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治疗教育辅助分析

音乐治疗教育辅助分析

我是一直在音乐教育第一线工作的老师。近年来,跟随张鸿懿教授学习音乐治疗硕士研究生课程。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有辅助作用,现将自己的体会总结成文,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则是一门新引进的学科。对于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的关系问题可以说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提出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具有辅助性作用这一论题,更是一个空白。这一论题包含着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第一,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有何区别?第二,音乐教育是否有必要引入音乐治疗;第二,在音乐教育中引入音乐治疗是否具有实际效果和作用。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都是具有相同音乐的方式,但它们却有着重要的区别。首先是它们的对象不同,音乐教育的对象是身心正常健康的学生,主要是学龄儿童和少年,音乐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患有身心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患有精神科疾病,心理障碍的病患者,同时也包含一些组织损伤的病患者。目前,音乐治疗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以患有人际交流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怪异为特征的孤独症儿童,以及患有心理障碍的成人。其次,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

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包括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鉴赏力,归根到底是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也是学生在紧张的各门课学习之后,都抱着“轻松一下”的想法来上音乐课的。但是调节情绪,精神放松只是音乐教育的附带结果,而不是它的主要目的。更何况对于某些音乐专业学生来说,上音乐课反而使他们产生一种情的紧张。音乐治疗的目的不在于提高音乐能力,而在于改善病患者的症状,达到减缓病痛,改善病征,象正常方向靠拢。由于音乐治疗也采用音乐手段,音乐教学的方式,因此病患者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也学到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音乐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但这是音乐治疗附带的结果,而不是其主要目的。音乐治疗所追求的是达到音乐之外的东西,这就是健康和正常。第三,由于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因而所采用的音乐手段和方式也不同。音乐教育所面对的是正常发育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根据音乐教育的目的,由教育部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具有统一的教材和资料,大致统一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给教师留下主动创造的空间只是在正常的学生和统一的教材之间搭起一道桥梁。

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以便针对这些特点采取更灵活的教学,这并不意味着改变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环节,也不意味着改变学生的特点,而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大纲。在音乐治疗中,音乐治疗师则具有完全的主动权,他首先要调查,了解治疗对象的病症的各种表现,通过研究,设计出一套特定的音乐治疗方案,选用专门的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来进行操作,以改善病患才的症状。这些音乐治疗的方法技术包括,聆听法,主动法,即兴法和其它方法。每一类方法又包括多种具体方法和技术,而每一种方法技术都是针对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制定的。第四,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同。音乐教育的教师具备了专门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通过实习训练,便可以有条件进行音乐教育。而音乐治疗的教师被称为音乐治疗师,对其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他不仅必须具备专门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而且必须掌握心理学知识,还要了解一定的医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去掌握专门的音乐治疗的方法和技术。不仅如此,对音乐治疗师还要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爱心。毫无疑问,音乐教师也应该具有职业道德和爱心,一般说来,教师对哪些正常的、健康的、聪明的而守纪律的孩子是自然地喜爱的,但对那些迟钝的、难以开窍的孩子或那些调皮捣蛋,不守纪律的孩子,就需要有更多的的耐心和更多的爱心。

然而,音乐治疗师所面对的那些患有孤独症,智障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孩子,他们不是麻木不仁的,对他人毫不理睬,就是满地乱滚,大喊大叫。有时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毫不起作用,因此对他们就需要有更加高的道德和修养,更大的耐心和更丰富的爱心。缺乏这一点,是无法进行音乐治疗的工作的。第五,同样的音乐活动,在音乐教育中和在音乐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活动起着一种纯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而在音乐教治疗中,音乐活动所起的是一种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功能。例如在对那些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中,通过唱歌,配合拍手,拍膝盖,拍肩膀等来使他们达到对身体各部位的意识,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通过音乐活动,使他能辨识方向,形成空间意识,如此等等。我曾经把同一个音乐活动分别用于正常的学生和孤独症儿童、智障儿童。这是一首采用了“赶圩归来阿里里”的曲调,并配上“买月饼”的歌词的歌曲,歌词是这样的:“中秋节日买月饼,月饼好象那圆月亮,爸爸妈妈心欢畅,中秋节日大团圆”。根据这首歌编出了一个去商场买月饼的音乐游戏活动。

在孤独症儿童那里,我花了几节课时间才让孩子们学会做这个游戏,他们一直兴致勃勃地学习和做这个游戏,其结果是,他们开始打破了把自己封闭起来的窗口,开始相互间有了一些交流,并学会了如何去买月饼,从而达到了音乐治疗的目的。反之,当我把这个音乐游戏用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时,这个音乐游戏只用不到半节课时间就学会了,而且这些学生把这个音乐游戏只当作纯粹的游戏,觉得这个游戏过于简单,不够过瘾,又加上了月饼掺假,并且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揭露和斗争和情节,这个音乐对于正常孩子来说,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既然音乐治疗和音乐教育的区别是如此径渭分明,那么,在音乐教育中引进音乐治疗是必要的吗?人们一般认为,搞好音乐教育当然是要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而要组织好一堂成功的、优秀的音乐课,首先要把音乐教室装饰美化,以提供一个优美的教学环境,其次就是音乐的美来吸引和打动学生;再就是教师要以一种形象美来进行教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还必须具有组织教学的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富有情趣性、竞技性的表演性。这诸多方面显然都是一种堂成功的音乐教学课的必备条件。

显然,这些条件是一些理想化的条件,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定上:即所教的学生在素质上都是整齐划一的,他们能受美的环境、美的氛围、美的教学所吸引,始终专心致志地跟着教师顺利地走完各个教学环节,从而实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但这种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是有很大距离的。因为学龄儿童正是处于身心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不稳定的。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和个性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进一步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并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后,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是令老师头疼的,其中有一些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老是搞小动作,甚至扰乱课堂秩序,他们可能一时被环境的美和音乐的美所吸引,但却不能坚持太久,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加以劝阻,就会影响教学纪律和教学进程;如果当堂加以批评,就会影响整个音乐教学所营造的审美气氛;但是如果让他们靠边站,虽然可以使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却不符合普及教育的原则。

如果说有一些孩子经过批评教育是可以让他们转变的,那么总是有那么一些儿童,始终难以改正他们的毛病,以至于成了“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有几个特点,第一,他们往往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对他们过份溺爱,或由于工作太忙而关爱不足,孩子生活空间狭小,身心锻练机会少,从而形成在家称王称霸,在公共场合胆小如鼠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第二,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总爱搞小动作,干扰他人,从而影响教学秩序,虽然也知道这样作不对,但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第三,对于这些孩子,班主任、科任老师经多次教育仍然难以纠正,甚至有些孩子对家长、老师的批评教育采取激烈对抗的态度。由于使用了所有教育手段仍难以奏效,因而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对其“放弃”态度。第四,有些孩子由于智力较低,学习有有些困难,功课难以跟上,因而形成情绪焦虑,性格孤僻,行为乖张的特点。问题儿童的存在,产生了音乐治疗的必要性。问题儿童是当前教育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教育传统中,它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过去的通常做法是,把他们排斥在应试教育之外。在当前对素质教育强调中,这个问题渐渐得到了重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问题儿童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爱心,但是仍然觉得没有办法,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我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曾遇到不少这些问题儿童。在我跟随张教授学习时,接触到音乐治疗这门新兴学科后,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和尝试。记得有一位学生上课特别爱动爱闹,自己不听课还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据班主任反映,他上任何科目的课都是这样。班主任也用了各种方法对其进行教育,效果甚微。

其他老师都认为,这个孩子,家里父母不管,习惯很难改,同学也不喜欢他,有些老师觉得对他下功夫是白费力气。我想,不能就这样放弃,我对他进行多次观察,发出这孩子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任何小事的干扰而表现为纪律差,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但他接受能力还可以,只要是愿意学的东西,一学就会。另外,我也发现这孩子也有自尊心。于是我给他设定了一个音疗方案。我让他敲木鱼,他必须看着我的手势发出指令才能敲响木鱼。他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当他敲木鱼时,目光始终追随着我,按我的手势敲响木鱼。开始时,他的兴趣只在于听指令敲木鱼,他敲对时,我立即表扬他说:“××同学的注意力很集中,反应敏捷,木鱼的点找得准。”他顿时喜笑颜开,信心倍增,更集中注意力盯着我。我又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还得学会识谱唱歌,这样你才知道到哪个乐段,可以提前准备,老师的指令一到,你不是可以更准确地敲击吗?”于是这个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愿意静下心去体验音乐,最后,他不要我作出手势,就会自己主动按乐句敲出来。以后,他不断地取得进步,我不再为他的纪律问题伤脑筋。

据其他老师反映,他在其它课堂上也有了进步。(当然,我们也有心理准备,这学生可能还会出现反复)。五年级有一位男生平时音乐课堂纪律不好,我反复劝说效果不太大。在一次音乐课上他又习惯性地随意说笑,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下课后,我让他留下,那是上午第四节课,中午放学的时间,他不愿意,说要按时回家,原来我只想留他五分钟时间谈一谈,可是,他脾气上来了,很暴躁,还把墙纸踢脏,我提醒他,他又拿出一本子,撕下纸张不停地擦墙,还很凶狠的样了,一会地上一堆纸球,我叫他回家,他不但不愿意,还自己伤害自己。我当时内心极度震惊,因为没遇到这样的情况。但我尽量克制自己,在那静静地观察他。他出现强迫症的状态,不停止。过了一会,另一位教师来了,他本来平静些了,又开始狂暴起来,还用手抓自己的脸!事后,我了解到,这位学生是家里的独子,有4个姐姐,父亲开了一家餐厅,家里店里的人都宠着他。其它老师说,这样的暴发户的孩子,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常常使自己摆在一种“眼高手低”的位置,达不到目的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将来很容易得精神病等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想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批评就可以了结的。如果预测到他将来容易诱发的病症,那么在少年时期应尽量给予缓解。这是对他将来负责任。我精心设计了和他谈话的环节,终于引导他同意,一旦碰到不顺的事,尽量要求自己在心里唱:我不要生气,生气不要我。他觉得挺好玩。我请他如果有一次做到了,就找时间告诉我。在音乐课上,我也用和他约好的暗示法,使他控制自己。这以后,他再没有在我面前失控,课堂纪律确实比原来好多了。在和同学相处时情绪也开朗多了。经过这些实践探索,说明音疗对于这些问题儿童是有作用、有效果的,因此,应该说,音乐治疗对于音乐教育是有辅助性作用的。

但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上的这些做法应该属于音乐教育范畴。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这里的治疗对象已经不属于具有正常心理健康的儿童,而且心理上出现某些轻度症状,即注意难以集中的症状,其次,我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提高他的音乐能力,如把握节奏的能力,而是要纠正他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状。再者,我所设计的音疗方案,是针对他的症状设计的,而不是依据音乐教育计划设定的。最后,我所设计的音疗方案,不是在他的音乐能力,纯化思想和陶冶情操上起作用,而是在克服他的注意力不集中这个症状上起作用。根据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区别,可以断定,我对这些问题儿童所实行的方案属于音乐治疗范畴。当然,这种音乐治疗不是在专门时间、专门地点,单独进行的,而是与音乐教育同时一起进行,因此,这种音乐治疗对于音乐教育起着一种辅助性作用,它改变了某些问题儿童的一些症状,使音乐教学是以顺利进行。

音乐治疗的这种辅助性作用,在医学上对那些以药物医治为主的疾病,也是同样的。据调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问题儿童也呈现增长的趋势,有资料显示,现在全国3.8亿儿童中,约有40至50万儿童有孤独证。另一方面,普通教育正在向“全纳教育”方面发展,所谓全纳教育,就是把特殊教育纳入普通教育之中,在这种趋势中,研究音乐治疗对音乐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将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