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效益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找到两者之间有效的契合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更值得我们去思考。笔者积极探索学科整合的内在规律,着力从课前预习、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学练结合、拓展延伸等环节入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对优化小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

预习好比打仗前的火力侦察,既可以扫清一些障碍,取得进攻的出发基地,又可以对“敌我”双方做到“知己知彼”,争取主动,提前消灭“拦路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长期养成预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前,我交给学生的预习作业是:上网查找有关太阳系中地球、火星等行星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要求学生自己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制作成PowerPoint形式的电子文稿在课前进行演示。演示时,学生制作的电子文稿中,那些精美的插图、生动有趣的解说词,构成了一篇篇既充满情趣又不乏科学知识的电子读物。课文还没教,学生已经达到热身效果。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巧设情境点击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并巧妙恰当地呈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相机提出要学习的目标,点击兴奋点,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如,上《烟台的海》,新课导入时用flash演示烟台所处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看录象,同时配音乐导课,呈现课文所描述的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而后提出讨论问题:你喜欢烟台的海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中和烟台的海再次亲密接触,感受烟台海的绮丽壮观和人的勤劳、能干,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上课伊始,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海边,刹那间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课文,研读文本。

三、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对于未学过物理知识的小学生来说,“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便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通过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形式再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内容和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得出的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以及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进行的分开试验的情景,使学生深刻理解伽利略的结论:铁球下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没有关系。又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我同样以动画形式来表现随着船上泥沙的不断减少,船一点一点往上升,铁牛一点一点向上拔的过程。这样,将原本抽象的说明变得真实具体,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能轻松地接受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也轻易化解了难点。

虎门硝烟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对小学生来说,当时的情景是陌生的,而语言文字毕竟是抽象的。让学生感知硝烟的经过,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是教学《虎门硝烟》的重难点。在初读全文前,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虎门硝烟”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的情景;在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时,又再次呈现鸦片给国人带来灾难的音像、图片等资料,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既突破了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

可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只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小语教学的契合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就会变得顺利。

四、学练结合抓牢训练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提高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荷花》一课,教师借助媒体营造优美的欣赏荷花的情境,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调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境下导入课文,让学生品悟作者如何把荷花的美描写出来,再通过朗读来感受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在“拓展延伸”部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更多描写荷花姿态美、品质美的诗歌短文,使学生对荷花的认识、对描法和语言的感悟提高了一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工具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看到的美景进行创新表达,当堂练笔、交流,增加了表达的机会和空间,使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训练紧密结合。这样,既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及信息素养。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马上投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再如,一些游记类的作文,如果单单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凭着游览时残存的零碎表象,苦思冥想、东拼西凑,往往写不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利用网络却可以再现游览时的情景,为学生的习作注入活力。教师可将游览时拍摄到的录像或照片预先输入计算机,作文时让学生坐在电脑前,按照习作的具体要求,边看边忆边写。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景点,随时从电脑中调用相关的录像或图片,仔细观察,回忆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裁剪后把感想写下来。这样的习作,学生有动人的画面为依托,有丰富的资料为底蕴,有情感的酝酿为支撑,再加上眼、手、脑等多种感觉器官协同运作,初稿的质量明显高于以往的同类作文。

五、内外结合延伸拓展点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无论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此,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而计算机的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基于网络资源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

教完《只有一个地球》之后,我要求学生上网采集大量有关地球被污染毁坏的图片资料及文字资料,加工后写成调查报告或制作成网页在班里交流或在网上传送。同学们热情很高,制作的调查报告和电子文稿,内容新颖全面,使老师也大开眼界,使课内外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如,教《克隆之谜》一课,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将有关克隆的知识以神化故事的形式,配上优美的音乐、精美的图片及生动的录像制成个人网页,让学生上网自主选择阅读自己不知道的,但又是最想了解的疑惑之处,了解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极大地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发挥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感悟语言的魅力,拓展语文以外的知识。

诚然,网络下的语文教学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为此,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并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找准着力点,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