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通过丰富的知识和多样的传递方式,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教育学者们在学习方法的革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对人才信息素养的提高,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等方面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关注与研究成为时展的必然。目前,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在不断地深化,这对体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也进入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领域研究者们的视野。且当代教育发展的信息化理念,现在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环境,师生所拥有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行业的职业素养培养的需求等因素,都为整合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许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范畴对这一命题进行了研究和诠释,并取得了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但从文献的查阅与整理过程中,发现对于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整合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拟从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整合对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结构的完善,教学场所的信息化,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解析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这里的“手段”是指各种媒体,而“方法”是指运用媒体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信息技术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的应用两个部分组成的。“整合”就是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整合就是更好地发挥要素的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达到“1+1﹥2”的目的。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概念,国内有许多知名学者,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克东教授、我国电化教育的创始人南国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等,都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范畴对其进行了阐述。其中何克抗教授的定义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一定义包含3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且这3个属性呈现出逐步递进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研究拟采用这一较为深刻地诠释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的定义,来进一步地探索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来划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包含了认知类课程和操作类课程。认知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和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操作类课程主要由田径、球类、体操和武术课程组成,人们通常习惯将此类课程称为“术科”课程。与认知类课程相比,术科课程的教学具有其特有的规律,而与一般学校体育课相比,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的教学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具其独特性。刘斌在《体育专业教育中的“术科”课程》一文中给出了如下定义:“术科课程是根据体育院系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体育学科领域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知识组织起来的,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要特征的课程群”。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运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从学习方式上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获得体验。因此,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使身体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是“术科”课程的显著特点。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探究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何克抗教授在谈到教学改革的发展时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多年来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多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成果不断但是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固然很重要,却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育学理论这类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教学结构的改革才会触动这类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促使着众多的领域不断地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向传统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领域的渗透已经成为必然,二者的整合,必将为改善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的教学结构提供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是在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上,主要进行各项目运动技能的教授与学习。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运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从学习方式上看,主要通过身体练习获得体验。因此,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并使身体承受相应的运动负荷是“术科”课程的显著特点。运动技能的教授,学习和掌握遵循着运动技能的形成的经典理论原理。在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而且教学技术手段落后,往往存在这两种较为极端的教学结构,要么极端的以教师为中心,要么极端的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结构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二者都有其自身的弊端。长期地偏重任何一方就违背了术科教学的教学规律,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高效率地培养出自主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理念的产生,为学教并重(或称“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向体育专业术科渗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学教并重教学结构是相对最适宜在信息技术与体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形式下应用的教学结构。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成为了教师与学生加强联系与沟通的纽带。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对教师而言,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呈现。如:具有危险性的情景与事件,能启发学生想象力空间的情景,需要反复观察的动态现象等,以及一些学生不能所见所得的情况大部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实现。从而也实现了传统的示范与讲解所不能实现的功能,改善了这一教学环节的效果,使得接下来的学生练习的过程更加的流畅,减少了不必要的中断,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得到多种的练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尽快地掌握动作技能。另外,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以前让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运动技术和技能进行预习是很难实现的,而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使之成为现实。通过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势必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地影响。但是,在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时,应正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要认识到它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组成因素,它既不能代替教师的教,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特别要杜绝教学活动中为了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做法。信息技术要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贴切地结合。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的局限性,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做到人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3教学场所信息化的探索

教学场所是指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的教学而言,教学场所主要是运动场馆。体育场所的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术科课程整合的重要保证。信息化的运动场馆的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运动场馆的应用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一般要在运动场馆中进行,随着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的发展,以前所不能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也由于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投影仪和数码摄像机的普及,渐渐地进入了体育场馆之中。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便携式投影仪和一台数码摄像机便可以构成一套“便携式”多媒体教学设备。

3.2各种传感探测技术在运动场馆的应用

现在,许多的传感技术都在竞技体育的运动训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些手段当然也可以应用到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如:使用心率遥测仪来监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练习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3.3网络技术在运动场馆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代表之一。网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有效地安排学习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运动资源,从而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校园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多媒体网络场馆得以实现。例如:利用一台带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和一架数码摄像机就可以将运动场上的现场实况传到网上,供交流、协作、评价等教学活动。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理想的教学环境的创设。第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第四,互助、互动实现协作式学习。第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体育教育专业术科实践课的主要内容是技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条件下,传统的“示范→讲解→练习”这一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仍然应得到“重用”。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合的条件之下需要做的是将“示范”、“讲解”和“练习”中学生掌握技能情况等环节信息化。传统的“示范→讲解→练习”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的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示范→讲解→建立表象→模仿练习→纠错→形成正确的本体感觉”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正确,示范方法正确)作用十分重要。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替代教师示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信息技术与体育专业术科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能。然而,对于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本体感觉问题,则主要靠教师进行把握,这种把握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且这种能力很难用语言准确描述,这是计算机很难的,这也正是信息技术与术科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的关键技术。深层次的整合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技术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虽然有些信息技术难以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是仍要根据目前体育专业术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利用现行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术科教学模式加以改进。诸如在基于Web的教师智能系统+音频+视频演示+网络技术传输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评价环节,即:“示范→讲解→练习→评价”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下的评价环节与以往的评价信息获得的不同在于,利用信息技术中视频回放等功能,学生可以及时地获得自身的动作完成情况信息,以便进行自我评价,并据此及时地采取相应的符合自身条件的改进措施。如: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时地进行调整,选用何种有针对性的练习手段等。这就会对学生的技能掌握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而这种做法在以前是很难以做到的。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为教师节省出讲解示范的时间,以用于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上,使得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充分,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涌现,以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化,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的教学活动无论在教学结构上,教学环境,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会得到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许多的因素在阻碍着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整合的顺利发展。诸如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难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反映人体本体感觉;练习过程中学生掌握技能情况反馈信息化等难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者:邱勃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