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体育教育热点问题

我国体育教育热点问题

1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讨论热点:素质教育

近两年来,高教体育界在深刻的历史反思中感到,体育教育观念变革在引导和推进高教改革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提出的“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是先导”的思路倡导下,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等有关部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学校都在总结历史经验并结合体育教育改革实践基础上,先后开展了体育教育思想讨论活动。在这些讨论中,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体育教育理论界对高教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高等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成为当今占主流地位的教育观。归纳起来看,主要有如下一些角度和观点:

1.1改革或纠偏——体育教育学的角度素质教育首先针对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但近来许多人就这一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例如有人认为,从体育的“应试教育”到体育的“素质教育”,是从“体本”向“人本”的转变,是体育教育重心的转移。但也有人对这一提法表示异议,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构成对立,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好的才能升学。在高等体育教育领域,人们反思以往过于狭隘的专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用到素质教育这个名词。但也有人认为,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是不对的,认为以前的大学体育教育中完全没有人文教育也是不对的。大学素质教育应该加强,对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特别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正确的。但着力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淡化或不提这一点,大学素质教育就丢掉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和优势。

1.1.1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科学对学生人格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以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为代表的许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人文讲座,增设人文选修或限选课;

1.1.2文化素质教育接近或借鉴了西方通才教育或港台通识教育的意义;认为学体育教育的应多学点人文课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但这种观点并不认为大学体育教育应走向通才教育,而认为应该是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另外,有人认为应从更广的角度理解素质教育这个词,高等体育院校的素质教育应该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及身心素质的教育。按这种理解,素质教育涵盖了专业教育,但又是对专业教育的拓宽和深化。

1.2知识、能力、素质——心理学的角度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体育教育中的素质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一是认为按构成一个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来看,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素质(指个体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个体差异性)和后天所形成的身心素质(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下,通过个体的认识、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基础品质);按心理内容或心理的社会属性来说,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教育从重知识到重能力再到更重素质这一重心的转移,是体育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认为“应该注重整体的人格修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使他们所学的知识得以更高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人格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

1.3选择功能与发展功能——社会学的角度有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认为,中小学校以至大学本科都要承担选择与发展双重功能。相应地,学校既要有为升学者作准备的教育,也要为部分学生就业作一定的准备。

1.421世纪的思考——人才学的角度有许多人从21世纪对人才的新需求谈到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21世纪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素质要求概括起来是两种态度和两种能力,即积极学习和正确做人的态度,独立学习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这是21世纪人才的首要素质,这些素质包含了德与才的要求,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也有学者认为,21世纪人才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矛盾:第一是知识和渊博性要求与精深性要求之间的矛盾;第二是科学的统一性要求与人文知识的双重性趋势之间的矛盾;第三是文化的趋同性要求与文化的多元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与之相适应,新世纪人才素质应强调如下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和谐发展;个性的发展。可见,从未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学会做事与学会做人、体育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将得到同样的强调,并应该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起来。此外,一些学者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分类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有层次的,高等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素质,其思想是全面实现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其实践要点在于价值的引导和培植,其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新的人文精神。

2关于深化高等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

体制改革问题是当前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其包含了宏观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办学体制、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五个方面。

2.1关于体育教育中宏观管理体制的研究

2.1.1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研究者主要在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的大视野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国际间相互交往影响的大背景下进行战略性思考,认为21世纪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应当确立“向大众化阶段推进”的发展战略;以“多元化”、“特色化”的战略方式发展;以“系统优化”的战略布局,整体优化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结构;确立面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战略,同时确立高等体育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有的学者通过对国内社会背景的分析考察中国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动因,其主要目的是从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民主为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以开放为特征的社会流动作为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环境驱动,提出了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路,首先是引入市场机制,培育体育教育市场,而体育教育市场应具备有多样性、选择性、流动性、灵活性、自主性;其次适应政治与管理改革大趋势,重构政府、社会、高校三者关系;第三是充分估计区域经济对高等体育教育的差异性,实施体育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许多学者提出在中心城市办世界第一流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构想。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增长方式和发展速度的研究中,有些学者提出了高等体育教育从补偿性增长到适应性增长,及从外延性增长到内涵性增长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的模式。认为我国从总体上还处于补偿性增长阶段,历史上的两次大规模发展有得有失,得大于失。另有一种观点设想“轴线+偏差”的发展模式,认为高等体育教育发展速度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中心轴有一些幅度正负偏差。正负偏差在发达国家中都存在,该观点认为偏差幅度应有界限,超出了则无助于高校健康发展。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订的“控制规模”的2000年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战略规模规划,已经由这些年的实践不断地被突破,有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制订了高等体育教育“大众化”的战略规划。

2.1.2高校共建、转制、合作、合并问题现在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一定要相应加快,特别是:1)“条块分割”如何向条块有机结合方面的转变;2)学校如何拓宽面向、使高等院校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区域性经济服务。许多同志对以前高等体育院校的共建、转制、合作、合并中出现的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这是一次“新时期的院系调整”,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地方经济区域的发展,调整高校管理体制的适当方式。有关部门将高等体育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思路概括为3个“三”:第一个“三”即按照服务覆盖面把高校划分成:全国性的、大区或若干省的、面向本省(市、区)的高校。第二个“三”即高等体育院校在学科类型上应该有三种:即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院校。第三个“三”即按照社会对人才规模需求的差异性把高等体育院校分成三种:即教学科研型大学、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及专科层次的学校。

2.1.3高等体育教育的区域规划研究对区域高等体育教育发展进行研究与实践多以发达的地区为主,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是主要几个省市。有的学者认为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梯度推进战略”相协同,对社会全面开放,为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体育教育应面向经济发达县市延伸,在政策上,要给发达地区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相对宽松的环境与政策,支持他们的发展。地方上也应积极进行教育多元投入,建立起新的高等体育教育经费筹措投入机制,发展民办社区学院。对不发达地区则认为应结合实际调整结构,确立重点向下的办学思想,办出地方特色。

2.1.4高等体育教育层次科类及办学形式的探讨从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专生不被社会看好,且教育管理者也颇具微辞,在实践上政府及办学者力图借鉴外国之验,结合中国之特点,积极探索高等体育教育的办学模式,认为我国的高等专科体育已为体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关于办学体制的研究:大学办学自主权及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有人研究认为,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实质是要使学校具备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而不是在封闭系统里搞自我完善的所谓自治权力。大学办学自主权受到如下几种因素制约:第一,政治需求的程度;第二,经费渠道多样性程度;第三,大学之间的竞争程度和文凭的等价程度。第四,政府间接调控手段和大学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备程度,程度越高,自主权越大;第五,体育文化传统对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也会产生影响。也有人认为,为了协调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应建立中介机构。

2.3高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研究

2.3.1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研究1994年开始,我国高校逐步实行了招生并轨,即取消自费生制,实行统一的普遍收费学制。由于这一改革牵动了千家万户,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2.3.1.1效率与公平之争:树立与效率相统一的公平观由于招生并轨交费上学,部分家庭贫困学生面临辍学威胁。于是有人提出交费上学是否公平的问题。高等体育教育的有偿化有利于政府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教育,其实质是用小范围的不平等换取大范围的平等。

2.3.1.2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实行个人成本补偿的必然性根据教育经济学有关研究数据,高等体育教育的私人收益率大于社会收入率;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体育教育社会收入率、公共收入率、私人收入率都大于社会投资平均利润率;发展中国家高等体育教育普及程度差,私人收入率比发达国家更高。因此,高等体育教育的公共和私人投资行为和成本分担政策是合理的。根据我国推行成本补偿的历史与现状,我国当前应实行普遍收费与部分自费相结合的模式。

2.3.1.3高等院校的贫困生问题及其对策从国际经验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否上大学和大学收费与否的关联程度较小,受大学生活费用及高等体育教育前阶段的选拔影响更大。在中国实行成本补偿政策时,有必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实行必要的收费与建立完善的助学制度相结合;逐步建立公立高等院校和民办高等院校并存的高教系统;引入延期支付措施,减小实施成本补偿的阻力。也有人提出建议:建立以贷款制为主的学生资助形式;推进、优化社会助学行为;资助与助自相结合。

2.3.2大学生就业:择业观与就业市场的研究有调查研究指出,21世纪大学生择业观的突出特点有如下几条:1)择业的价值期待趋向社会化,兼顾集体和国家需要,主张义利并重;2)择业主体意识明显增强;3)择业追求平等,竞争强调公平;4)择业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5)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另有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与一般劳动力市场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专门人才市场;它是初次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具有群体性。我国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创时期,市场培育时间较短;但初步确立了劳动力属个人所有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的理论基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培育和发展的目标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微观调节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模式,而不宜采用完全自由择业的模式。

2.4高等体育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

2.4.1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人指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术管理,指管理者根据教学和学术发展的规律及知识的权威性;依靠专家学者对大学内部学术性工作开展的管理活动。高等体育院校的行政管理,指管理主体依靠上级赋予的职权,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大学行政管理是大学作为一个系统保持稳定和有序的必要控制手段;大学学术管理的作用是选择发展方向,规划发展战略,激励学术创新。两者在实际运行中相互交织,学术管理的决策依赖于最终通过行政管理得以实施;行政管理作出的决策对学术管理形成极大的制约。另一观点认为,包括校长在内的行政领导始终无法回避行使这两种权力;但对行政权力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影响从事学术活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过分松散的学术权力则将有损于大学效率的提高和整体目标的实现。

2.4.2学院制的恢复与发展有研究指出,高等体育教育实行学院制是学科发展综合化和人才宽博教育的需要;也是现代组织理论大学管理模式提出的新要求。从总体上看,我国体育院校的内管管理权利配制应向分权发展;校部职能部门由领导机关转为服务机构;学院内部实行系、所、中心制度;对学院实际编制总量管理;实行完整监督下的院长负责制等。另有人撰文指出,学院制在我国的再度兴起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新的起点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应该按学科群来设置学院;要灵活地掌握大学与学院间集权与分权的度;要重视增加学院的办学活力,同时要淡化学院的边界,促进学院间的联合与交流;要防止固守学院利益,不顾大学整体利益倾向。

2.4.3高等体育院校校长、院长权力与角色要求有研究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性、功利性的观念渗入大学管理之中,使校、院长的学术机构、领导职能正由教育决策演化为对学校内外部关系的协调。但是,过分强调学术自由或政治功能任何一端,都将有损于校、院长的作用和地位。应该防止以下两种倾向:学校团体蜕变为纯粹的商业性质,校长成为单一的理财专家;过多的角色集于校长一身,使大学失去明确的行动导向。另一种观点认为,按照高等体育教育发展基本历程,大学、院校长角色可粗分为三种类型,学术象征型、教学行政型及校务经营型。校务经营型的校长应该有如下一些共同性:名副其实的教育思想家;突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突出的社会活动与公共关系能力等。

3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关于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研究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因此,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的变革引起了高校体育界的高度关注。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坚持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三个标准,其中特别应该强调的是大众性即人民性。与此同时,体现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反映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的要求。另一个研究认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本身的种种背景下,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导向上出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思想底蕴不够;其二,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局限;其三,过重的功利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和抑制。有鉴于此,我国本科教育目标应当作战略性调整。调整的主要战略是实施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高体育的科技水平,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体育人才。也有人研究认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以培养能够影响体育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杰出人才;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必须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以体育教育为主多科类培养人才;培养国际型体育人才等。在“怎样培养21世纪的体育人才?”的大讨论中指出,我们所说的21世纪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性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为此,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专才,通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关系;二是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三是一般人才培养与杰出人才培养的关系。

3.2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个论题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许多人认为,应该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具有体育专业知识技能,也应是在其它领域工作的专业化的人才。高等体育教育培养的人,首先应该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合格的“社会的人”和公民,一个能突破专业职业限制的“自由人”。有研究具体探讨了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认为,从我国实际出发,是否可以设想有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1)少数基础好的全国重点大学,试行6年制本、重点培养硕士的模式,主要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的教练员、研究人才;2)大多数四年制院校和少数基础好的高等专科学校调整教学计划,在一定的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现代体育技术教育和训练,重点培养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3)积极探索以体育为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办体育教育的培养摸式,打通人才通向中小型企业的渠道。

3.3关于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要搞好高等院校系列课程改革,必须首先面对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诸如内容更新会不会影响以至削弱基础,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不致扩大淘汰率;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怎样认识各个不同教学环节在课程内容更新与体系改造的作用,并使之相互协调;怎样改革考核和考试制度与方法,使之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过程,如何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如何评优,等等。有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考察人才素质与课程体系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师群体(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群体之间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代表着老一辈理想的教师似乎更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而学生们更关心自己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但双方无原则性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有机整合。课程应该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该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2)在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阶段,尤其是一、二年级,可以考虑适当扩大专业范围,实行和完善选课制、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宽松的学术气氛非常重要,一定的指导和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必需的。高等体育院校课程以培养目标的调整为转移。培养目标受制于知识、个人、社会(含人才市场)等,因此,相应的课程也应受制于上述三个方面。有研究指出,目前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如何协调知识与社会这两个方面,在此前提下,再考虑个性方面。在课程组织方面,宜在现有“知识三层楼”(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结构基础上,适当渗入若干以社会生产、生产中实际问题为经纬的课程组织和以个体身心发展为经纬的课程组织。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根据各院校、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形成各自独具特色的最佳课程结构。

4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应走向的“求真”、“求用”高等体育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为了巩固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地位,完善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体系。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者围绕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对高等体育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概念体系、逻辑体系、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展开讨论和争呜。进一步提出了理论工作的两项主要任务,一项是促进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服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要“求真”,又要“求用”,求真与求用要结合起来,在求真的前提下求用;单纯求真不用,片面求用而放弃求真的倾向都将有害于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都应当予以克服。许多学者就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

1)高等体育教育决策尚未完全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长官意志和经验决策的阶段,大大抑制了高等体育教育实践对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的需求。

2)高等体育院校理论研究不受重视,在不少高校中地位很低,体育院校研究机构存在“科研项目难上,工作设备难添,技术职称难评,高层次人才难进”的现象。

3)高等体育院校理论研究存在某些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独立意识及面对高等体育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深入探究、敢于直言的学术风气,研究成果的价值对实践的影响十分有限。

4)高等体育院校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部分理论研究的“学究气”浓厚,有些研究人员基本上是关在书斋里搞研究,选题盲目性大,研究方法重逻辑推理,轻实证分析,重第二手资料,轻实际调查,造成重复研究多,缺乏针对性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些研究工作则过分重视“创收”,或为评职称而凑篇数、字数、研究水平低。

5)高等体育院校理论研究与高校实践之间缺少沟通,中介机制不畅,理论研究与实践需要脱节。

事实上,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论研究有赖于实践的激发和检验,实践需要理论研究的推动和指导。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变革的今天,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者更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挑战,走出书斋,面向高等体育教育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思路。让高等体育教育发展与改革走上理性化的轨道。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当前高等体育教育理论研究中不容回避的一些重大实践课题。

(1)高等体育教育体制研究。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革命对高等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理论研究做出明确的回答,如高等体育教育与成人体育教育、继续教育的衔接问题,高等体育院校的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问题,高等体育教育的结构(包括布局、科类、层次结构)调整与协调问题,高等体育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高等体育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建立教学、科研与生产联合问题等等。

(2)高等体育教育思想研究。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教育内部的和教育外部的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传统的高等体育教育思想从整体上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观、质量观、教学观、课程观、管理观、功能观等都有待更新需要充实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

(3)高等体育院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改革是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如果教学改革不能取得成效,那么,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教学改革研究刻不容缓。教学改革研究包括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研究、教学计划研究、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