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中学生思想品德习惯培养探析

小学语文中学生思想品德习惯培养探析

素质教育提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去要给学生传授课程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素养,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养成其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五育之首,是培养学生思想认知和道德素质的前提,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比重。学校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就需要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教师方面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全方位落实思想品德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为学生将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将所有精力都倾入到课本知识中,更加注重听、读、写教学,严重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课程知识不匹配,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但在道德情操、心理素质以及行为习惯方面的能力十分薄弱。学生难以均衡发展,最终可能会让学生的人生轨迹出现偏离。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迫在眉睫。为全面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在理论知识注入的同时,还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方位成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习惯存在的问题

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心里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认知偏差:思想品德教育不过是夸夸其谈,不切实际,有多余的时间还不如多学几个生僻词汇,多背诵几篇文章,提升文学素养。这种认知无疑是对素质教育的极大轻视,给语文课程体系的改革套上了枷锁。由于思想认知的轻视,教育者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也不会给予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停滞不前,最终很难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方式过于传统,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方式还是停留在“苦口婆心”的老一套,思想不够新颖。学生会觉得其枯燥无味,根本不会投入到学习中来,完全无法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习惯的策略

(一)创建出适当的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感染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建出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创建出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利用多媒体播放“正能量”的视频进行品德知识科普,让学生明白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感染。无形中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在《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中,文章主要描绘了童年时父亲带“我”进入树林给“我”讲述鸟的习性的经过,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父亲”和“我”,并进行情节模拟和语言沟通,利用活动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好剧本,题目为“父亲的树林”,教师为导演,学生为主演,省略掉一些舞台设计以及服装道具设计,让学生分别扮演父亲与我在树林中发生的一系列的“对话”。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引发思考,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良好品德。事实上,开展课堂活动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折射出对人生的感悟,并在感悟中增强“自我”的提升。叶圣陶先生曾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要教,而更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学生逐渐自得之。”语文课堂因为师生的角色互动而更加生动,更是成了触发学生感悟、养成其良好道德习惯的助推器。

(二)加大对课本中品德素材挖掘,让学生身心受到感染。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思想品德教学素材,需要教师在其中进行深度挖掘,再加以适当的理论知识,两两结合,让这些素材得以有效应用,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习惯。比如在小学教材中,会存在一些反映社会前后变化的数据材料。教师详细分析这些数据,指出这些数据的背景,能够让学生明白我国近几十年来的辛酸发展历程,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和民族观念,最终实现爱国教育。另外,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结合一些拓展性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再见了,亲人》的教学中,这篇文章就是培养学生爱国意识的绝佳时机。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刻突出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国际共产主义情谊,让学生受到这份情谊的感染,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无形中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教师是教学活动和课程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通过建立制度进行强制性约束的,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愿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或者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渗透。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创造有利条件。

(四)开展多样性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文化活动是养成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每周定期选一节课开展课堂讲话、主题教育等具有较大教育意义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彰显道德文化,树立良好的道德标杆。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语文教师在每周都要制定不同的思想品德活动内容。例如在入学阶段可以将入学教育作为突破口,以开展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步入全新学习阶段的目标和信心,期末可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除去课堂文化活动之外,语文教师还应该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让品德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的可接受性。

(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身心受到熏陶。诵读活动能让学生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无形中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身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无形中养成其思想品德习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情感丰富、蕴含品德教育价值的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来自文章的熏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标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诵读大赛,让学生挑一些课外作品中喜欢的片段,这些片段要具备品德教育意义,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师生面前大声朗读、诵读,并让他们在朗诵练习中初步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优秀文章,让学生深刻感知这些文章的内涵,如诵读《满江红》,让学生体会岳飞那种壮志难酬的悲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诵读《论语》,让学生洞悉为人处世的准则。最后,在开展诵读活动中,教师还可以有意地透露出一些文化知识和人物背景,不仅从知识层面,还从思想层面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比如《石灰吟》的诵读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给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于谦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于谦敢于自我牺牲同时也要保持忠诚的精神,养成学生坚韧的思想品德。小学语文的诵读材料众多,开展诵读活动的形式也很多,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升华其道德情操。小学阶段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任务,语文课程则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素质教育之下,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避免由于对品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在课堂中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开展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感染,无形中培养其思想品德习惯,实现学生语文知识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4.

[2]赵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习惯[J].新课程:上,2016(12):229.

[3]袁新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7(11):78.

[4]孙世梅.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杨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J].天津教育,2020(07):179-180.

作者:赵红爱 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刘坪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