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音乐教学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精选

传统音乐教学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道家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他们也不提倡音乐,甚至是否定音乐。老子的思想具有很多辨证的观点,如“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对统治阶级主张无为,对被统治阶级主张无知,因此,他反对一切欲望,而声音、颜色、味道正是引起人们欲望的根源,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第十二)所以要统统取缔。

而庄子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希望能够过一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因此他对一切科学文化艺术都是抱着一种排斥、否定的态度,他说:“五音乱耳,使耳不聪”,(《庄子·天地》)对音乐也是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

道家既然崇尚清静无为,爱好当然在题材上就偏重于山水美,它的“天人合一”观必然向往宇宙和人的合一,历史上凡道家思想浓厚的人,大多是超然物外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寄情山水、自然或借助于自然景物来自我观照,琴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代表性的作品,她借用了梅花的自然属性,钢筋铁骨的性格,不畏严寒的精神,隐喻知识分子的人格美,用清虚朗畅的泛音,三次出现梅花主题B,穿插A、C、D音乐作为烘托陪衬。梅花的洁身自好,清雅高旷,是作者对人格美的物(乐)化表现,此曲是一首小型套曲,后部带有戏剧性,似梅花笑绽枝头,笑弄风霜,其韵昧令人回响不遗。道家不仅主张自然之美,而且追求境界无限,因此在音乐上就追求“神余言外”和“弦外之音”。同一时代一首咏梅诗句,可和此曲对照,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南朝梁、陈人何逊)。这首乐曲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道家崇高自然,更可以体昧到道家主张自然和人的统一,以自然观照人是道家的“天人合一”观的组成部分。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非乐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名,生于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墨子禁止音乐。墨子再三强调:“为乐,非也!”意思是,“从事音乐活动是不应该的啊!”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第2篇

目前我国很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课主要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只是简单的进行学习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忽视了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背景,没有真正地理解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声乐教学改革中,高师院校应根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制定合理的声乐教学方式。高师院校可以在原有的授课模式上加入集体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堂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传统音乐文化交流,讨论传统民族声乐历史及赏析传统声乐作品等内容,力争培养学生声乐技能的综合运用,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素养。社会实践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来了解我国社会背景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需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接触到最原生态的传统音乐作品艺,拓展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意识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二、师资知识结构的改善

声乐教学是主要是运用声乐技术方法让声音去演唱实践的教学模式,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不仅要传授声乐技能,还要结合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教师教学文化素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作为现代声乐教学的领跑者,首先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学习,不断调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理念,完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合理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师声乐教学中,保证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音乐文化,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积极自主性,丰富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

三、结语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第3篇

1.文化多元与陈旧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发展并有三大音乐体系汇合的态势。但是传统的中国音乐文化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共鸣,在对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面向世界的问题上,我们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人认为中国的传统音乐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中国的乐器缺少谐波共鸣;乐队音响不干净、缺乏表现力;唱法不科学,缺乏多声部,总之,中国音乐要发展必须要向西方音乐靠拢,甚至需要全盘西化。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大部分也存在这种心理,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以欧洲音乐为标准来衡量,可见,中国传统音乐要通过教育而走向世界,还需要有很长时间的等待与努力。

2.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影响

在高职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中,都有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培养音乐人才的内容,尤其是近些年各大高职音乐院校大都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方面,特别是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或者说有欠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受欧洲音乐体系的影响和束缚,还不能很好、很快地转变思想观念,致使我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民乐重奏与合奏等在所有的学科比重中所占份额偏小,而且学分很少,大多是选修课,容易被学生忽略,本来应该重视的学科反而成了边缘学科,传统音乐文化没有得到应得的重视。

二、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1.在声乐教学中改变教育观念

近几年,高职音乐院校逐渐开设了一些和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课程,但一般都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实用性不大,学生能够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很有限,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观念必须要转变,要纠正自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不能只追求西方音乐文化,顾此失彼。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传承发展下去,不能厚西薄中,固步自封。另外,要适当调整中西音乐教学内容的比例,创造一切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机遇,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2.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情感体验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使得民歌种类纷繁复杂,形式丰富多彩,情感万绪千端。因此,在把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时,首先就应该教学生如何把握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掌握发声的方法,把珠圆玉润的民歌声音融入到美声的发声训练中,用共鸣来处理音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声音音质得到培养,还能让学生创造出有自我特点的声音风格。

3.在声乐教学中表达感知能力

高职音乐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在兴趣、能力、修养、审美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感知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在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歌曲的各个方面进行讨论,探讨歌曲的演唱特点、风格特征和情感向度等,之后放手让学生表演,学生之间相互点评、分析,以提高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优点和不足,进行及时点评,并对学生的音色、节奏、速度等多方面技术进行全面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感悟传统音乐文化的能力,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4.在声乐教学中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到高职声乐教学中的主体,要想增进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就一定要全方位地提高教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民族音乐教学能力,使其业务素质显著提高。在日常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与民族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声乐教学更具文化指向性。其次,应了解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民歌并且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民歌。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忠实拥护者和热爱者,在教授声乐的过程中能用歌声感染学生,向学生传递音乐学习的正能量,影响他们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5.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融合

传统音乐文化是歌种、舞种、曲种、乐种、剧种等历代音乐文化精华的遗留。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1]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已经被传承了几千年之久,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多种不同的音乐形式,还融入了不同风格、色彩的音乐,使我国的传统音乐形成了一个集传承与兼容并蓄为一体的音乐体系。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引进高职声乐教学中,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重视,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增强高职声乐教学的深刻内涵,推动声乐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深刻内涵是在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要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不断充实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建立一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模式。因此,高职声乐教学要与时俱进、越走越远,就需要与传统音乐文化积极融合,使民族声乐得到充实。高职声乐教学充分吸收传统音乐文化精髓,使高职声乐的发展更具时代性,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第二,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对高职声乐教学发展意义重大。与高职声乐教学相比,传统音乐文化个性特点鲜明,在主要脉络上衍生出了众多的小分支。比如,安徽淮阳的花鼓戏、河南的上党梆子、陕北的信天游、京剧、昆剧等地方戏曲的发展,这些小音乐剧种既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同时又能共同存在、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能够丰富高职声乐的内容和发展形式,弥补高职声乐教学单调的发展模式的缺陷,增加高职声乐教学的厚重感,使其经历长久的发展之后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2]两者的融合可以吸引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力,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传统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做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继承者,促进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长盛不衰。与此同时,加深对声乐作品内涵的理解,提高演唱水平。第三,借鉴欧美国家音乐发展的经验。西方流行音乐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究其根本在于西方音乐的发展注重对西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每一个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都会经历萌芽、发展、成熟直至衰退四个阶段,如果不设法挽留即将走向衰亡的传统音乐文化,其后果就是被社会所摒弃甚至淘汰。由此观之,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永葆生命力,就要借鉴西方文化的发展经验,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之中,为其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拯救,也是对高职声乐教学能够长久发展下去的积极探索。

二、充分做好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的融合工作

第一,注重声乐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声乐教师承担着传播声乐知识、弘扬声乐文化的重要任务,如果不能培养出众多优秀的声乐教师,我国的声乐教育就很难有更高水平的提升。所以,声乐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其次,应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从节奏、调式调性、发声特点、情感处理、润腔等方面,能够给与学生以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会促进教学的发展,推动整个声乐教育的发展。第二,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发展,实现传统音乐文化与高职声乐教学无缝对接。在媒体化信息技术的的发展趋势下,高职声乐教学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个大趋势,利用互联网、抖音、火山等视频平台,观看视频教学资料,将声乐教学的唱法、理论知识做成小视频到相关的视频网站,扩大高职声乐教学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支持,[4]将音乐教学理论或资料做成PPT,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音乐文化,进而提高专业素养。第三,高职院校和教育机构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学设备。目前,高职院校存在基础教学设施缺乏、设备相对陈旧、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少等问题,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配套先进的教学设备,并加强教师使用教学设备的培训力度。教育部门也要加大对声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声乐专业的财政拨款专项资金。让学院有财力支持邀请各方面的音乐文化人才到学校演出或大师班、讲座。学生只有不断地开阔视野,接触到各类音乐文化,才会被其感染。这有利于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探究传统音乐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声乐学生也只有真正地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声乐人才。第四,将戏曲文化、古诗词融入到声乐演唱中。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王昆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唱中国歌曲要接民族的地气,要从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学习。我国老一辈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李谷一等都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加上科学的发声方法,行腔委婉动听,表演深刻感人。许多流行歌手如李玲玉、屠洪刚等也是有着扎实的戏曲基本功,才会成为一代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戏曲中的眼神、行腔以及站姿都是声乐表演应该借鉴的。此外,古曲的演唱也应被重视起来,这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会提高声乐人才的艺术修养。

三、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职声乐教学中成为各所高校和教师研究的重点。传统音乐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促进高职声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明成.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策略[J].北方音乐,2018(2):202.

[2]李凤武.论高职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中国培训,2017(6):238.

[3]彭莹.高职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索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4):154-155.

[4]李晓贰.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J].当代音乐,2016(3):12-18.

传统音乐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传统音乐文化;声乐教学

在党的十八大上,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指出了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理应发挥其重要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艺术类高校都有声乐教学这个专业,但目前都以美声或者通俗唱腔为主,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声乐学习的范围,同时对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传播也是不利的。因此有必要将传统音乐融入声乐教学中,这样既能扩大声乐教学的范围,也能提升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一、概念界定

声乐指的是用演唱者的歌喉来对音乐歌词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而让听者在精神上有所思、有所悦。声乐学习主要指的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演唱的技巧和方法,目前声乐学习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和歌剧是一脉相承的。二是民族唱法,民族唱法起源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三是通俗唱法,这种唱法需要引起听众情感共鸣才能广为流唱。由此可见,声乐中的三类唱法都和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戏曲、一类是民歌,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杰出代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元素,这就需要声乐教师能善于发掘和融入这些教学元素。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融入的方式

(一)融合民族歌曲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声乐演唱情感

民歌是我国作为古老的音乐文化之一,是各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某一自然现象、某一活动内容、某一人物等对象的感悟与感知,并在感悟与感知中用特有的家乡话和家乡唱腔表达出来,而这些民歌之所以能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依然广为流唱,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歌词、唱腔引起了当地人情感上的共鸣,使听众对这些民歌产生情感上的额依赖,起到情感上的慰藉。而这个元素也是目前声乐教学中迫切需要传授给学生的,让学生在创作、演唱歌曲的时候不再是一杯白开水,而是充满丰沛的情感。将民族歌曲的情感素养融入声乐教学中需要高校声乐教师善于剖析民族歌曲,尤其是要善于发掘民族歌曲中的情感元素,并能准确的传递给学生。高校声乐教师在融入民族歌曲之前,需要对将要讲解的民族歌曲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民族信仰进行深入了解,寻找其中最佳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将这些情感元素“一股脑”地全部抛给学生,这样会造成学生情感上的“麻木”,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将情感元素融合到所要讲解知识点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情感元素、感悟情感魅力。同时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嗓音,来充分利用上不同嗓音的优势来演唱,并指导学生在演唱声乐时的一些演唱技巧,加上情感的融入,学生就能够充分的把握住歌曲演唱的方向感、歌曲节奏以及充分进入歌曲情景。实现声乐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融入戏曲文化元素,优化声乐学习整体规划

戏曲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不仅好听,更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观众对戏曲的欣赏也不仅仅关注唱腔,还有整套的动作、神情,而这些都是现代演唱者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这就需要教师能在声乐教学中将这些动作、面部表情等细节有效融入教学中,以此来优化声乐练习的整体规划。如戏曲润腔讲究咬字清晰,高音区的音色高亢明亮,中低音区优美婉转、感情细腻,所有的这些表达形式与现代声乐演唱息息相关。目前声乐韵味的体现主要依靠“润腔”,如徐沛东作曲的《曙色》,表演者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借助戏曲“润腔”才能完美展现出这首作品的宛转悠扬,才能将创作者的意图完整展示出来。现代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再简单地听,而会更加注重欣赏与歌声紧密联系的“台风”,其实这种“台风”就是表演者演唱的延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声乐学习者这些技巧的掌握可以充分借鉴戏曲中的肢体语言,将自己的“台风”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歌词将肢体语言充分融合进去。当然声乐教学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做好示范作用,将每一个肢体语言进行放大,帮助学习者掌握其中的精华之处,从而实现戏曲“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的肢体语言被声乐练习充分借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无论是民族歌曲还是戏曲都是中国文化最具代表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尤其是对高校声乐教学更是价值非凡。这就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善于发掘民族歌曲及戏曲中的教育元素,特别是将民族歌曲的情感元素融合进声乐教学中,将戏曲的肢体、面部表情等元素融入声乐教学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丰富学生的演唱情感、增强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飞.论传统音乐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途径——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高教学刊,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