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2017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了青年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青年的发展事业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发展,因此,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及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提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指青年大学生智力正常、情绪积极、情感可控、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品质健全、意志坚强、行为理性。在校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其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是其成才的基石。但在过去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长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化、网络化高度普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日益加剧,使青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学生伤亡事件频频曝光于媒体,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挑战与新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辅导员、学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三级联动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课堂教育为平台,实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院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健康热线电话、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加强与“目标”受众学生的沟通,及早干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也是此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具体落实者,以授课的方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与谈话,总体掌握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的状况,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重点”学生的信息跟踪与交流沟通工作,及时与学生及其家长、同学联通,掌握学生个体的思想和心理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马上开展心理健康鉴别和早期干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辅导员作为学校联系学生、家长的重要纽带,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可与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素质亟待提升

从年龄结构看,高校辅导员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工作经验欠缺,需要边摸索、边总结;从专业结构看,高校辅导员教师专业多元化,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辅导员较少,缺少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因此,尽管多数辅导员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抱以共情、尊重、包容的态度,运用情感教育、倾听、说服等方式开展疏导工作,缓解了部分心理问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足,没有认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工作中鲜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由于高校辅导员除了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着大量繁琐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联系部门较多,挤占、耗用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致使辅导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三)角色冲突的影响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面临着双重角色冲突的困境,即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困境。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受到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要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遵循不强迫原则和保护学生隐私的原则。双重角色冲突加大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导致部分辅导员由于未准确把握两种角色的区别,未能有针对性地选取工作方式,影响了工作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个人能力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准入“门槛”,选拔辅导员要坚持“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原则,做到严把进口、畅通出口、进出有序、合理流动;加大培训力度,对新入职的辅导员加强岗前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辅导员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绩效考核,实现对辅导员队伍的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使绩效考核客观地体现辅导员的素质与能力,继而激励辅导员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实现相互促进;鼓励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学位,进行业务进修,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对辅导员进修予以支持。

(二)细化职责、创新工作思路

基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大、内容繁杂的现状,学校与辅导员自身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学校层面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充足配备辅导员,进一步“切割”辅导员工作模块,细化工作职责,开展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培养,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专人负责,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其次,辅导员应创新工作思路,借助辅助力量,使自身从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如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使其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助手,既可提升学生干部的个人能力,也便于自身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投入较多精力,对加强班团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维持教学秩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三)利用双重角色,发挥辅导员优势

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身份会引发冲突,但辅导员可通过协调角色冲突,充分利用双重角色,化困境为机遇,以达到“1+1>2”的效果,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学生具有对教师本能的信任与尊敬,高校辅导员可利用这种信任和尊敬,以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借助班级活动或校园活动开展批评教育、引导教育、劝说教育,学生会出于对教师的信任从心理上接受教育,进而正确认识自我。另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要平等交流,可借助新媒体交流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沟通交流中,以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捕捉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探讨社会或校园中的热点问题,融合学生管理者与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身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管理和教育入脑、入心。同时,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学生心理健康危机。

(四)多渠道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降低心理疾病的危害,使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因此,辅导员需利用学生活动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身份,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有更强的心理耐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首先,辅导员可利用第一课堂,以心理学教师的身份开设心理健康课,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将知识活学活用,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辅导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心理沙龙,定期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进学生内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辅导员可以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建立沟通平台,如微信群、班级QQ群,心理健康小贴士,与学生良好互动,也可以开设留言窗口,使学生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便于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朝着更有针对性和更具时效性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辅导员肩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时代性、时效性,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模式、途径,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陈光辉,刘世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教育防范[J].思想教育研究,2016,(4):120.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78-80.

[3]赵鹏,施永红,于志超.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3-55.

[4]贾艳丽.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心得[J].科教文汇,2007,(9):19-25.

[5]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王健 单位:贵州大学阳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