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下高校声乐教育浅议

传统文化下高校声乐教育浅议

[摘要]自鸦片战争以后,学堂乐歌的产生直接推动了我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音乐教育形式改革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受到的西方热潮的冲击,学校作为传播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在进行教育的同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应有之义。同时,在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如何将民间传统文化和高校的声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声乐教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也是高校面临的问题。本文将在分析高校声乐教育的基础上,从当代高校声乐教育现状、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以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育的途径三个方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以期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高校声乐教育

学堂乐歌的产生将音乐课程带入校园,但随着西洋音乐的流入,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虽说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音乐课程也进入校园作为中小学教学的必修课程,但音乐教育缺乏重视的问题比比皆是。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作为反映民族特色和风貌的文化,我们必然要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下去。音乐艺术作为最早出现的艺术种类之一,我国自远古夏商时期到秦汉音乐机构乐府的成立,再到全国性音乐剧种的盛行,等等,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时代下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和文化,使传统文化与音乐更好地结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显而易见,在当代高校声乐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有义务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以及大学生学习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扩大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一、当代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维新变法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维新变法,主张效法日本输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使西洋音乐文化大规模地传入,各种歌曲及演唱形式,钢琴、管风琴等乐器弹奏,以及新的记谱方法及西洋音乐知识理论等,被全面介绍到中国来了。同时以“学堂”为中心发展和推广起来的学堂乐歌,为我国的近现代音乐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由于受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使我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和传统民间文化逐渐地失去了主导地位。其次由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大部分接受西方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自然而然,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是以西方声乐教育和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主,使高校的声乐教学逐渐倾向西洋化。这也使得当前我国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中,对于西洋美声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声乐初期也大多选择西方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出现对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例如对于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教学课程安排比较少,以及学生更倾向研究西方音乐史论和教学理念等问题。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育中,我们要合理地设计课程、调整声乐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民间文化的优势来进一步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早在1964年毛泽东同志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来信《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的批示》中,明确提出“古为今用”是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方针,“洋为中用”是对待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任何一个学科门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理应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不但能够丰富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也可以使我国的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是使我们屹立不倒的瑰宝,其必然是我们不可遗弃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民族的希望,因此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当代人民的使命。如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存亡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务必响应国家的号召,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让其流在子子辈辈的血脉之中。而音乐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受欢迎的艺术种类之一,将小众化的传统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流传广泛的大众化艺术相结合,以此来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绝对是上上策。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来浸润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以此实现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也是教育行业的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武术中医、书法绘画、剪纸礼仪、茶道漆器等融入课程,与美术、语言、历史、音乐等课程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此外,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基础。音乐课程也不例外,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完善歌唱技巧、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行腔方法、塑造声音的个性,在围绕正确科学的演唱歌曲的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情感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文化性的拓展。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使其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立足时代,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思想观念。这样,既树立了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又实现了在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应当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2]。而在我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声乐教育既是声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使声乐课堂不再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声乐和传统文化彼此成就实现双赢。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为载体,而教育作为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我们必须将音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外来文化,缺乏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信心,从而导致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大大降低。而这样的价值取向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若任其发展必然产生文化危机,在声乐学习中亦是如此。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应该在各自的领域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所传递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礼治等精神,是唤醒人性的著作,经过经典的熏陶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崇高人格的目的。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我国经典曲目来引导学生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或者选取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创作的歌曲来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3]。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发展到现在经久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度我们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文化抱有信心的同时,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合理安排高校声乐教育课程

公共声乐教育课程本应中国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教育方式,课程安排及师资力量受到限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无法真正全面开展公共声乐课程,从而造成我国大部分高校公共声乐课程的开设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应合理科学地安排高校公共声乐课程,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其次声乐教学离不开理论的支撑,而对于当前国内高校开设的一系列理论课程,如: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和声写作及分析、曲式分析、复调音乐等西方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优点以此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将高校音乐教育与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够促使音乐教育得到创新,而且可以使传统文化借助音乐的大众化力量得到传承和发展,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推向更高的平台,弥补当前高校音乐课程体系的缺陷与不足,多开设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类课程,譬如在苏南地区我们可以将吴歌文化融入课堂。吴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诞生于百姓的寻常生活,是一种原始而朴素的民间艺术,伴随着先民的生产劳动、祭祀习俗和生活娱乐而发生发展,属于吴语方言区汉民族劳动者的口头文学创作。因地处江南平林水乡,景物清丽秀美,故吴歌带有浓郁水乡文化特色,与山高险峻、雪原辽阔所孕育艺术风格迥异,吴歌之声仿若温婉多姿的太湖之水,婉转清丽、温柔敦厚、含蓄隐喻、缠绵曲折,与吴侬软语的格调韵律相和谐,彰显出独特的江南民间文化特色和民俗艺术魅力。其在内容上以民间情感生活的描述为主,是古代吴地人民水乡生活的描摹和繁华城市市民生活的写照。其歌词既是民谣也是诗歌,反映现实,抒情表意,沟通心灵,既具娱乐功能,也有一定教化意义。由于从小的环境熏陶及与生俱来的气质加上受到专业的音乐教育,很多当地高校的专业音乐教师深刻掌握了当地的民族音乐特色并有着独特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聘请吴歌领域的专家及高校专业教师将吴地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不但能为学生了解和研究吴地音乐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体现出地方高校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重视,还能将吴歌这样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音乐发扬和传承下去。同理,山西高校可以将开花调引入课堂,甘肃、青海可以将花儿引入课堂。高校学生在学习到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走上工作岗位也会将自己所学以各种方式传递下去,这就大大提高了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度。在现代化社会建设中,大胆尝试和创新是我们新时代人该有的品质,在声乐教学中也不例外。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融入课堂,开设相应必修或选修课,以此来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可不必仅限于音乐专业同学,在校内开设公共课程,让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学习机会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这不仅为现代高校的声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利于现代高校建立良性且互动性较高的多元文化声乐教育体系[4]。

(三)树立正确教育观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倡创新、自主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方式及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忌给学生下“天赋”结论,不管任何艺术种类和学科都不应该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因为学生的“乐感”不好就放弃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始终保持鼓励式教育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每位学生的能力,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尤其是在声乐教学中,教师更应当提倡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真正地因材施教。因此教育者要对每位学生充满信心,视学生的潜能为教育的资源,给予每位学生尊重、信任和期待。此外,教师要科学认识教育的目标。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全面发展的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降低对学业成绩的关注,只将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5]。不管是基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创新和发展高校声乐教育,还是希望通过声乐这门学科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学生的能力、品德、人格的全面发展更值得我们用心关注。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当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同时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合理融入高校声乐教育中去。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高校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够有效地助力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传播效率的提升,帮助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将声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势在必行。

注释:

[1]鲍明晖.试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大学中的重要性[J].青年与社会,2014(04):155.

[2][3]曹旖焕.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黄河之声,2016(07):39—40.

[4]刘佳.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艺海,2019(04):84—86.

[5]王艳欣.谈以育人为主的教育原则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77,117.

作者:武甜甜 王芳 单位:江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