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叙事探究

教育叙事探究

一、教育叙事的含义

叙事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一种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20世纪中后期,叙事研究开始被引人到教育研究领域,用于研究师生互动关系、班级生活和隐性课程等。近年来,叙事研究方法进一步多元化,研究重心日益指向教师教学发展和专业成长。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质的研究方式,“叙事探究已成为在科学与人文这两极之间的一条中间道路,正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学术话语方式。”尤其是在目前理论研究越来越抽象,与教育实践者的经验联系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教育叙事研究更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于教育叙事研究含义讨论的比较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人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也有学者这样描述: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我还是比较赞同刘万海的观点:教育叙事研究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对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而且能以更鲜活的形式丰富教育科学理论。狭义上上指教育叙事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间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教育叙事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客观规律,更多的是参与者的生活的体验、心理情感、内在生成等。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一)真实性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教育叙事研究是以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真实的事件、活动、体验和感受为研究素材的,不是为了迎合某种理论所杜撰的故事。脱离真实性的教育叙事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毫无生命力的。

(二)情景性

教育叙事所论述的都是鲜活的例子,都是一定场景下的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比如可能是教师记录的某个学生在某一段时间内的学习障碍,或者在课堂上的表现等。这些事件都是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故事,有情节性,就如同电影片段一样。

(三)反思性

教育叙事不仅要叙述故事本身,而且要有议论,要有反思。教育叙事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通过事件的描述,能反思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行为,总结经验。只叙不议,不是真正的教育叙事。

(四)主观性

教育叙事主要表现的是教师的教育生活经验,是个人的经历和心理路程的体现。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居多,教师对教育事件的反应和表达也深受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教育事件中的个人痕迹非常明显。

(五)问题性

教育叙事研究主要是问题性的事件.只有那些有问题、有矛盾的事件才有研究的意义。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教师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成熟。没有间题的事件,就是没有矛盾的事件;而没有矛盾的事件,研究意义也就几乎没有。

(六)人本性

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的不仅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且更加关注人们教育经验的存在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努力探求的不是抽象的原理性的概括,而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体验和心灵轨迹。而且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以平等的姿态询问和观察教师,倾听教育参与者的内心独白,以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及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彰显,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也发挥到了及至。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基础。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的解释。因此教育叙事也就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比如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研究者要深人生活等等。

三、教育叙事的方式

关于教育叙事的方式,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比较流行的主要有两种:

(一)从叙述的主体看,可以分为两类: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和叙事的人类学研究一种称为“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自己展开的研究方式,也可以是中小学教师在校外研究者指导下所使用的研究方式。当中小学教师既是“叙说者”又是“记叙者”而且所叙述的内容涉及自己的教育实践及其某些教育问题的解决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了教师的“行动研究”,实质是一种“叙事的行动研究”。另一种为“叙事的人类学研究”,主要是大学研究者以中小学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或者以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想法”(包括教师的内隐理论、个人理论)或中小学教师所提供的文本为“解释”的对象,这时中小学教师只是“叙说者”,所叙说的内容并不涉及教师的教育实践的改变过程时,叙事研究就成为了一种教育领域的“人类学研究”,尤其类似于马林诺斯倡导的人类学跨过“野蛮”进人“文明”的研究方式。

(二)从内容上看,分为三类: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教育叙事是指教师把某一节具体课堂内容回忆并完整地叙述出来。生活叙事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既可以是教师教学中的事,也可以是教师管理工作中的事。自传叙事是指以自传的文本形式呈现,以说话的方式“自我反思”,并由“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获得某种“自我意识”。

四、教育叙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良好互动和沟通

研究者不应该是旁观者和局外人,而要通过倾听、提向等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到教育叙事过程中来,研究者应该是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者。研究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教师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磋商,共同建构故事,共同描述教育事件。研究者不应该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地对待教师,而应该伏下身子,放下架子跟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沟通,认真倾听教师的意见和心声。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也才能得到真实信息反馈,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单纯地以获得类似档案资料为目的叙事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也是被我们所唾弃的。教师和研究者双方的良好互动,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身份地位基础上的。只有在双方平等的前提下,在一种自由、互信的环境里,教师和研究者才能共同努力合作,才能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互信交流,平等相处是教育叙事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叙事与反思结合

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述说清楚。只是“用事实说话”显然是不够的,应该融人叙述者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认识和看法,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在叙述中融人思考、反思,使得经验更显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在叙述中融人思考、反思,对于叙述者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阅读者(倾听者)来说,他们则能够从这些思考、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联系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阅读者将叙述者的所作所想与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相加以对照,形成了与叙述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和对话,于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从而主动地加人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的探索与研究当中。教育叙事必须体现出对教育的诊释,换句话讲,就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性。不但要有反思,而且这种“反思”应该自然地融人到叙事过程中,决不能搞成所谓的“两张皮”(叙事是叙事,理论是理论)。

(三)多学科视角阐释

教育叙事研究是人类社会科学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叙事”这种方式最早应用于文学当中,后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的学科领域。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是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以现象学强调行为的主观意义的观点,以“存而不论”的方法揭示经验的本质意义;二是受诊释学关于理解或意义研究的影响,强调深人研究现场,融人研究对象,以体验、理解“意义”和形成“意义”的历史、文化、社会人际关系等因素;三是借用了叙事学以“故事”叙事方式,还原一切事情的“本来”面目的观点和方法,强调通过叙事来考察和认识世界、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历程;四是人类学有关“田野考察”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相当厚重和广泛的。教育叙事研究必须基于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必须得到多学科知识的支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必须要注重开放性思维,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我们决不能丢弃本学科的理论精髓和本质的东西,也决不允许学科主体性丧失现象的出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为了学科的独立性,就教育论教育,以纯教育手法来谈教育,那样的话教育叙事就很容易成为教育琐事、牢骚等的代名词,教育叙一研究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