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职业探索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职业探索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研究方法;讨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职业探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本研究的被试来自辽宁省4所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联系不紧密、生涯教育没有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探索职业适应

【论文摘要】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职业的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对辽宁地区4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校、性别、年级和籍贯的差异,以及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不充分存在的原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

D.Super认为职业探索是个人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commitment)。其间包括一连串透过工作或者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促使个人对其本身的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以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简单来说,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者工作内涵,乃至对个人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更明确的导向。¨职业探索是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有利于促进职业的成熟和适应。

职业探索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当时被看成是一般探索活动中的一类。Krumboltz(克伦伯兹,1979)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认为,职业探索是一个信息收集或职业问题解决行为,通过对专业能力\工作性质和环境等信息的收集降低职业选择的不确定性。L3JD.Super(1976)等人根据生涯模式研究(CareerPatternStudy—CPS),并参照Buelher有关生活阶段的观点,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其中职业探索是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加强对自己和外部环境的认识和了解行为(e.gJordaan,1963)。之后,Super修正了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从成长到衰退的五个阶段,是一般性的规律,而具体到某个人,他在成人的每个阶段内都可能存在从成长到衰退的微循环。因此职业探索贯穿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学习。为了获得职业目标,个体不断的进行信息的收集并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探索、评价和验证。我们所说的职业探索是指职业目标的定位行为。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也由传统的国家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一系列变化给大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生涯规划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当前,我国的大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和生存压力,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了适应的不良,不能恰当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对外界环境进行分析,同时,在一个微观的领域内,男女性别的差异,人际关系质量和数量的不同、专业前景的好坏等因素也在不断的影响着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和态度,以及对自己职业前景的认知。大学生对职业探索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他们往往认为职业探索和职业规划是一种“奢侈”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在他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是如此“软弱无力”。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被试来自辽宁省4所高等学校。在学校层次上,有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2所。学校类型方面,理工类院校1所,综合类院校1所,师范院校1所,工科院校1所。总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47份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15份。

2.研究工具。本研究将采用Stumpteta(1983)、DavidBlustein的职业探索问卷(CES作为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测量开展研究。职业探索行为问卷:经过验证的职业探索问卷,一共包含五个因素,自我探索、环境探索、系统的探索、目标聚焦和信息收集。五点自评式量表记分。此问卷经过了严格的翻译和互译的过程,又经过了反复的测量。职业探索量表的五因素结构模型的拟合性较好,均达到了0.90以上。问卷的信度除“信息收集”分量表外,其余各量表的信度均在0.82.以上,说明本量表信度较好。

3.研究结果。本研究采用SPSS和AMOS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一,分别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其二,对大学生的职业探索的一般情况进行了分析。(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大学生在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的得分有些高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不是很高,自我探索的得分高与龙燕梅关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相似。在我们对性别、年级、学校和籍贯等控制变量进行检验的时候,没有发现在各个维度上存在着差异。但是在学校控制变量上存在着差异。其三,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年级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见图1)

从大学生职业探索年级变化趋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环境探索和信息收集的目标清晰程度和系统的职业探索行为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大一学生环境探索和信息收集的目标清晰程度和系统的职业探索行为呈上升的趋势,到了大二,这些行为明显呈下降的趋势,而到了大三和大四,这些行为又开始上升,并且这样的上升趋势要高于大一职业探索行为的发展趋势。但是,自我探索在大一到大二期间呈上升的趋势,到大二之后,这样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向下滑。

三、讨论

职业探索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下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和方式,有利于促进职业成熟和职业适应。职业探索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和态度能使个体不断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促进个体不断加强对自己和环境的了解。尽管职业探索不是个体解决职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是探索的技能和态度却是一种良好的适应机制的体现。

1.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加强。这也符合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大学一年级,他们心理上将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尤其是对自我同一性的重新认定,因此,大一学生在自我探索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趋势;大二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处于对职业生涯目标的探索时期,这个阶段的职业探索任务在于职业兴趣的养成、职业个性化的优化、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自我探索的程度比较大;大三学生的职业目标逐渐明确,开始为实现职业目标而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大学生对自我探索却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了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内涵,没有学会怎样进行职业探索,他们的职业探索还处于一种自发和下意识的状态。自我探索得分比较高这可能更符合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即每个人都不希望过低评价自己的原因,同时也是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存在盲目性的体现。

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的得分有些高以外,其他维度的得分不是很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探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笔者的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自己的职业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行为尽管社会和各个高校已经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并且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深深地触动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一方面,我们感慨学生对自己生涯不负责任的态度;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审视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

2.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联系不紧密。职业生涯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和生涯指导没有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未来,以促进个体的生命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个体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从而指引个体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时间上,它跨越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从空间上它统合了人一生中依次发展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从深层挖掘人的潜力,使学生个人得到全面地发展。而后者则更关注个体已有发展成果,更关注学生在求职时所遇到实际问题,采取“就事论事”的方式。

3.生涯教育没有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由于中国国情所致,学校、社会与家庭更多地将目光投入到升学上面,根本没有考虑到职业生涯发展对学生的重要性,更谈不上重视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缺少职业教育的课程,职业的思想还没有渗透到学生的思想里。许多青年学子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陌生和困难。我国的职业教育缺乏系统的构建、实施途径、原则、方法和内容上的实证性研究,更多的是经验性描述和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因此,开展对职业生涯教育实证性的探索,建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对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o03.

[2]Jepsen,DavidA.,UIowa,DivisionofCounseling,Rehabiliration,andStudentDevelopment,IowaCity,IA,US,david—jepsen@uiowa.eduDickson,GingerL,LincolnU,MO,US.Continuityinlife—spancareerdevelopment:Careerexplorationasflprecursortocareerestablishment.CareerDevelop·meritQuarterly,Vol51(3),Mar2003.217—233.

[3]KRUMBOLTZ,J.D.AsociallearningtheoryofCareerdecisionmaking.In:MITCHELL,A.M.,JANE,G.G.&KRUMBOLTZ,J.D.(Eds),SocialLearningandCareerDecisionMaking.1979.19—49.

[4]SUPER,D.E.Model8ofcareerdevelopment.In:FERREIRA—MARQUES,J.&RAFAEL,M.(Eds),ActasdaConfere?nciaInternacionalServic?OSdeOrientac?a—opar0’3anos90.1995.45—66.

[5]BLUSTEIN,D.L&NOUMAIR,D.A.Selfandidentityicareerdevelopment:implicationsfortheoryandpractice.JoumalofCounselingandDevelopment,1996.74,43—441.

[6]姚轶蓝.大学生就业心理机制及其偏差归因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