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心理学下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与意义

教育心理学下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与意义

【摘要】曾氏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深刻,有一定社会价值,我试图从两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首先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其次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他的家教思想为现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多的有益启示,当然,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社会价值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对子孙的影响

曾国藩对子弟的教导是成功的。其长子曾纪泽诗、文、画俱通,通过自学,兼通英文、数学、乐律,成为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户、刑、吏等侍郎。1878年出使英法,1880年兼任驻俄公使,1881年赴俄京彼得堡谈判修订《中俄伊犁条约》。中法战争主张抗法。又与英人议定洋药税厘,为清廷“岁增银六百余万”。次子曾纪鸿虽早死,但在研究算学方面有相当成就。“与兄纪泽并精算术,尤神明于西人代数术,锐思通进创立新法,同辈多心折焉。他撰《对数详解》五卷,始明代数之理,为不知代数者开其先路。中言对数之理,末言对数之用,明作书之本意。”孙子曾文钧是诗人,曾孙曾宝荪、曾约农是教育家、学者。从政治上看,其家训亦有消极的一面,如其弟弟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在曾国藩的影响下都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将领,曾国华战死;曾国葆病“卒于军”;曾国荃因有功成为清朝大臣,历任陕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其孙曾广汉官至副都御使。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无论对子孙,还是对世人均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将训导子弟治家从政的思想浓缩为“居家四败,居官四败”。前者是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合者败;侮师慢客者败。后者是昏庸懒惰、听任下属胡作非为者败;傲慢狠毒、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者败;贪婪卑鄙、肆无忌惮者败;反复无常,诡计多端者败。清军将领彭玉麟将这些训示视为至言,不仅写在绅带上,作为自我儆惕的座右铭,而且还时时以此劝导同辈,亦望其“子弟听讼理案牍之时,刻刻凛之。”跟曾国藩一起搞洋务运动的左宗棠、李鸿章等也受其影响,他们在教诫子弟时也强调戒骄戒奢,立志自强,读书致用。如左宗棠训导其子说:“读书做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年纪时,是何气象?”跟随曾国藩,讲求“经世之学”的李鸿章,亦以曾国藩家训中的戒骄,倡导俭、敬、恕等训导子弟,如“吾儿不可因恃父兄显贵而仗势欺人”。“俭之一字,能定身之恒久”。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梁启超对曾国藩的家训评价很高,他说:“孟子曰:‘人皆可尧舜……吾不敢言!’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而至,吾所敢言也。”青年时代对曾国藩关于治学、理事要有恒而专的思想非常赞赏,他在1915年6月25日《致湘生信》中引用了曾国藩1875年《致沅弟》信中检讨自己无恒弊病的话“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认为“此言岂非金玉!”并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中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对很多人、家庭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可以说《曾国藩家书》是与《颜氏家训》相比美的仕宦家训的成熟著作,是中国传统家训史上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又一座丰碑。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曾氏家庭教育的积极意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从本质上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下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由于人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共同性,曾国藩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精华部分还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对于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有其独特的启示意义,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1、要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

《曾国藩家书》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大到经邦纬国、进德为官、朝政军务、治学修身、小到家庭生活、人际琐事、这位充满责任感的长者,向他的子、弟、侄们敞开心扉,娓娓谈来,其中多次谈到了他的治家理论。现摘取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他写给两个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加以说明:“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八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吾祖星冈公之教人,则有八字、三不信:八者,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皆不信也。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外,别无安身之法。”这段话全面地概括了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宗旨,可以简单概括为八本、八字、三不信、三致祥。其中“八本”是曾国藩家庭教育的张本,是他从经历、学识各方面得来的妙谛,教育子女做学问、修身、行孝、养生、做人等道理。“八字”则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封建地主家庭:这样的家庭,宜读宜耕,重教兴农,田有谷米,园有蔬菜,肥猪入栏,鱼跃于渊。家庭成员个个勤劳早起,洒扫干净,追念远祖,善待邻里。曾国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为经,以八字为纬,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于治学,于修身,于劳动,无所不包,全面细致。曾国藩于军事危机之际,念念不忘的是子女的教育。如此重视家庭教育,并对子女进行全面教育,这可以说他家教成功的原因之一。

2、要勇于敞开心扉,做子女的朋友,言传身教,切实指导

曾国藩教育子弟,充满了诚挚之意,翻阅他写给儿子、弟弟和侄子的书信,我们发现,与其说是一位长者在训诫晚辈,不如说是一个朋友在娓娓谈心。他说:“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之大不孝矣。……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如此敞开心扉,以诚相待,他的各位弟弟怎能不为一番诚意所打动而发奋立志呢?无论在读书或做人方面,曾国藩对子女的要求都很严格,但又不是一味督责,而是视身教重于言教,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以讨论研究的方式,指导切实中肯,收效十分显著。这样的例子,在他写给儿子的书信中,触目皆是。如他在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给纪泽的信中写到:“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曾国藩采用现身说法,大胆剖析自己的短处,又将对儿子的要求层层分析,谆谆告诫,使儿子易于接受自己的指导。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用的更多的是“不行”、“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等命令似的表达方式,往往要孩子的改正错误和缺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却不愿去改变和更正,这就致使父母很难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更谈不上做朋友了。我觉得曾国藩以身传教、切实指导,敞开心扉与子女做朋友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当代很多父母借鉴。

3、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子女的榜样

曾国藩是个律己很严的人。他崇尚简朴,多年居官,饮食起居,依然保持“寒素家风”,虽然贵为宰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他勤奋工作,每日自晨至晚,不稍休息,主要公文,都要亲自批拟,很少让别人,到了晚年右目失明,仍然批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所写日记直至临死前一日停止,可谓勤奋有恒。其它如读书、修养、孝友、清廉等方面都为子女做出了极好的榜样,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为子女做出榜样,并且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使得自己的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直至今日,这些仍可以为一些父母有益的启示。一方面,现代一些父母不严于律己,很难为子女做出好的榜样。例如,要孩子做诚实的孩子,而自己却做出不诚信的事情;要孩子尊敬父母,而自己对父母态度恶劣,甚至横眉冷对。试问这样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吗?另一方面,现代一些父母不能对孩子“爱之以其道”,而多是“爱之以吾道”。例如,在孩子的兴趣爱好方面,不是根据孩子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的偏好,甚至是社会的潮流。为孩子报钢琴班、书画班、舞蹈班等等,让孩子在课余时间里,忙碌地奔走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当然,不排除一些孩子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也有一些孩子无所成绩,对他们来说不是兴趣的培养,而是压力。“爱之以其道”,发现孩子自己的兴趣,并有意识地去培养,而不是根据成人的爱好和社会的潮流。用大人的眼光永远发现不了孩子世界的快乐和兴趣。可以说,曾国藩的严格要求自己,“爱之以其道”的家庭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的消极影响

曾国藩的伦理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体现的伦理政治化的特征。它集中浓缩在曾国藩的“礼学”思想体系中。“礼”包含伦理与政事两个层面。曾国藩所说的“政事”就是伦理政治化的表现。当然,曾国藩“礼学”中所包含的政事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内容了,它融入了近代意义上的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新的时代内容,其具体表现为他所开创的洋务运动的近代化因素,这就是人们普遍认同的“经世礼学”。正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专就经世之术说,曾国藩之学可称为礼学。”但是,曾国藩的“经世礼学”并没有否定传统“礼学”的伦理制度和等级秩序等内容。相反,他认为传统“礼学”所包含的伦理制度和等级秩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曾氏一生对清王朝衷心耿耿,把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作为自己的政治和道德职责。这是曾国藩的时代和阶级所致。这是人们对曾氏评价结下的一个解不开的纽结的原因之一。这种影响也保留在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教育之中。体现为:

1、“夫为妻纲”的消极思想教育

妻女勤俭以敦厚家风是曾国藩尤其关心的事情。他教育女儿、儿媳要勤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在教育女儿、儿媳时,始终把他们放在从属于男子的地位,是具有消极影响的,我们应该摒弃。他在1865年《谕纪泽纪鸿儿》中就说:“凡家有不勤不俭者,验之于内眷而毕露,余在家深以妇女之奢逸为虑,尔二人立志撑持门户,亦以自端内教始也”。次年他又在《谕纪泽纪鸿儿》中说:“历观古来世家久长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绩、酒食二事。”因此,“吾娄教儿妇诸女亲主中馈,妇女纵不能精于烹调,必须常至厨房。必须讲求作酒、小菜、换菜之类,尔等亦须留心于萌菜养鱼,此一家兴旺之象。断不可忽。纺绩虽不能多,亦不可间断。大房倡之,四房皆和之,家风自厚也。”

曾国藩对于出嫁的女儿,也严加管教,要求他们遵守妇道,勿轻夫家、孝顺公婆、敬事夫君。他的三女儿嫁给罗家,女婿性格很差,夫妇闹矛盾,曾国藩在写给长子的信中道:“尔当谆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仪礼》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这句嘱咐可见他仍然是儒家“三纲”的忠实遵从者,女儿在婆家受丈夫的气,他却让女儿继续忍让。他说:“尔当告诫大妹三妹忍让顺受。……尔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里,曾国藩完全遵守封建礼教,把妇女置于从属男子的地位,没有一点时代气息。

2、否定医药的消极思想他因庸医害人而有时否定医药,不免是片面的。他说:“药能活人,亦能害人。良医则活人者十之七,害人者十之三;庸医则害人者十之七,活人者十之三。余在乡在外,凡目所见者,皆庸医也。余深恐其害人,故近三年来,决计不服医生所开之方,亦不令尔服乡医所开之方。”曾国藩非常注重养生,但有病不服药是于养生之道有害无益的。故他后来改为少服或慎服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祗皆妄想也。”曾国藩由于少数庸医害人而否定医药,不信医生,不服或不轻服药的思想,可见是片面的、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左宗棠.左文襄公家书[M].上海出版社,1920

[2]冯馨葉,向钰,段英智.曾国藩家教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

[3]韩宇.浅述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J].管理观察,2010(16)

[4]李鸿章.李鸿章家书[M].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4

[5]李晓敏.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新课程:教师,2010(6)

作者:王淑珍,何卫军,郎蕊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