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98.

[5]肖长根,田芳.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8(16):206.

[6]田敏,刘向东,唐彧翀,刘兵.平等合作发展——“会诊式”家校合作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6):60—62.

[7]李桂源.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0—71.

[8]柳琴珠.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方法[J].黑河教育,2018(2):6—7.

[9]刘肖容.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8):77.

作者:陈红梅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一实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