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实践教学现代教育论文

实践教学现代教育论文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很多管理者认为实践是理工科的教学方法,像现代教育技术这样偏文科内容的不需要或者无法进行实践。传统师范类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专业、轻综合,重讲授、轻实践等问题。

2.实践教学管理滞后

与理工科相比,现代教育技术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标准,缺少相应的实践环节检查和监督措施(例如见习、毕业实习与实践项目的全程管理);各个监督管理层次的学校组织机制参差不齐,缺乏整体规划,对实践教学成果采取文字汇报式检查的单一形式;缺乏对外开放机制,无法实现校企间真正的项目资源共享。

3.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融合不够紧密

由于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不均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多半会选择由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来承担。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数量有限,加之其本身还有专业课程需要承担,教学任务繁重。虽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教学内容本是分内之事,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疲于应付。高校规定师范生的见习与毕业实习时间往往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之后,学生对于自身的学科需要也是理解不够深入。综上所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综合原因最终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无法有效实现。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我们应明确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即培养工作技能。这是多数院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也是唯一目的。中国的本科生实际应用能力不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报道屡见不鲜,这种报道已经不止一次地将矛头指向大学的实践教学。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包分配的观念影响,大学生曾经被认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种错误的认识是施行实践教学最大的敌人。大学不考虑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的培养目的不是只有学术研究一个维度,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将直接影响大学的知名度。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是只有通过大学实践教学的设计才能获得,校外实践也可以。由于大学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机会大幅减少。国内大学近十年的课程越来越多,学生的课表越来越满,似乎学生只有全天上课才可以学有所长、获得能力。殊不知,大学的这种错位的认识不但浪费了大学的资源,而且也变相剥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大学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已经无法提供给学生全部所需的实践机会,但同时又用大量的理论课占满了学生的课表,剥夺了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实践的权利。大学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愚昧。因此,认识不足才是实践教学最大的敌人。

其次,从国家层面讲,其教育投入不足。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7%~7.4%,从1993年我国提出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相对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本来就不高。就高校而言,实践教学投入严重不足并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会导致实验设备不足,硬件设施难以满足现有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实验教学的管理人员不足、开放性实验室无法真正开放、仅有的实验设备利用率偏低等问题。

最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仅仅是一个表象,它的本质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健全。近些年,高校在投入不足和观念更新较慢的大背景下,猛然扩大招生数量,致使设备经费人均占有量严重下降,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健全所导致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各学科实践教学疏离的矛盾不断显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一直把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评价与管理的重点,而实践教学目标的评价管理则一直比较松散。以见习为例,多数学科均是以学生提交见习报告为最后总结性评价的标准,对于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与考核几乎空白。再以现代教育技术课内实验为例,它本身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目标需要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建立并完成,而实际情况是所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的课内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创作型的实践教学目标从来就没有被设计到课程之内。究其原因,课程实验的目标体系不健全,科研项目、教学研究项目少,仅仅把师范生最后的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研究目标实现的手段,忽视了实践教学目标应当建立在平时的课内实验课程之中。就如同德育教学的目标早已经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之中一样,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客观上强化了实践内容与学科内容的融合。

三、现代教育技术课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教师教育工作应该始终贯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科学构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形成“课程化、全程化、职业化”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强化职业导向、突出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为核心,通过更新实践课程内容、增加实践课程门数、提高实践课程学时,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把实践课程形成系列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教学改革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提高认识,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的融合。可采取以下三条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教育见习、实习期间,让学生到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找与自己学科相关的教学难点问题,回到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堂,尝试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中小学乃至大学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的实践与实验相结合课程设计不仅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课程有的放矢,而且为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找到了课题,指明了方向,一举多得。由此可见,只有观念更新了、认识提高了,实践课程的展开才有可能。

2.健全与项目教学法相配套的项目管理制度

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实践性特点非常适合长周期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某一项技术开发项目或某一个真实的工业制造项目,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此教学方法的目的使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最终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师范类学生的见习活动一般是到中小学观摩教学过程,过后写一篇心得总结,此种管理制度相对松散。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链条式的项目管理制度,强调的是见习、实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环节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见习、实习活动中找出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立足于用技术手段解决中小学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困惑。一旦课题方向确定,就要求学生写出项目策划书,将课题作为项目在现代教育技术课内与教师共同研究,并由教师作出形成性评价。一旦课题得以解决,就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作品总结成文,在毕业论文答辩中接受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在见习或者实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课上解决问题,最后在毕业论文答辩中评价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可操作性强的、配套的项目监督制度将课程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建议建立与项目教学法相配套的项目管理制度来落实每一个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的融合

教育部联合七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育人环节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薄弱环节。重点抓好实践教学,推动高校与千家企业共同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验证性目标与实践性目标,后者的目的在于课程制作的课件必须能够在实践教学基地、也就是中小学内得到应用,并得到反馈,以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这项技能。如此一来,在国家教育投入明显不足的大背景下,中小学校尽可能地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现代教育技术课设计出适合中小学的课件,为中小学校节省一部分开支的同时,也使师范生得到了实践的机会。这种合作机制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以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融合为核心思想,既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与中小学建立这种项目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还要满足大多数中小学校学生对课外学习资源的需求。因此,建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相关的中小学项目数据库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一个长周期的不断丰富与补充积累的过程,积累的项目数量越多,对未来的师范生来说选择性就越大。客观上也改变了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科课程融合不够紧密的现实。

作者:李海港张绍波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