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思考

大学对外汉语教学思考

1汉语学习心理阶段

1.1入学报到期间的短暂迷茫

迷茫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指一段时间内没有目标而不知所措。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急剧变化对留学生产生巨大心理冲击,汉语学习应学什么、怎么学与能否学好的问题,困扰留学新生。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留学生辅导员9-11月工作记录来分析,该校2011级2个汉语班级35名外国留学新生,9月份找辅导员累计136人次,10月76人次,11月41人次。可以得出,除生活事务性因素外,留学生找老师的频繁变化透露出了其群体性的内心迷茫和心理依赖。同一时期,留学新生与本国在校老生及其对外汉语教师的联系也表现出同样的频度特征。

1.2初始接触中的兴趣心理

兴趣是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表现为总有快乐、喜欢、高兴等肯定情感相伴随,人对感兴趣的某种事物会特别喜爱,优先认识。汉语学习初期,学习内容主要是形式上与英语、法语等相近的拼音,有利于调动留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全新的环境加深了语言学习兴趣心理。从课程作业来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汉语班级留学生9月作业完成率100%、延误率为0、准确率91%,同比10月作业完成率高出7个百分点,延误率高5个百分点,准确率高11个百分点,学生主动性与兴趣心理变化明显。这一时期,留学生普遍反馈的是基于语意上的“汉语好”,表达出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1.3深入学习期的畏难心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教学也逐步进入汉字书写、口语训练、听力学习等难度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新鲜感渐渐减弱,开始感受到汉语学习与文化差异的压力,学习畏难心理日渐凸显。从课堂缺勤情况来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留学生9~11月学生课堂扣除理由充分、事由明确的请假外,出勤率分别为98.6%,95.7%、92.5%。数据显示,随着汉字学习难度的逐渐加大,学生缺勤率走高。留学生新生挑剔生活,敌意逃避与思乡情结等心理问题开始凸显,找理由逃课与上课甘做“沉默的后排”等现象出现。留学生新生群体课堂表现由整体性的主动发言、积极表现转为个别沉默现象明显,口头禅更多由“汉语好”转变为“汉语难、汉字难”。

1.4长期学习后的心理共振

心理变化对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最终形成稳定心理共振,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其一是心理正振荡,留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树立信心,学习积极性逐渐增高,学习效果朝良性发展;另一则相反学生畏难、逃避等消极心理逐渐加重,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越学越自卑,进入心理负振荡状态。从课堂缺勤情况来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留学生11~12月缺勤率分别为9.8%、7.6%。调查表明,进入11月以后,留学生汉语学习心态逐渐平稳,多数学生开始进入正常学期状态,逃课缺勤集中在少部分学生身上。

2汉语学习心理阶段分析

2.1心理成因的多样性

语言学习是人类最为普遍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心理的形成有着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个性心理品质因素。入学初期留学生群体迷茫心理很大程度上在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变更。出国留学,全新的语言与生活环境,让留学新生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复存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建立起来,容易形成短时间的不适应与心理迷茫。基于对新鲜事物好奇的汉语学习兴趣与伴随语言教学规律的畏难心理并进入心理共振期均属于正常心理。此外,留学生的认知图式也深刻影响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知识信息与路径的选择与学习效果。

2.2行为特征的典型性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理清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的典型行为表现,有利于帮扶留学生学习汉语。处于入学短暂迷茫期的留学生行为特征表现为对特定人群的高度依赖,积极寻求老师或相同(近)文化学生的帮助,具有高度的言行统一性;在汉语学习的兴趣阶段,留学生学习行为主动性强、勤于课堂表现与发言,对语言的运用呈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状态,学习竞争色彩浓厚;畏难心理阶段的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消极、懈怠,生活上挑剔、思乡;心理正振荡中的留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日常行为表象良好,负振荡状态的留学生则成为“问题学生”。

2.3心理倾向的可逆性

发展心理病理学表明,人类心理现象是动态复杂变化着的,是可以逆向转变的。心理的变化支配着行为的变迁,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影响心理的变化。留学生零起点汉语学习过程中心理发展同样是可逆的。迷茫心理可转向兴趣心理,兴趣心理可变化为畏惧乃至厌恶学习心理,并最终进入学习心理的负振荡状态。同时,学习心理的正、负振荡状态也是可以转变的,这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可塑性。

2.4鲜明的个体文化差异性

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性发展经历,决定留学生零起点汉语学习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从文化性来看,官方语言为非英语国家的留学生与官方语言为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汉语学习心理有着鲜明差异。非英语国家的学生汉语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急迫感强;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学生则表达出对英语的依赖,汉语学习态度上存在差异。以个性心理角度来分析,研究发现,博士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汉语学习迷茫特征较为不明显,甚至个别不呈现迷茫心理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本科生兴趣心理强,但也容易出现畏难心理。个性心理决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迷茫、兴趣、畏难、共振4个阶段心理特征并不是严格的顺序发展。

3汉语学习教育引导策略

3.1用目标激励克服心理迷茫

贯彻轻松学汉语的原则,帮助留学生新生树立汉语学习信心,明确汉语学习的目标。树立学习信心。鼓励留学生老生参与,尤其是汉语水平较高的外国留学生参与,介绍汉语学习经验,用身边切实可见的成功先例,帮助新生树立学习信心。明确学习目标。入学教育环节中安排汉语学习专业,由对外汉语教师介绍HSK考试,明确汉语学习的意义,传达HSK考试通过要求。建立帮扶体系。在学生入学初即通过留学生导师推荐综合素质优秀学生担任留学生的学习伙伴,向留学生提供汉语学习与生活服务帮扶。此外,向新生发放本国同胞名单,鼓励新老生互助,帮助新生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度过迷茫期,适应新文化。

3.2以轻松汉语保持学习兴趣

愉快教育的出发点是改变学生由学业负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情绪状态。通过学生在认知改变促进积极的情感,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延长拼音教学。实行“语”和“文”分开,打破“语文一体”的教学方法“,口语”和“文字”不同步教学,先开展口语教学,尤其是拼音教学,调动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用荣誉激励学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荣誉属于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及时的激励对学生十分必要,尤其是汉语学习兴趣阶段时,开展汉语拼音朗诵比赛,强化留学生新生汉语学习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开展会话实践。实践学习对汉语教学具有强化学习和提高应用水平的双重功效。在课堂模拟汉语情景对话会话,在生活中鼓励留学生生活情景对话,与学生保持零距离对话交流,有利于汉语学习。

3.3用情感激励应对心理畏难

情感是影响人们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求各种情感的需要。留学生远离国家和亲人,更渴求情感关怀。善于运用情感激励法,鼓励学生专心学习。宽容学生出错。留学生汉语学习拼音、语法、字的构成、笔顺错误不可避免,纠正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放纵则使得学生难以发现错误,改正不足。建议保持课堂与作业批改的正确,但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忽略的态度,尤其是笔顺错误。动态关注学习。随时掌握留学生课堂缺勤情况,及时开展有关教育教学谈话,对基础不扎实,学习信心缺乏的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强化练习,提升其学习水平。

3.4完善校园支持促进心理良性共振

优化汉语学习环境。除正规的课堂教学外,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开展特色文化选修课,组织实施文化实践活动,开辟语言第二课堂,使得留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在实践中增强提高汉语水平的迫切性。实行中外学生“趋同管理”。积极创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生活交叉空间,增进外国留学生融入学校学习、生活及校园文化活动场,增加汉语应用机会,促进汉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